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市实验小学 黎有彦
浅谈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江西樟树市实验小学 黎有彦
学生一生中要历经数十年多渠道多内容的教育。但对于学生的前端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成员的庇护下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在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早已是不可忽视的课题。学校大队部天天检查,月月评比,常抓不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班主任们教导学生们熟知的条例,然而不少学生还是会随地吐痰,随手丢扔纸屑;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待人长幼不分;脏话痞话毫无顾忌;做事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习惯,学校意识到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确定今年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年”,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小公民。并通过学生的文明影响,带动家长的文明、社会的文明,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我以此为契机,根据班级特点,反思自己,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以下谈谈自己的观点及做法。
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是非观念较弱,做很多事都是无意识的,比如随手一扔,抬腿就跑。这时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应该怎么做才是一个文明的学生。除了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我们班还有针对性地分主题出了“好习惯、我知道”的系列黑板报。主题包括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课间习惯、遵守秩序习惯、守时惜时习惯等,让学生明确行为标准,做到“明理”。同时,在班级提出了“我能我行我最棒”的口号,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心,努力打造“文明守纪,健康活泼”的班风,在班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累土”。老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要按时到校;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课间不追打;不趴地上玩;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语言文明;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都是极为平常的小事,又都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同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让学生引领学生。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堂上良好听课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常规》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而现实中学生上课表现好动,总是不由自主地手不停脚不停,眼睛是看着老师,嘴里有时也会跟着说,但手里摆弄铅笔、橡皮、纸片或其他什么东西,要他回答问题就一脸茫然,这样漫不经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个口令,在老师讲课时请学生“小脚并并拢,小手放后面,眼睛看黑板”,目的是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做到手脚不动心安静,听讲时集中注意力。希望他们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思想品德课程以外,其他课程也不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文具的家》一文就以生动事例告诉孩子文具盒就是文具的家,教育孩子向文中小主人学习,改掉不收拾文具的坏毛病。讲授这一课时,我针对班上部分学生书本文具摆放杂乱,经常丢失文具的情况,引导学生也给自己的文具书本找到家,逐步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好习惯。又如教授《青青的草坪》一课时,我带学生们来到我们学校教学大楼后的那块没长草的草坪旁边,问他们这块草坪为什么光秃秃的不长草。看着那草坪,有些学生面露愧色,当时正下课,有些学生主动跑去劝说其他学生不要到草坪里玩,还借文中的话说:“别踩,小草也是有生命的。”现实和教材都给了学生启迪,我想,养成教育资源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是学生在老师在,几乎形影不离,这样老师的言行举止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作为老师就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到。因此我总是按时到岗或提前到岗,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课堂上不说脏话,衣着整齐干净,朴素大方,勤剪指甲,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学生一同做早操……用负责任的言行去无声地影响学生。同时,我觉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需要老师的配合,学生主动向你问好或说再见时,老师要含笑回应,请学生帮忙了要真诚说声谢谢。所有老师都要做学生的榜样。
孩子更重要的活动场所是社会,是家庭。亲人及周边人对其熏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模仿能力很强,家长语言文明,孩子不会有脏话;家长有时间观念,孩子一般不会迟到;家长干净整洁,孩子一定会井井有条……有些家长总在老师面前数落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希望老师严加管教之类的,而不去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殊不知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要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为此,我把学校今年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年》的情况向家长做了汇报,请他们关注孩子,与学校、孩子互相配合,督促孩子尽早养成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持之以恒,正确评价,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学生明理,老师、家长导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文明向上的孩子,他们的明天一定灿烂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