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业成
猜读启智释悟求真
——以《马说》为例谈文言文教学
■宁业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潜能,教师的“导”“引”不能缺席。一味地“默而知之”“学而时习之”难免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意识不强,自然就难以亲近文言文了。为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学习的现状,我尝试在初中学段高年级中开展文言文的“猜·释·悟”教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而事实上,即便是一位学养不错的语文教师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要想做到每个字都理解透彻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不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死抠一字一句,难免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
猜读法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马说》,看到题目,我就鼓励学生猜想文章会写什么,可能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然后再读原文。学生的猜想很快就能得到印证,无疑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
基于一定的阅读积累,运用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启迪智慧,适合文言文学习的各个环节。
猜读强调整体的会意,适当地允许学生“不求甚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居一旁,任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胡适先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侧重猜想,“求证”则是释疑,需要借助课本注释、工具书以及授业解惑的教师,力求得到接近正确的答解,更多地强调教师的“导”“引”作用。
比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里“石”的读音,原本我以为这个字应该毫无疑义地读dàn,但有学生质疑,如果读dàn,属于特殊字音,课文下面应该加注,所以他猜测应该读shí。虽然理由有点牵强,但引起我们师生探究的兴趣,于是翻检相关资料(《现代汉语词典》《说文》),发现“石”作为容量单位,在古书中还真读shí!由于做量词用的“石”(shí)属于旧读,我们师生讨论后决定依从今读,读作dàn。
猜读求证就是释疑求真的过程,促引学生把问题想得更细致,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悟性的高低,教师“启悟”,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学生“体悟”,熏陶感染,整合提炼,触类旁通,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马说》之“说”,我们可以猜其写法,认真求证。结合此前学过的《爱莲说》,我们就可以对“说”这一类文的写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说”是一种文体,多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样,学生以后遇到《黄生借书说》《师说》等文章,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大的困难了。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招考办公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