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丽
浅析传统唐卡的艺术表现样式①
褚丽
唐卡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艺术表现之一,对于藏传佛教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其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严谨的构图方式让唐卡艺术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纯天然矿植物颜料绘制,各种宝石的使用,传承千年色彩依旧鲜丽如初,使唐卡更加独特神秘。本文从止唐类和国唐类唐卡出发,简析了传统唐卡的艺术表现样式。
唐卡艺术;止唐;国唐;艺术表现
唐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绘画形式,早期唐卡是指壁画除外的西藏另一种卷轴画,而“唐卡”一词,是藏语“唐喀”的汉译音。在藏语原意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才指卷轴画,是一种画在布幔或纸上的画像,基本含义是藏族独有的卷轴画像。唐卡兴起于西藏吐蕃时期,历史悠久,其雏形时期是在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在唐卡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种种跌宕起伏,又通过不断地整合和不断发展,继承,融合,最终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十五至十六世纪勉拉顿珠·嘉措创立的勉唐画派;十五至十六世纪岗堆·钦则钦莫创立的钦则画派;十六世纪南咯扎西根据所属教派名称——噶玛噶举派,创立的嘎玛嘎赤画派。
西藏唐卡的发展一直与中原地区,印度,克什米尔与尼泊尔等地的佛教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克什米尔,尼泊尔与中原地区对西藏唐卡的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藏一些较为古老的寺庙中,可以发现这些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唐卡和造像,甚至在同一座寺庙中,会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存在。到了公元十七世纪,格鲁派在西藏宗教斗争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受格鲁派支持的勉唐派的地位也得到了明确,此时,勉唐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着更多的艺术元素,在旧勉唐的基础上,融入了嘎玛嘎赤画派和汉地的画法,最终确定了我们西藏看到的典型西藏绘画的新勉唐画派。新勉唐画派在藏族美术史中成了真正的绘画“标准样式”,独霸近现代西藏画坛。
随着佛教在西藏地区慢慢站稳脚跟,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信奉佛教的人数也开始不断地壮大起来,唐卡作为藏传佛教当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开始随着佛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开始流传起来表现方式也开始多样化,由一开始单一的表现形式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西藏宗教艺术》中写到: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不同,又将唐卡分为“国唐”和“止唐”,即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国唐”,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还有一种属于工艺美术制品的唐卡“加珍唐卡”。本文主要从止唐和国唐的角度来谈传统唐卡的表现形式。
1、止唐类唐卡
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止唐类唐卡是唐卡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也是最常见最普遍的表现形式。绘制材料都是天然的矿物颜色和植物,主要画在麻布或是棉布上。一副唐卡绘制成功的关键,开始做底的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对于藏区来讲,唐卡是需要挂起来供奉的,但唐卡的装裱方式是用卷轴来装裱,也就是说画好的唐卡是需要卷起来收藏的,这种便于收藏和悬挂的“佛像神龛”可供以游牧为生的藏民随时随地的祈祷、礼拜和观想。所以如果画布的底子做的太厚的话在卷起来的时候画面就会开裂,底子脱落,造成画面的严重破坏,一副精美的唐卡也就不复存在了。藏区画师做底子一般都是用研磨很细的蛤粉再加入相应比例的骨胶(这里的骨胶一般是指画师自己熬制的骨胶)在干净的麻布或是棉布上刷薄薄的一层,待第一遍底子干后在喷洒少许的水,开始把第一遍的底子打磨压实,同样如此在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打磨。如此反复几遍,不出意外,这样的底子就可以开始进行绘画了。
止唐类唐卡用的颜色都是天然的植物颜色和矿物颜色,一般买来的颜色还需要自己进行第二次的研磨由此保证颜色颗粒的细腻程度,甚至有的颜色需要用手指去研磨来达到对于颜色细腻程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一幅唐卡历经岁月的洗礼色彩却依旧鲜艳亮丽。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时代久远的唐卡画面是光亮如新的,画面的颜色细腻、没有明显的颗粒状颜色存在。同时画师作画用的笔也都是自己特制的,完全符合自己的用笔习惯,这样对于技术的把握就会做到更精致了。
止唐类唐卡的技法材料与表现手法和传统的中国工笔重彩画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首先两者都属于胶彩画,其次都是以线条作为最主要的造型手法与此同时也都追求画面细腻的色彩效果,而且都运用天然的植物颜色和矿物颜色来作画,保持画面的鲜亮颜色,不会因为时间的长远而使画面变得颜色昏暗。但有很大不同的是:唐卡一直以来都有严格的造像规定和构图要求,人物的形式,手中的法器,衣服的颜色,身体的颜色,甚至周围的装饰都要严格按照佛经里的规定去做,不得随意更改。在构图方面,其主要的特点为构图饱满,主尊突出,其余绘画中常用的的对称,均衡,反复等构图法则也较为多见,一般主尊往往画在画面中间部分,也是最醒目的,主尊周围会画一些小的佛像,供养人像,主尊背后往往会有背光和火焰纹,小佛像四周绘有云纹,山川等。根据主尊的不同或是情节的需要,一般巧妙的利用建筑物和自然景物进行穿插,衔接。相对来说传统的工笔重彩在表现内容与构图方面就显得随意多了。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唐卡的创新形式却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但是反过来讲在唐卡技法中却保留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逐渐流失的很多技法。
止唐类唐卡从艺术的表现方式上可以大体的分为两部分:彩绘唐卡和线描唐卡两大类。其中线描类唐卡为了不使得表现方式显得过于单调,往往会做一个漂亮,强有力而又柔美的底色作为铺垫来表现,这种底色的采用不仅使画面艺术表现形式变的简单、有效的同时,也会更好突出画面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方式。根据线描类唐卡底色的表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金唐,黑唐,朱唐三种。除了单纯的线描作品外,更多的是采用单一的颜色来进行线描,同时对于局部地区或是重点表现的地方进行小范围的颜色平涂与晕染,以此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这种小范围的平涂与晕染按照需求可多可少,依然可以保持画面简单有力的表现。同时视画面的需求进行加缀,甚至可以无限的延伸至彩唐。但是与彩唐却又有很大的不同,线描类唐卡往往是先勾线在进行小部分的平涂与晕染,而彩唐类唐卡却是遵循着“先浅后深”的原则先进行大范围的平涂,之后再进行晕染,最后才是进入勾线的阶段。现在按照底色的不同进行分类描述。
(1)金唐
金唐的底色一般采用贴金箔的方式或是采用刷金的方式来做金色的底色,之后会采用与底色区别较大的颜色来进行整个画面的勾线,有的也会采用与底色有所区别的金色来画一些衣服的花纹或是装饰,而勾线的颜色一般都是采用单一的颜色来勾线,例如朱砂,或是白色来勾线,当然有的也会采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勾线,一般勾完线之后会对人物的身体,面部用其他的颜色来进行小范围的平涂或晕染,使画面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而对于线条的要求就显得很苛刻的,线条要表现的平稳有力,圆润柔美,均匀细密,线条之间疏密有致。而金唐由于底色就是由大面积华丽的金色来做的底子所以勾完线之后会显得更加华丽庄重。(图例1)
(图例1)金唐《黄财神》,布面绘制,当代
(2)黑唐
黑唐是用黑色来做底子,黑色具有威慑的形式感,多表现护法神。对于勾线用的颜色一般有金色,银色,白色,或是朱砂,这些颜色会与黑色的底子形成明显的对比。个人感觉黑唐是最有代表性的线描类唐卡了,一般黑唐所勾画的人物大体都是怒像的护法神,人物多是用高纯度的群青色画出,背后用金黄色的线条画出烈焰纹状,之后再用例如石青,朱砂等颜色来进行小面积的平涂与晕染,在整个画面中由于黑白对比强烈,所以人物形象比较突出,中间多用金线和黄线过渡显得画面雄奇强劲从而使得原本就很威严的护法神显得更是显得威风凛凛,不仅如此黑色原本就会给人深沉,神秘的感觉,与怒像护法神更是完美的呼应。(图例2)
(图例2)黑金唐卡 《阿弥陀佛像》,布面绘制,当代
(3)朱唐
朱唐往往用朱砂红来做底色,朱砂红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沉稳,再加上朱砂红本身就会显得比较安稳,所以大面积的朱砂底色会让人感觉到很是安详,初看为一片朱砂色调,细看上去画面绘有佛像人物和种种装饰图案,而朱唐的勾线颜色一般选用金色的较多,其次是白色。一般在画面部的眼睛,嘴上施以白粉,人物的一些局部细节用墨色略加渲染,在浓重的朱砂色上勾金涂粉,既富丽堂皇又严谨耐看。红色与金色是皇家权势的象征,具有很庄严的感觉。但是个人认为朱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接近于版画的效果。(图例3)
(图例3)朱砂唐卡的绘制
(4)彩唐绘制过程及画面构成
在制作过程中彩唐类的唐卡往往需要的底色就是白色,也有一些个别的需求会在做底子的时候加入一些颜色的粉末来做有颜色的底子。从制作流程上来讲彩唐类的唐卡却是有着最繁琐的步骤与工序,早期的彩唐类唐卡相比较来说绘制过程相对简单些,到了后期中原的工笔重彩对于后期的彩唐类唐卡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其中追求写实,染色的晕染是对彩唐类唐卡比较大的影响。在绘制过程中,彩唐类唐卡每一步的制作过程都是严谨的不可出错的,往往唐卡绘师会严格的按照造像度量经来绘制基本的构图与人物。而其中的人物法身的颜色,服饰的颜色,手中的法器,人物组成却是严格的按照藏传佛教的经文记载去做的,由此不难看出唐卡虽然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其创新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对于其限制因素也就不言而喻了。
彩唐类唐卡上色步骤往往是先天地,其次是植物,接下来就是人物的衣服颜色,最后就是人物身体的颜色,而最重要就是人物的开眼。按照上颜色的过程就是“从外到里”依次上色。而上色的步骤又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上色的,先上浅颜色在上深颜色。例如画完白色部分之后在白色的部分中加入一点点的朱砂就成了粉红色,之后再加入少许的朱砂就成了朱红色。这样不仅仅是节约颜色,而且对于之后的晕染就充分的做好了前提工作。在此说一点,这样的上色由来是因为早期的西藏有些天然的矿物颜色与植物颜色的收集是并不容易。当大体的平涂颜色上完之后就开始从局部进行晕染了,这一点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影响。包括后来中原地区的青绿画法也对彩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此略过不提。等到晕染结束之后就要开始画人物的细节了,例如衣服上的纹样,法器等等。
最后是勾线,勾线最能表现绘者的水平了,唐卡的线和中原的铁线描很相似,又不尽相同,细看其线的运笔,勾描,最大的特点为细密均匀,它和被描绘的物体融为一体,有些线甚至看不出起笔与落笔。就像线描类唐卡一样,勾线是唐卡最重要的人物造型的表达形式。最后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开眼,也就是点睛之笔了。画完之后进行卷轴的装裱,一副精美的唐卡就画完了。(图例4)
(图例4)彩唐《莲花生大士》,布面绘制,当代
(5)版印唐卡
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寺庙的不断建立,影响不断地扩大,信徒的不断增多。对于佛经以及唐卡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多,所以木板印刷的技术不再是仅仅用来印制佛经,后来也开始用来印制唐卡,这类版画印制的唐卡内容和绘画唐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相对来说会比较简单。技法上采用套版印刷的方式,这样底板就可以多次重复印刷,满足对于唐卡的数量需求,形式上版印唐卡主要印制的一般都是线描类的人物造像,有的还加入少许的颜色。
这种版印唐卡一般都是由大型寺庙来承担印制的,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这样朝圣者就可以把这些唐卡带回自己的居住地供奉起来。可是版印唐卡的大范围流传也有不好的一面,毕竟这些版印唐卡一般都是由著名的绘者设计的,在各地广泛流传开来之后人们开始借鉴这些构图样式,或是以它为蓝本进行绘画唐卡的绘制。因此版印唐卡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唐卡形式单一,复制品泛滥的不良影响。
在这些印制唐卡中也会出现由著名寺庙印制,著名绘者设计的唐卡,印制精良,在各方面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类唐卡数量较少,可遇不可求,因此往往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2、国唐类唐卡
在《西藏宗教艺术》一书中记录:用丝绢制作的唐卡叫做“国唐”,国唐中的唐在藏语中意为“彩绸”泛指用帛,丝绸,彩缎等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又分为“缂丝唐卡”“堆绣唐卡”“锦织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等多种。①扎雅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第11 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织绣唐卡的大量出现是在乾隆时期,这些精美的织绣唐卡往往是由江南织造厂主办承接的宫廷定制,由宫廷提供唐卡的造像蓝本,工匠再根据提供的蓝本进行二度的创作。这些精美的工艺织绣唐卡一部分是宫廷用来满足自己的供奉需求,一部分赐给达赖或是班禅以及其他的高层人士。事实上,织绣类唐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乾隆时期要早得多, 早期的西藏寺庙就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唐卡的专门定制了,而且收藏在布达拉宫的唐卡中,年份最早的据说是宋代的,由此可见织绣类唐卡的出现是在宋代时期,只不过到了乾隆时期无论是织绣类唐卡的水平还是织绣类唐卡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1)缂丝唐卡
缂丝唐卡极富盛名,兴起于宋元时期。一般这样的唐卡往往都是宫廷授意,由织绣厂承担,宫廷提供原始的唐卡蓝本之后再由织造厂的工匠根据蓝本进行二度创作,可以说是这是中原传统手工艺与西藏佛教艺术的完美结合。缂丝技术起源于江南,而后又融合了西域织金技术,在缂丝中掺入金线,早期用来制作华丽的皇家服饰,之后也会用来制作帝王将侯的肖像或佛像。缂丝技术在唐卡中运用的方式通常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用这种技术织绣的唐卡画面色彩正反相同,图案左右相反。运用缂丝技术可以织绣出非常精美且复杂的图案,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但是保存数量相对较少,所以现在存世的“缂丝唐卡”都是很珍贵的。
(2)堆绣唐卡
堆绣唐卡在国唐中也是极富盛名的,堆绣唐卡的制作主要在青海热贡地区十分盛行,堆绣唐卡是西藏唐卡艺术与中原内陆丝织工艺的一种完美结合,这种结合造就了“堆绣唐卡”这一特殊唐卡种类。根据它的制作工艺风格和画面的艺术表现效果基本可以分为软浮雕式堆绣,重叠式堆绣这两种形式。
软浮雕式堆绣是从西藏传统的长形帷幔刺绣发展起来的,形成唐卡单幅画面的格式,用料为各色绸缎布料和丝线,对所要表现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进行缝秀。将所需要的不同颜色的绸缎按照所需要的形状进行裁剪,然后再由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丝线进行缝合,拼缝出画面内容,有的也会用到羊毛等一些材料作为填充物,但是要把握主体形象必须突出,其工艺水平表现在对画面薄厚变化的处理上,使画面富有很强的立体感。而重叠式堆绣则是采用多层厚度布料黏贴成一种重叠的堆贴效果,形成规则的,平整的,工艺性极强的浮雕形式来表现画面内容。
(3)织锦唐卡
织锦唐卡是在织布机上由工匠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运用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为主,以缎纹为底,用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间错提花而织造。虽然工艺复杂而且极耗费时间,但是成品华丽精美。
(4)刺绣唐卡
刺绣唐卡从技术上来讲可以分为分为平绣,网绣,鎖绣以及堆等许多不同的刺绣工艺。在一幅画面中,有的只是采用单一的刺绣方式,有的也会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画面。在众多的刺绣流派中,“直孔刺绣唐卡”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一派。“直孔刺绣唐卡”是将西藏独有的绘画风格与中原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刺绣在布绸上的彩色卷轴画,画面表现形式错落有致,极富立体感、质感和动感。每一幅图案都是刺绣者精心创作的,而画面上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刺绣者一针一线精心刺绣而成。可以说是“直孔刺绣唐卡”每一针都凝聚着刺绣者的劳动心血。
(5)贴花唐卡
贴花唐卡其实与堆绣唐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将不同颜色的绸缎按照所需要的形状进行裁剪后再按照具体位置进行拼贴在事先准备的绸缎或是其他承载物上。贴花唐卡同样也可以制作出很复杂的层次与精美绝伦的图像。贴花唐卡与堆绣唐卡不同的是贴花唐卡可以进行很多层次的拼贴,也可以进行层叠渐变的方式来营造出画面的精致感和厚重感。
西藏的唐卡艺术历经辉煌与坎坷,从前期简单的表现形式发展到后来的精美绝伦;从早期的诞生,到之后的“苯教”灭佛运动的波及使唐卡艺术的发展陷入低谷,之后慢慢的复苏,又到后来的辉煌阶段直到今天。唐卡艺术可以说是走的艰难坎坷。但是同样的这也造就了唐卡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优秀的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反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消逝或正在面临着消失。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很好的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加深认识的同时进行创新与探索无疑将会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视野当中。
【作者:褚丽,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敖超)
;J20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ISSN1004-6860(2016)04-0049-07
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藏族艺术概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YJC76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