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兵
【摘 要】作为几何学描述三维空间的核心概念,体积对儿童空间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体积意义认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并为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设想,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体积概念的生成与理解。
【关键词】核心 概念 体积 前测 研究
一、对于体积概念的理性认识
作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面积以后,所要认识的又一度量几何学概念,它也是儿童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
什么是体积?从现行的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来看,对于体积都定义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从这个角度来讲,“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体积概念的核心本质。从实践经验的角度来看,由于对“空间”的强调和关注,使得“体积”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显得更理性和抽象,这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怎样看待体积?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给出了他的理解和答案。他认为:“将体积描述为‘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充其量不过是对体积的一种解释,并不会对学生理解‘体积’有多大帮助。”“所以这样的定义,可能越说越糊涂,把本来简单明白的事情搞复杂了。”因此,他认为,“教师只要举例说说,例如课桌占的地方大,铅笔盒占的地方小,所以课桌的体积要比铅笔盒的体积大,也就行了”。显然,这无疑为师生课堂教学确立了一个新的维度。
二、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体积”的认识已经有了哪些经验认识呢?
(一) 生活中关于体积的经验积累
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关于体积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学生普遍知道蓝鲸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冰箱要比电视机大、书包要比铅笔盒大……应该说,这些经验都成为了五年级学生所具有的普世性常识。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学生从牙牙学语起就知道“孔融让梨”大梨与小梨的区别,也知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寓意所指,还有“乌鸦喝水”“阿基米德测王冠”等一些被奉为经典的中外儿童故事……学生都能在其中或多或少地感知“体积”的存在,感知物体大与小的不同。
(二) 学习中关于体积的经验积累
从数学学科来讲,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学生在一、二年级认识图形和观察物体时,早已接触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相关几何体,并且在五年级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更是从长、宽、高三个维度对物体面积进行了解构和分析。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体积的研究实质上是对长方体(正方体)由面积大小的研究,转向度量体的大小。
从科学学科来讲,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材料的沉浮”时,已经借助了类似排水法的实验形式,进行过实验的操作研究。虽然功能所指与体积有所不同,但实质已经为排水实验法的引入,做好了操作技能上的准备。
从直觉思维角度来讲,它是学生学习体积的重要条件。张奠宙教授曾说:“人的直觉是宝贵的。充分运用直觉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条准则。”他认为“体积是人的直觉所固有的。五年级的学生早就对体积有了直觉认识,有相当准确的理解”。
三、前测的意图及习题
从上述的研究分析来看,学生对于体积的了解和认识,无论是生活经验、操作技能,还是学科知识与直觉本能,都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储备。当然,就个体而言,对于体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显然是有差异的。为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路径和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理解,我们试图通过前测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起点,从而为教学提供更加有益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借鉴。
第一,体积的意义,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学生是怎么理解和解释的?
第二,体积和面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是否能清楚地辨析,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物体形状变化与体积大小有没有关系?体积守恒学生是否清楚?
第四,城区、乡镇、农村地区学生对于体积的已有认知有没有差异?
基于这样的意图,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习题及相应的问题:
四、测试要求和数据统计
(一)测试的对象
为了保证数据来源覆盖的全面性和典型性,笔者分别选取了城区小学、乡镇小学、农村地区小学各两个班,总共278名学生进行笔试和个别访谈。
(二)测试的方法
先观看录像视频和文字材料,再要求被试者答题,并做好录像和文字材料收集工作。
(三)数据统计
每个测试题需要统计的数据:
测试题1:(1)面积大小变化的占百分之几?(2)体积大小变化的占百分之几?
测试题2:选择A、B、C、D的人数在被测试者中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几?
测试题3:(1)相同点回答正确的人数及比例;(2)不同点回答正确的人数及比例。
五、测试结果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测试结果
测试题1的结果:
测试题2的结果:
测试题3的结果:
将橡皮泥这样捏,或者这样捏,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二)测试结果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学生对于面积和体积变化的区分能力来看,学生对面积变化的辨识区分,相对更优于对体积的辨识。前者辨识区分度达到了92.4%,后者达到了57.5%,基本符合目前学生对于面积和体积的认知程度。相对于已经学习过的面积而言,57.5%的体积变化辨识度还是非常高的。
第二,从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意义的理解来看,学生对“所占空间”的认识普遍是准确的,是能够区分出“所占空间”与“所占面积”的不同。将“手机放在铅笔盒里,其他东西就放不进去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手机占了一定空间的描述方式。
第三,从对体积守恒的认识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橡皮泥前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比如质量、颜色、柔软度等均未发生变化,但仅有18.4%的被试学生认为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学生对于体积守恒的理解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从不同点来说,比较集中在形状和表面积的变化上,66.5%的被试学生提到了表面积、占地面积相对于原来已经发生变化了。
第四,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对“体积”的辨识选择,要相对优于对体积的应用和描述。这说明,学生原有认知对体积的理解是比较浅表的,对体积理解的深刻性是不够的,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第五,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和直觉思维水平接近。
(三)教学建议
根据前测数据分析,我们对体积概念教学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信息发布的方式,分享交流学生对于体积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信息,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学的生成资源,为体积意义的理解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
第二,可以将书本阅读和体积意义理解相结合,不纠结于对体积概念逐字逐句地解读和探究,而是要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
第三,要基于大板块的任务活动,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应用和解释与体积相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体积大小,丰富体积的比较方法,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
第四,要注重体积单位的表征感知,帮助学生建构“图形与几何”领域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感受一维、二维、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要注重体积材料的变式操作,渗透体积守恒思想,感知体积与面积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为学生深化理解体积概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从体积的定义说起[J]. 小学教学(数学), 2008(11).
[2]张进.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2015.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