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台”异军突起,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2016-04-11 21:55陈小蓉
视听 2016年4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用户

□陈小蓉



“移动电台”异军突起,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陈小蓉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与4G网络的风靡,手机等高智能、高清晰度接收终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以及现代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广播业遭受冲击,以网络为传播途径的“移动电台”快速争夺着传统广播电台的听众,捧出了不少拥有庞大粉丝群的知名主播、主持人。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逐渐丧失了受众市场中的“优越感”,在今后工作中必须有所“变”有所“不变”,来应对受众接受度改变和选择空间拓展的考验。

关键词:移动电台;音频APP;角色定位;用户

在“互联网+”概念与4G网络的风靡,手机等高智能、高清晰度接收终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传播格局出现分化,以蜻蜓FM、考拉FM、喜马拉雅听书、多听FM、荔枝FM为代表的移动音频APP,及微信公众账号音频类节目推送模式的“移动电台”由此开枝散叶。

“移动电台”作为一种音频类软件,打破了传统音频与互联网的壁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其强烈的伴随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喜爱。易观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移动电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移动电台”总用户规模已达到8.6亿,移动音频行业显然已到风口之处。实际上,这些自称为“移动电台”或“网络广播”的APP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以某一个固定电波频率播送节目的广播电台几乎没有关系,它们是网络时代的产品,随着用户的日益扩大,这个新兴行业正在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同时,也快速争夺着传统广播电台的听众。

诚然,“移动电台”异军突起催生了人人都可以是“主播”的可能,在网络收听环境下也捧出了不少知名的主播、主持人。她/他们在内容、形式、包装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及针对性,垂直、细分的传播特点使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比如微信公众账号“罗辑思维”,“文字+音频”的节目集成模式以“有趣、有料、有种”的姿态吸引着几百万的粉丝,成为“移动电台”中的佼佼者。在当下,热爱伴随性收听的受众不仅能从传统广播节目中追捧自己喜欢的主持人,也能在某个“移动电台”中做着品牌节目。由此,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逐渐丧失了在受众市场中的“优越感”,在受众接受范围和选择空间都变得日益宽广的考验面前,与“移动电台”节目主持人展开一番较量变得势在必行。

那么,面对新的传播形势,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该如何“破局”呢?笔者认为,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一、“变”: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一)从“众”到“人”,以“用户”思维服务受众

在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当前广播的“窄播”化定位适应了大众对各类信息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特点。过去的“听众”称谓逐渐发展成“用户”,其根本区别在于主持人面对的不再是虚拟的、模糊的、群体性的所谓“大众”,主持人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一对一的“个体”。面对个体用户,主持人必须以人际交往的方式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互动。

比如潮州电台交通音乐广播晚高峰节目《一路畅行之快乐回家》,是一档专为下班人群打造的娱乐资讯类节目。内容涵盖最及时的路况、一天的新闻梳理,还有一对一服务的“914大家帮”小版块。受众没有办法解决的生活问题,可以发到节目微信平台,由主持人或其它同样在听的人给出解决的办法或答案。比如:“雨伞坏了不舍得扔,可以拿去哪里修”“想要邮寄潮州牛肉丸,哪里有真空包装的店家”等等。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在节目中及时有效地得到指引,正是主持人的“用户”思维在节目中的体现。

由“众”到“人”,是全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只有以真诚、平等、人格化的传播方式、交流方式、互动方式去面对“用户”,才能赢得受众的欢迎和肯定。

(二)到“用户”中去,塑造有魅力的人格形象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以传播媒介的技术革新为基础的时代变革,掌握各种传播技术,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是主持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再单一存在于话筒前,更是出现在每一个媒介当中。主持人将以不同的角色形象,适应不同的媒介特点,形成立体多面的主持人人格化形象,而不只是广播声音里的声音形象。

到“用户”中去实际上就是要求主持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端坐话筒前用声音和语言去呈现自己的魅力,而是需要通过电波之外的各种互联网媒介平台去拓展节目的附加值,提高受众的粘合度。主持人要放下架子,在各种互动平台中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映,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节目的质量和自己的水平。面对“移动电台”对广播听众资源的抢夺,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更应该让自己具有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不再仅仅是发声的机器,而是要从内容、形式、思想、态度上进行转变,以充满魅力的人格化形象去吸引受众,以更接地气的姿态去服务“用户”。

二、“不变”:从传统广播的本体出发,保持主流意识传播者的本色

“变”有“变”的原因,“不变”有“不变”的理由。虽然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在“变”中寻求新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这种变化是建立在维护传统广播本质特性,保持主流意识传播者本色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作为广播听众的新媒体用户的感知体验和消费需求,强调“不变”,是因为传统广播有传统广播的运行规律和操作要求,保持主流意识传播者的本色是每一位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长期奉行的基本原则。

(一)舆论导向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不能变

舆论引导是传统广播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及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桥梁和纽带的传统广播在传播过程中所应该积极发挥的社会功能。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是舆论导向的传播者,不管如何“变”,这一原则始终不会改变。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地表达、反映舆论,有效地传播和引导舆论是每一位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对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而言,舆论引导越是艰难反而越要强化。正面的、积极的舆论能够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然而错误的、消极的网上舆论却往往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中,面对“移动电台”主播的“挑战”,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绝不应该存有畏难情绪,而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一方面,努力通过节目形态的创新和主持水平的提升吸引受众(用户)的关注和认同,真正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另一方面,对正向的信息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按照新媒体的运行规律、操作要求和用户消费习惯,进行广播节目的输出,用自己的语言适应受众新的收听习惯,最大限度地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坚守高品质内容的职业素养不能变

“移动电台”主播与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较量,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是否坚持高品质。当前,一些“移动电台”输出的节目存在导向意识不明确、内容哗众取宠、形式花哨的问题。主持人所谓的“个性”就是以夸张的语言、偏激的思想,甚至以缺乏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的传播来达到“吸粉”的目的,对受众的价值观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在此环境下,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更应该在纷繁复杂的传播媒介中站住立场,不被不良的意识和糟粕的内容所影响,始终坚持传播高品质的节目内容,精心选择、去粗取精,保证传播语言的纯洁性和思想观点的正向性。因此在日常选材上,就不能被网络媒体的热点牵着走,或者被动地把网络热点夹生地掺杂进来,要建立精挑细选的新原则,引导新媒体舆论的趋势,促进新媒体报道向深度发展,强化新的传播语境下广播媒体的权威地位。换句话说,用互联网思维寻求节目主持工作的新突破是建立在强化内容品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应该因为互联网思维的改造而丧失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对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不能变

一种职业语言必然在社会的发展推进中实现沉淀和筛选的新陈代谢,这要求主持人主动实现“文化自觉”。发挥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社会示范和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音声形式上,更体现在这种职业语言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全球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上。

在追求高关注度的驱动下,为了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移动电台”主持人在追求个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单纯满足受众听觉刺激为目标的做法存在明显的审美扭曲和语言误导,主持人话语不堪入耳,实为“听觉污染”。

当前地方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与新媒体的竞争与融合,与同类媒体争夺地方受众和广告市场。为了追求经济指标,有的主持人对有声语言标准的执行自然进入到“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中。少数主持人在话筒前信马由缰、添油加醋地肆意发挥,使广播媒体的形象大受影响。一些来自网络、平面媒体的非常拗口的新闻作品不加修改就被大量用到广播节目里。广播的口语化、通俗化、短语化的特点正在从电波中慢慢淡出,渐渐消失。大量晦涩、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夹杂在广播报道中,时常令受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广播媒体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虽然是口语,但绝不是生活口语,而应是抛弃了粗鄙、低俗和病态的健康、真诚的语言。良好的语言修养不局限于语音标准、优美,更体现在谈吐大方、用语得体、词汇丰富、修辞得法。对传统广播媒体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有声语言修养是内在素质的口语体现,既关乎语言的技巧,也关乎文化积累、礼仪讲究和职业品质。得度、得法是语言修养的体现,语言修养欠缺就很容易胡言乱语,逞口舌之快。广播媒体是大众文化的代言人和风向标,主持人“雅要自谦、俗有底限”,才能构建健康的社会传播口语语境。从根本上讲,广播节目主持人只有增强文化自觉性,才能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受众,真正发挥媒体的社会示范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虽然当前栖身于网络的“移动电台”对传统广播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作为城市主流媒体,传统广播电台的传播优势和社会责任担当还是不可被取代的。而面对活跃度和知名度较高的部分“移动电台”主播,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有足够的底气继续保持主流意识传播者的本色,以互联网的思维生产节目吸引“用户”,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用户”,以高品质的内容留住“用户”,以规范的语言艺术感染“用户”,在新的传播形势下始终做主流声音的发出者。

参考文献:

1.裴哲.地方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研究——以对J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相关调查为例[J].视听,2015(9).

2.孙海亮.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2015(3).

3.申启武.传统广播的“变”与“不变”[J].中国广播,2015 (1).

(作者单位: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用户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