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霞
有趣的小麦
文 袁霞
案例背景: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也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案例描述:
一次大班幼儿清明扫墓活动后,孩子们自由活动,这时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哇!快来看啊!这里有好多韭菜。”“不是韭菜,是大蒜。”“是小竹子。”“才不是呢!我以前在外婆家的田里看到过,这是青草。”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听到这些生活在县城的孩子们稀奇古怪的话语,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因为比起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也难免会出现不认识小麦的状况。
活动目标:
1.学会探索并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用盆植好的麦苗、面粉制成的食品图片、麦秆制品和小麦生长过程大图一幅。
2.几小碟小麦种子、催过芽的小麦、小麦生长过程小图片若干幅(小麦种子图、催芽的小麦图、在图里绿油油的小麦图、刚抽穗的小麦图、成熟的金黄色的小麦图)及生长过程路线图三张、三份纸杯种植好的小麦,以上图片及纸杯上都贴有数字标记。
3.幼儿清明扫墓时在麦田拍的照片。
4.已学会歌曲《白馒头》、熟馒头一盘。
活动过程:
一、欣赏照片,对小麦产生兴趣。(这一片片绿油油的是什么?)
二、观察实物麦苗。
幼儿观察麦苗的外形特征,了解麦苗的组成部分。(有须根、茎、叶子)
三、师生共同探索、讨论小麦的生长过程。
1.教师引出话题:麦苗为何能长成这样?它长大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呢?(幼儿讨论)
2.幼儿下位观察小麦一生的图片及实物。(幼儿自由选择一样实物或图片)
3.师生共同摆放小麦的生长过程大图。
4.幼儿分组摆放小麦的生长过程小图。
5.小麦在什么季节播种?(秋季——幼儿随教师学做播种小麦的动作)
6.小麦在什么季节收获?(春末夏初——幼儿随教师学做收割小麦的动作)
(幼儿在学做播种、收割的动作时,不仅能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更能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知道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秋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把麦子播种在田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麦子就长得绿油油的了。到了夏季,麦子长出了青青的麦穗,等到麦穗变成金黄色,说明麦子已成熟,农民伯伯要开始收割了。
四、想一想,说一说。面粉能制作出什么食品?
教师小结:麦粒可以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
五、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1.教师做麦爷爷,其余幼儿做面粉制品。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谁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我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我是麦爷爷的孩子。”
2.知道麦子还有其他用途。
麦秆可以编成各种用品,如草帽、包等。
案例分析:
活动通过六大环节将小麦的一生从种子再到种子的过程,向孩子们作了展示。这节活动课是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的起点。
幼小的孩子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还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去发掘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并通过活动的方式将问题的答案传授给幼儿,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使我们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教师应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和需求,做一名会观察的先行者。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