文/清远市清城区大观小学 刘连娣
如何让品德课根植于儿童生活
文/清远市清城区大观小学刘连娣
让品德课植根于儿童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提升道德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课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有效提升道德践行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做一名地球卫士》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对家乡的北江河实地调查,并要求家长参与,共同制作 《保护母亲河,期待你参与》的宣传小册子。课前调查本身就是儿童有针对性地体验生活的过程,能为课堂体现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熟悉的生活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上课时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学生的作品,多种形式呈现周边环境污染的现状,在耳闻、目睹、鼻嗅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生动,感受必然深刻,更有效提高儿童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热情。再通过小组讨论:
1.我们的北江河受到怎样的污染?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她?
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景入情入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让环境保护意识的因子生根、发芽,更好促进儿童道德认知与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道德教育关键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实现道德生长。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故此,品德课也应基于儿童的立场,走进儿童生活,感知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浸润养正,用精神文化道德价值引领孩子,促进孩子道德生长,进一步提升道德践行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品格的试金石》一课时,我先讲述:学校在各楼层放置的流动书吧,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喜欢的图书、报刊阅读而无需办理借阅手续;学校门卫处:“爱心阁”里下雨时,忘记带雨伞的同学随时可以借雨伞用,也不用登记,因为学校相信我们的孩子诚信、守则、文明。但最近书架上少了很多书,“爱心阁”里的雨伞也日渐见少,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孩子以此展开讨论,从身边事例感知诚信。
事例2:让学生小慧讲述自己“诚信”故事,上周在课室玩耍时,好朋友小芳一不小心打碎课室书架上的花瓶,当时课室里只有小慧一人,小芳害怕老师批评,就要求小慧保密,小慧一直替小芳保密。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慧这样做是诚信的表现吗?
“诚信”故事将课堂引向深度学习,友情与诚实让孩子面临一个道德两难选择,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提升了对诚信内涵的理解,丰富了孩子的道德体验,这样的道德认知取材于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道德选择,比起干巴巴的道德说教,道德体悟更深刻、更生动、更有价值。
事例3:一个孩子说:“我的好朋友因为贪玩,没有完成作业,就撒谎说自己生病,老师还表扬他带病坚持学习,如果他主动向老师说出真相,不但会受到老师批评,还可能罚做作业。”
教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讨论:“讲诚信真的吃亏吗?”让孩子换位思考,感受诚信给人带来的愉悦或方便,不诚信可能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社会上影响较大的由诚信引发的事件,鲜活的实例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认知,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有序的生活,和谐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安全都离不开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是金。
这样,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多角度,多渠道的道德认知,更能有效促进儿童的道德生长。
儿童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遵循儿童生活逻辑,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感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学北师版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我们遵守规则》一课在学习 “安全地出行”这个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出行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以下场景引导学生辨析和思考:用PPT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闯红灯、跨隔离带、马路追逐等)和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展示我市最近发生几起交通事故:1.两个学生在放学时,横穿马路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2.家长违规载两个孩子过马路时与泥头车发生相撞,造成两死一伤的严重交通事故。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辨析。通过辨析,强化遵守交通规则重要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德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公德不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关注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规范,遵守规则不是简单的避免伤害,而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加深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更有利于规范道德行为。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