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宁市兴民中学 廖 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探究
文/兴宁市兴民中学廖珍
教学目标在教学和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但怎样实施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切实把握高中数学教学思想,以教学思想引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二是要精心研究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要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效益,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高二 (上),在学习完 “三类”特殊概率分布之后,作为概率模型识别与运用,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发现”,曾设计如下问题:
题1:袋中装有大小相同、质地均匀的3个红球和6个白球,每次从袋中摸出一个球.(Ⅰ)一共摸出5个球,求事件Ai“恰好有i个红球”和事件B“至少有1个红球”的概率;(Ⅱ)一共摸出5个球,求红球个数x的分布列,并回答最有可能摸出几个红球?(Ⅲ)若有放回的摸球,共有5次摸球的机会,并规定:在摸球过程中,若有三次摸到红球则停止.记停止摸球时,已经摸到红球的次数为ξ,求ξ的概率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我们可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其“基本知识:古典概率求法,分布列定义”和 “基本能力:事件认知方法、基本事件数计算、理解与运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从“问题解决”过程出现的“质疑”来看,显然思维上又确实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展示的真实思维过程,“混淆不清”也好,“困难重重”也罢,目的希望获得帮助.若能对其认真剖析、归纳,便可清楚地知道 “含糊不清”中的“疑惑”成因,可使课堂自然 “生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师生共享着,在自主交流、自主探究中,促成课堂 “生态”教学的生成,这就是教师需要扮演的 “组织者与引路人”的角色.
因此,充分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提供了展示平台,探究活动也得以自然展开,进而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呈现.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直线与圆”的教学中,我曾用传统的题2改编成了题3:
题2:已知直线bx+ay=1,点(a,b)在圆x2+y2=1外,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题3:已知直线bx+ay=ab通过点P(cosα,sinα),则()
A.a2+b2≤1B.a2+b2≥1
题2设计的目标仅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即学即用,而按必修 “1→4→5→2→3”的教学顺序,题3解决中可涉及的相关知识:直线、圆 (隐含条件:点P在单位圆上)、均值不等式、三角变换;相关方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判定、正弦型函数的值域,均值不等式及功能等,显然所面对的不是 “即学即用”型问题,学情显示:知识具备,能力需整合.故教学目标定位不仅仅是 “双基”,可从涉及的知识与方法中入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这里的 “一题多解”,有了教学目标“前瞻性”设计,实现课堂 “动态生成”不同的思维深度和能力层次!
在改善 “教与学的方式”上,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一节课内,我们能做什么呢?用 “数学观和教育观”的综合研究分析,我们不仅清楚以 “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经纬的目标设计,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重点方向与切入点,进而使我们在内容、教法,用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体现思维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进具实效性.为此,看如下两个问题的目标设计过程思考:
题4:质点A开始位于数轴上x=0处,质点B开始位于数轴上x=1处.这两个质点每隔1秒就向左或向右移动1个单位,设向左移动的概率为1/3,向右移动的概率为2/3.(Ⅰ)求第3秒末,质点A在x=1处的概率;并回答:B此时能否还在x=1处?(Ⅱ)求第2秒末,质点A、B同时在x=2处的概率.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知活动,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如何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是广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最终受益的又岂止是学生。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