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范杨文灿 通讯员 向官秀
民族一家亲
师生心目中的“法图娜”
——记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武汉市汉口回民小学校长熊丽萍
文/本刊记者 范杨文灿 通讯员 向官秀
熊丽萍(中)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在武汉,有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汉口回民小学。1905年创办至今,已走过整整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不懈努力与追求,时至今日,在现任校长、回族高级教师熊丽萍的带领下,这所清雅的小学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成绩。
在全校师生的心目中,熊丽萍是一位“法图娜”(意为“很有魅力的人”)。25年来,她坚守着自己对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工作的责任和担当,倾注热情,默默贡献。她也因此在2014年荣获了“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称号。
从学校毕业后,熊丽萍就执着地走上了三尺讲台。多年以来,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并诠释着身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2008年,担任校长以来,她和学校全体师生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不断努力着。
“我们从娃娃教起,帮助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培养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熊丽萍希望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从小在交往交流中快乐成长,将民族团结意识化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自2004年起,学校开始着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思考着如何将民族团结融入到教学中。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掌门人”,熊丽萍组织教师自主研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民族教育》。该课程进入课堂后,收效良好,好评不断,在武汉市校本课程研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民族团结以师为表。在选拔民族教育人才方面,认真落实“三个优先”(争取分配少数民族教师优先到民族学校任教;在发展党员培养干部上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教师;在培养教学骨干上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教师)。学校培养的 5位回族教师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区各项竞赛中获奖。2012年,回族教师王丹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综合实践课程优质课竞赛,由她执教的《扎西德勒》获全国一等奖。
“整合各方资源,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每个角落。”在熊丽萍的不断倡导下,学校25位教师在各自所在班级里和所授课程上大胆创新、积极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地体验、亲身感悟,共同把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了校外。自2012年起,汉口回民小学牵手中南民族大学“伴飞”计划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交流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组建了古筝、二胡、京剧、剪纸、衍纸、民族舞蹈等社团。2014年,汉口回民小学和武汉基督教青年会联合申报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助学》公益项目,参加武汉市公益项目大赛。作为主讲人,熊丽萍在决赛上,成功争取到社会公益支持,并获得“武汉市十佳公益项目”第一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结合学生兴趣,在学校筹建了“回民小学民族乐队”和“少数民族文化书吧”,利用公益资金购置(买)了乐器和书籍。
汉口回民小学是多民族学生融合的学堂,在校就读的27名少数民族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对学期中途要求转入的少数民族学生,熊丽萍总是欣然接收,并为插班生配齐各科教材,希望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安心上学。
在武汉市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学习过程中,熊丽萍鼓励各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册”。对少数民族学生,熊丽萍感到他们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关爱。每当有新进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熊丽萍总不忘提醒各班主任为他们建立“个人成长册”,及时了解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016年新学期开学,按照惯例熊丽萍为在校就读的外来务工家庭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送去了书包、文具等小礼物,表达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回小”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受熊丽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老师们更加用心用情关爱学生。他们将学生视为亲人,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无私的将自己的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两年前,五年级学生阿布杜因远在新疆已年过八旬的奶奶病重,准备转学跟父亲回家照顾奶奶。在为他送行的班会上,阿布杜和同学们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他苦苦哀求一同前来的父亲让他留下。父亲被这份真情深深感动,当即决定把奶奶接到武汉医治、照顾。得知阿布杜不会转学,全班同学欢呼雀跃、齐声称好。
在学习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中尊重爱护。学校开办的清真食堂专门聘请了清真厨师,严格按照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制定符合清真要求的餐饮,这让不少尊崇伊斯兰教饮食习惯的家长和学生竖拇称赞。
为了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们吃得舒心,熊丽萍和老师们商量,决定创新学校清真食堂的食谱定制过程,让孩子们参与到食堂食谱菜品的定制中来,由学生选食谱、食堂按食谱供餐,为学生提供更多可口满意的清真食品。
2008年,熊丽萍初任校长。这一年,她提出了打造“雅真”民族教育品牌的想法。
“‘雅真’是‘清雅、求真’的意思。我们想沿袭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点,来打造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文化。”熊丽萍解释说,“希望通过对 ‘雅真’的追求,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
七年来,为了做好“雅真”民族教育文化品牌,让学校的孩子们受益更多,熊丽萍和学校师生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着。她多方寻求资金支持,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学校进行了更新改造。
“希望在清雅的校园氛围中,培养学生清纯优雅的行为习惯。”熊丽萍说。
来到汉口回民小学,校门美观而又富有民族特色。在修整一新的校园操场上、大厅内和功能室里,摆放着师生们共同精心布置的宣传栏、壁画和装饰物,学校还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打造雅真环境仅仅是打造“雅真”民族教育的一个方面,培训雅真教师、推行雅真德育、构建雅真课堂、培养雅真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雅真”民族特色的育人体系,确立了“铸民族魂,育时代人”的办学理念。
2006年至今,熊丽萍已连续当选武汉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两届政协委员。
她说,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光有热情不够,必须做到履行职责。她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积极反映民族教育领域的实情民意,踊跃参政议政。
她向周围的老政协委员请教,利用自己在小学民族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和经验,认真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前期对全市民族教育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剖析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交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议。先后撰写了《关于增加武汉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教师编制的建议》《关于推进武汉市民族教育发展的建议》《在老城区改造中,对汉口回民小学的保护与扩建的建议》。
其后,熊丽萍又积极与承办单位协商进行督办,为推进武汉市的民族教育发展,争取民族中小学政策倾斜,协调落实民族教育经费,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自2000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 “江汉区师德建设十佳青年教师”“江汉区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成为武汉市第十一届青年联合会委员、湖北省第十二届青年联合会委员,被授予武汉市第十四届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新的一年里,熊丽萍坦言,她将在民族教育之路上不断求索。继续带领全校师生倾情打造民族窗口学校,为在校各族学生提供越来越高品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