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少伟 阮赞林
质量安全 Quality & Safety
“任性”的硼砂丸子
文/刘少伟 阮赞林
【食品安全系列 第64期】
弹性十足、爽滑可口的鱼丸、牛肉丸、目鱼丸等各类火锅丸子,深受消费者们的青睐。但近期有媒体接到消费者反馈,称其在火锅店吃到的丸子韧性超强,怀疑其添加了非法添加物。那么这些韧性十足的丸子中究竟加有何种物质?硼砂又是什么?它又可否添加至食品中?它对人体有何危害?国家对此有何相关规定?我们又如何辨别食品是否添加了硼砂?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期的食品安全报道。
硼砂,学名四硼酸钠,是一种既软又轻的无色结晶物质,在水中呈现弱碱性。硼砂既是化工原料又是药物,可用于消毒防腐剂、清洁剂、杀虫剂等。
鲜滑、爽嫩、Q弹、嚼劲十足的火锅丸子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要达到这种口感,不仅需要好的原材料,而且需要“千锤百炼”的工艺,耗时耗力。硼砂因其特殊离子结构,可促进食品中蛋白或碳水化合物胶凝,由此增加食品韧性和脆度,可提高它的咀嚼性和弹性等。食品中若加入硼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加工时间和成本,还能达到人们理想的口感。一些不良商贩正是看中了硼砂能降低成本的功能,不惜铤而走险在食品中添加硼砂。
据相关研究,人在短时间内摄入大剂量硼,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轻者引起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者则出现呕吐、腹泻、休克、昏迷等中毒表现。硼中毒者的病理检查可见胃、肾脏、肝脏、脑和皮肤出现非特异性病变,主要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肾呈弥漫性水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损害,肝脏充血、脂肪变性、肝细胞混浊肿胀,脑和肺出现水肿等。实际上,硼砂对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可产生毒性影响。硼砂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体外,即使是含有微量硼砂的食物,长期食用也会在体内不断蓄积,严重影响人体消化道酶类发挥作用,导致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继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硼砂的中毒剂量因人而异,通常人的急性中毒剂量范围为1~3 g,致死量为15 g,儿童的致死量为5 g,婴儿的致死量为2~3 g。
各国都禁用硼砂为食品添加物。我国在1996年就将硼砂列为禁用防腐剂检验项目,而且在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硼砂位列其中。据规定可知,可疑添加硼砂的主要食品类别为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馄饨等,而且主要是用作增筋。此后,肉及肉制品生产中非法添加硼酸、硼砂等非食用物质,一直是食品非法添加物的打击重点。在GB 2760-2014《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未将硼砂列入可添加清单。
由于在面条、凉粉、饺子皮和肉制品等食品中添加硼砂,可使面条、凉粉和饺子皮,更有嚼劲,口感好,肉制品更加鲜嫩,甚至在牛肉丸中掺加硼砂已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来鉴别食物中是否添加硼砂,如:
感官检验:凡加入硼砂的食品,用手摸均有滑爽感觉,并能闻到轻微的碱性味。肉被抹了硼砂后,都会失去原有的光泽。手触时,还会有硼砂微粒粘在手上并能嗅到微弱的碱味。
pH试纸法:用pH试纸贴在粉肠、凉糠等食品上,如pH试纸变蓝,可能该食品被硼砂或其他碱性物质污染,如试纸无变化则表示正常。
步入深秋,正逢火锅时节,消费者应理性选择火锅食材,降低安全隐患。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
信息专递——
四川推进标准信息自我声明公开服务平台建设
四川成都在探索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为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慧管理,成都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二维码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并与国家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近日,以“互联网+”模式建立的成都市标准信息自我声明公开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旨在建成服务于政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成都市质监局在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服务标准、团体标准两大板块,为服务行业和社会团体公开标准信息提供用武之地,进一步拓展了标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该平台还与成都市企业信用平台相结合,将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情况作为评价企业信用的重要参考,实现企业标准信息和企业信用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标准成都”与“信用成都”融合发展、协同共进。
为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该平台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标准排行榜、企业产品信息、用户关注度等创新服务板块,引导企业从公开标准信息向注重标准引领转变,持续提升标准供给水平,更加凸显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标准改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