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敏
大众文化视野下神曲流行的合理性及负面影响
——以《倍儿爽》为例
□唐敏敏
摘要:神曲应和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价值取向,肯定了大众欲望的普遍性与感性满足的现实性。同时,神曲对大众审美需求的过分迎合,往往对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对此,必须以批判性的思维认识神曲展现出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既要看到它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它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神曲;多元化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①当代社会是一个大众文化勃兴的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特点在于追求通俗性、娱乐性、感官性、消费性,这也决定了流行艺术与受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大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决定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流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出现与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有密切关系,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艺术样式。流行艺术也被称作通俗、大众艺术,指的是广泛传播的事物。它的基础是大众文化,通常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传播力强、大众乐于接受。
大众文化的勃兴孕育了一种新的流行艺术——神曲。神曲是一种以浅白的歌词,搞笑的唱腔,上口的旋律,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流行歌曲。②神曲与主旋律和艺术类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追求生命本质和艺术价值,而是强化和突出其感官刺激功能和娱乐功能。恒大音乐旗下歌手大张伟的《倍儿爽》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央视2014年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张伟独唱的全新贺岁单曲《倍儿爽》成功引爆荧屏,其官方音乐大电影MV发布当天视频网站点击量超百万,微博相关话题累计转发和评论数万条。与此同时,神曲所引发的效应也渗入大众生活,人人都说着“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广场舞的伴奏音乐也由《伤不起》《套马杆》《爱情买卖》换成了《倍儿爽》。这说明《倍儿爽》不仅是神曲,“就这个feel,倍儿爽!”也逐渐成为全新的流行语及流行艺术现象。
神曲代表大众文化的一些突出特征是,在这类流行艺术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伟大与崇高,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也无需承担过分的沉重与艰涩,相伴更多的是轻松、愉快、解脱和满足。作为一种流行艺术,神曲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其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神曲对大众审美需求的过分迎合,往往会对当代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通俗与低俗的博弈
首先是创作者创作的通俗性。通俗性是大众最重要的审美需求之一。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审美的价值属性,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意境、中和等作为重要的审美范畴,要求艺术表现和反映这种审美范畴。流行艺术打破了这一观念,它不再用传统的审美范畴来衡量艺术,转而更多地体现反美学的特点。通俗性是大众最重要的审美需求之一。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接受习惯和审美情趣,这决定了神曲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生活,屈从于社会的流行时尚。神曲的通俗性是指其审美指向,这也是神曲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可以说,神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俗”。这里的“俗”是指“通俗”,听两遍就会哼唱,编点动作就能当跳舞,参与性强,易被大众所接受。通俗意味着审美层次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它侧重抒发“小我”的感受,消除时间感与历史感,捕捉一般人的普遍心理渴求和繁复生活中的生存焦虑,更容易获取大众的共鸣。它满足的是审美素养、艺术能力较低的大众的需要,这一点保证了它的普及性和流行程度。神曲的通俗性包括形式和内容的通俗。其一,《倍儿爽》的演唱表现和语言形式不讲究特别的技巧,注重个人口语化呈现,采用发泄式嘶喊和说唱的演唱形式,这打破了传统形式的审美原则,甚至与传统的艺术审美背道而驰。其二,在内容上拒绝崇高,表现世俗。同其他流行音乐一样,神曲不再关注宏大的主题叙事,而是以大众的喜怒哀乐作为创作主题。《倍儿爽》先是用雾霾堵车表现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天是那么豁亮,地是那么广”成为人们最爽的生活状态;然后用“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引导生活在压力下的人们忘记烦恼、开怀欢乐。
但是“俗”的度把握不好,就走向了低俗甚至媚俗。需要警惕的是,神曲往往打着通俗性的招牌在低俗和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为了搏出位、吸引眼球、获得注意力而不惜亵渎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如《倍儿爽》MV以“小人物大变身”的剧情暗指大众生活的无奈,但是表现方式上大尺度的情色剧情和无厘头的表演中裸露与不雅的画面,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性暗示,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迎合了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这种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等意识形态与人的道德观念完全背离。除此之外,神曲对艺术的漠视容易阻碍人类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导致艺术创造能力的退化和弱化。作为一种大众流行艺术,即便神曲音乐创作风格单一且浅陋,但仍可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大量地复制和传播。大张伟携《倍儿爽》在马年央视春晚登台之后,一度被质疑抄袭韩国神曲《江南style》,更有网友指出其歌曲旋律与韩国某歌手在2012年发布的歌曲《Awesome Girl》高度雷同。这是对听众及原创音乐人不够尊重的表现,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艺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二)消遣和谩骂的矛盾
长期以来,受众对神曲一直存在“消遣和谩骂”的矛盾行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得人们现实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生活在高压下的人们慢慢变得压抑烦躁,有强烈的宣泄欲望,需要通过流行艺术来娱乐和放松。神曲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此。在消费神曲的过程中,人们的潜在欲望和压力得到了释放,正如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所说,“通俗艺术的目的是安抚,使人们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我满足,而不是催人奋进,使人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由此,娱乐正是神曲这类艺术样式诞生的动因之一,也是神曲最显著的功能。其一,以《倍儿爽》为代表的神曲在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倍儿爽》的创作灵感来自网友喜欢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点赞的行为。正如大张伟所说,“我从来不认为高端高雅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我只是做一些我觉得开心的。”他把当下一些流行元素或社会现象编入歌曲,配上搞笑的视频,从中享受娱乐的快感。其二,歌曲的感官性在听觉上体现为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倍儿爽》迪斯科与嘻哈混搭、边说边唱的演唱风格和富有爆发力的节奏,暗合了人们身体中原始的激情与欲望,极易调动人们在情感和情绪上的共鸣。感官性在视觉上则体现在歌手夸张的造型和故事设计。一是现场演出穿着红色连体衣,搭配点赞舞,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力;二是在几分钟的音乐大电影MV中,融入了一系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大变身”的剧情,从多方面刺激受众的兴奋点;而大张伟本人带领舞蹈演员并亲自穿上“倍儿爽”牌、“大”字牌内衣,目的就是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受众在满足了娱乐和消遣的需要之后,往往表现出反感情绪。神曲的内容表达空洞,反映的是流行艺术的快餐化和低俗化,听众沉湎于低级的感官享受,会逐渐失去反思能力。大众难以从神曲中汲取养分,仅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神曲音乐的快节奏和视觉画面的快速变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了人们深入思考的能力,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只能紧跟节奏和画面不断消费。它解决了大众及时行乐的问题,却缺乏根本的人文关怀,无助于社会人生问题的根本解决。人们在对神曲的娱乐享受的过程中也不乏对以《倍儿爽》为代表的神曲的批评之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厌恶、反感的情绪,弗洛伊德称这种情绪为喜恶参半的“情感矛盾”心理。这种矛盾态度似乎是一个恒久而无定论的问题,而神曲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也已成为一种特有的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次文化。
(三)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民间音乐以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和和深厚的生活土壤为依托,缓慢而顽强地生长着。古典音乐从一开始就处于王公贵族和富豪巨贾的庇护之下。萌芽于19世纪初,植根于新兴工业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的流行音乐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哺育催化下,蓬勃发展,“逐渐由自生自灭的市民娱乐音乐转变为用工业化方式来生产的音乐商品”。在大众看来,神曲只是作为一种能够满足自我娱乐心理的快餐文化;但是在商人看来,神曲作为一种商品,尽可能满足众多的消费者需求、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是其最终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神曲在更大意义上相当于一种商品或者产品,而不是作品,满足的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及商人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大张伟及恒大音乐毫不掩饰其商业企图,对《倍儿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包装和推广宣传:在央视春晚上爆红后,恒大音乐不惜花重金打造了《倍儿爽》音乐大电影MV,在MV中也毫不掩饰地植入了某网上商城广告、内衣广告等商业广告;大张伟以一场婚礼的形式与恒大音乐签约,无疑是对大张伟及《倍儿爽》的再次推广宣传。《倍儿爽》巨大的人气已经演化为商业效益。在马年央视春晚引爆之后,连续八周占据各大互联网排行榜前五。大张伟身价水涨船高,相继参加了一系列商业演出;2015年1月1日,大张伟凭借《倍儿爽》获得2014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奖。
然而,神曲对物质和商业性的过分追求,容易消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人类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音乐人来说,为了达到商业性目的,一切能够赚取受众注意力、刺激消费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东西都能是能够作为产品出售的。有的音乐人甚至在渲染娱乐消遣、物质享受的过程中,淡漠、远离甚至讽刺有价值的高雅音乐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思考。正如大张伟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所说,“有文化底蕴加一些文艺气质的歌词,对于我现在的心态来说特别不合适,都骗谁呢?只是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投向神曲、怪曲的创作与演唱,筷子兄弟由早期的《父亲》转向如今的《小苹果》,王蓉也由《爸爸妈妈》转为如今的《小鸡小鸡》,词曲越发口水与神经。神曲的流行、对商业的过度追求,使得古典音乐、精英音乐逐渐沦为边缘艺术,而公众也在娱乐与放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商业的浪潮,沦为商业的奴隶。
对神曲这种流行艺术我们应该抱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它对当代社会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社会大众必须以批判性的思维对大众文化的多元性有清醒的认识。流行艺术创作者应尽可能地以一种非严肃、形式并不复杂的方式创作一些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作品,并努力使其与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感官性、消费性特征融合起来;同时对流行艺术中低俗化媚俗化的内容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在通俗化的道路上跑偏。正如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注释:
①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②文蕾.狂欢理论视野下的网络神曲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