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找准方向走对路?

2016-04-11 16:23赵道夫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8期
关键词:译文素养情感

■赵道夫

课堂教学,如何找准方向走对路?

■赵道夫

所谓课堂生态,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当下的课堂生态非常不健康:师生浮躁,教学急功近利,违背规律,为考试疯狂,为分数迷狂——只见“分数”不见“人”,只要“分数”不要“人”。在这种状态下,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难觅踪影。所谓“有意思”,就是有情趣;所谓“有意义”,就是有高度,这是教育的责任、使命,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真善美的品质,还要培养其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因而,建构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素多,要做的工作多。我以为,教师是课堂生态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领跑,为此教师必须找准方向走对路。

一、走教学正常路,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扎扎实实构建课堂生态

我们必须直面语文教学现实:一是语文教学浮夸,过度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而让语文变了味;二是语文教学理科化,过分注重字词句篇训练,学生埋头题海,进而让语文丢了味。这两者都不是教学的正常路径,都有所偏至,违背学科特性和规律,都要加以反对。

走教学正常路,语文教学就是要回到读写训练的本原上来,关注核心素养,扎扎实实构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

伴随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进入了中学一线教师的视野。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大处着眼,是贯彻执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战略要求。

构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是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战术保证。

关注核心素养,首先要清晰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学科核心素养虽然还没有权威的明确界定和说法,但我以为,学科核心素养应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性。现在专家们大致认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是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的核心和灵魂。我们既要避免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素养不落实的“虚化”现象,奠基固本,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又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让课堂生态充满生机活力。

二、走教学情感路,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有情有味构建课堂生态

情感是课堂生态流动的血脉。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这是对诗意语文说的,也是对课堂生态说的。教师富有激情地投入,用自身的情去解读文本,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生命的江河。

请看《背影》的教学案例(执教者朱华贤):

走进教室,我先静静地在讲台前站了一会儿,随后用平稳的语调说:“1991年,香港人举行了唐诗评选,最受人喜爱的10首诗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10首诗,同学们多数都学过,有的早在三四年级时就会背了,但列于榜首的《游子吟》却大多没有读过。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个大诗人,为什么在香港,这首诗受到如此钟爱呢?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接着,我在黑板上默写出全诗,并解释道:“儿子要远游他乡去了,年迈的母亲拿着针线,正细心地为他缝补衣衫。为什么要密密缝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谁来给他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称呼!那么,我们的父亲如何呢?‘严父慈母’,根据中国的这句老话,仿佛做父亲的一定非常之严厉。其实,我总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的父亲,就是非常慈祥的一个。还是让我举个例子吧——我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现在已经78岁了,耳聋眼花,背也有些驼了。他住在农村,离我们城厢镇足足有50多里路,可是父亲每月总要来一两次看看我们,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每次总要带些青菜、萝卜、嫩毛豆之类的东西来。我同他讲过多次,不要送了,这些东西我们买得起,你这么大的年纪,又那么远的路,我不放心。你要来,就乘汽车。可父亲却说,市场上卖的菜,说不定刚打过药水,我自己种的自己知道。直至现在,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给我送,往往是一吃完中饭就走,无论怎么留都留不住他;有时家里没人,他就把青菜之类的在门口一放,饭不吃就走了……”

说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停了一会儿,我说:“同学们,你们的父亲呢?我可以肯定,你们的父亲也一定是可敬的慈父,下面请大家想想,然后具体地说一说。”

三分钟后,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他说:“我父亲烟瘾很大,我们家房子小,他一抽烟,我就咳嗽。这样,每当我在家时,父亲就悄悄地站在屋外抽,过了瘾后,再回到屋里,待会儿瘾上来了,他就又出去。天热倒还可以,天冷就不好办了。后来,我对父亲说,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现在大了,不会咳嗽了。他说,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们间接受害,不行!看来,只好戒掉了。后来父亲真的戒了。看他戒烟时难受的样子,我真想哭。”

一位叫王捷的同学接着说,他父亲是收鸡毛鸭毛的,以前都是骑着自行车,骑车既方便又快,毛也收得多,自从他进城厢镇读初中后,父亲就把自行车让给了他,而自己挑着担步行收购。

接着,另一个女同学讲了她父亲生前,特别是在病重时如何关心她的事,她讲着讲着,泣不成声了,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动了容。

至此,我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都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说完,我按下了录音机的按钮,同学们屏声敛气,一边盯着课文,一边听着录音,整个教室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含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但这种陶冶与净化过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对青少年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中介,文学作品才能成为陶冶与净化的载体,成为学生的一笔精神财富。《背影》便是这样,要求教师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相对于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这种情感体验更重要。

朱老师之所以较为成功,除了教学严谨、功底深厚,还在于他融入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情感,有情有味地构建了课堂生态。他不仅仅教知识,而且还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产生情的共鸣。在师生交流中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让情感流动了起来,让情感穿行于学生、作者、教师、文本、生活、课内课外之间,从而建构起有情有味的课堂生态,产生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走教学民主路,尊重主体,平等对话,师生共建课堂生态

学生是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生态,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构建课堂生态,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主体,尊重个性,倡导宽容,激发创造,平等对话。民主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走教学民主路,平等对话,师生共建课堂生态,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重大使命和现实责任。传统的课堂生态,教师主宰一切,漠视主体。民主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换句话说,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以及读者与作者之间、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构建起了健康的课堂生态。教为外因,学为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因外因同向发力,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发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民主平等,教师在肩负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发力,同心同德,共同发展,才能共建良好的课堂生态。

请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案例(执教者李镇西):

(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师: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解不理解?

生:不理解。

师: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的?

(学生思考)

师: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

师: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每次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是不是?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出示投影)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这比前面的一句好懂吧?

(学生会意地点头)

师:那么是什么“事实”呢?接着往下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

生:能。

师:“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这里没有那么多“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学生大笑)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学生点头)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对不对?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我举个例子。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贾诺同学,懂没懂啊?

生:差不多。

师: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

师:哦?有什么“好处”?

生: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的用语究竟是怎样一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

师:好,请坐。你能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好,至少是因为它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座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可以探讨。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翻译工作,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因而“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时候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求同存异,甚至不求同只存异,而不必非要定于一尊不可。宽容歧见,尊重多元,这也是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具有的民主胸襟。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接受学生的监督,师生均应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自由人格,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在争论中尊重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吸纳对方的合理之处,勇敢地向真理投降……这些都是最好的民主示范,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民主情怀。有了民主情怀,才有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生态。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盱眙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1]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赵道夫.警惕学生作文“文艺腔”病[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

猜你喜欢
译文素养情感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译文摘要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