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待灌装的”到“待点燃的”

2016-04-11 16:23殷涛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8期
关键词:导学课文孩子

■殷涛

从“待灌装的”到“待点燃的”

■殷涛

语文课好上,都是中国人,都能听得懂;但也难上,都能懂,还上什么?怎么上?目前有两种倾向比较突出:一种是拿教参书当圣旨,把课文掰碎了喂给孩子,这样的课堂成了工厂的流水线,全体学生在“车间主任”的指挥下,按既定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还有一种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讨论加鼓掌,不亦乐乎,但往往流于预设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或于无疑处强设疑,于有疑处轻描淡写,乃至选择性忽略,热闹掩不住形式大过内容的弊端。

课文不就是个例子么?教参不就是个参考么?为何把好端端的课文肢解得索然无味?为何强迫几十颗脑袋共享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文饭诗酒,中文是最优雅最美丽的文字,语文课正是传递这种美好、唤醒诗意情怀的载体,青年学生正处在最富创造力和探究热情的年纪,课堂应该更富有生命润泽和启迪的意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努力建设问题导学式课堂,让问题成为探骊得珠的向导和引擎,构建更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从“待灌装的”变为“待点燃的”。

一、问题从哪里来?

问题来自学生。一千个读者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们人生体验、阅读风格不同,理解能力各异,自然问题就产生了。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并对问题加以梳理、整合,自主提问。当然,如何避免无效问题、琐碎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这有一个能力慢慢提升的过程,需要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围绕“标题”提问,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为什么要封阳台?为什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那么后天会不会封呢?再比如指导学生在细节处提问、反常处提问、矛盾处提问等方法。

问题来自教师。一是预设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导向,以及整节课的走向和质量,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教材精髓、吃透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领思考探究,“一题激起千层浪”,乃至“牵一问而动全身”。比如在讲《祥林嫂》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杀害祥林嫂的元凶到底是谁?”看似简单,实则深刻,从公婆、看客到鲁四老爷,学生在不断的否定和探索中,最终揪出了吃人的封建制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问题来自教学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一定是思想自由、思维火花四溅的,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冒出来,这些生成的问题利用得当,往往独辟蹊径,风景独好。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正在分析细节描写,一位学生突然问:“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摔下来安然无恙,为什么后来死了?”课堂切换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讨论热烈,教师相机点拨,文章的主旨水到渠成。生成性的问题是把双刃剑,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及时鼓励肯定,同时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并开掘出丰富的“矿藏”,让语文课成为充满创造魅力的发现之旅。

二、问题如何解决?

先是自学解疑。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实际上,学生的问题不少是在没有读透文章的情况下提出的,如果能够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多点方法指导,比如圈点勾画法、联系上下文法、寻找中心句法、关注议论抒情句等,又会有不少问题迎刃而解;最后,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创作背景等方法精准解答。周国平说过:“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通过自学解决一部分问题,学生的成功感最强烈,也更容易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再是合作解疑。总体上,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不少是浅显的、枝节性的,甚至是无效的,全面关注势必顾此失彼,影响课堂效率。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时候就需要合作解疑。这里又分为两个步骤。先是组内解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疑义相与析,互相启发,这样的兵教兵通常能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留下来的就是更有质量的“干货”。再是组间解疑:经过了自学和组内讨论,学生已经吊足了胃口,达到了“愤悱”的状态,他们很清楚,一旦解决了这些“高大上”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全组的荣耀,因此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如果再采取一些诸如“悬赏”或“pk”等激励手段,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乃至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后是师生对话。随着大部分问题的解决,剩下的就是“高精尖”的问题了,就该老师出手了。老师也不是竹筒倒豆子,而是功在“引领”:或抓住学生讨论的某一两处火花,添薪加柴;或在关键处“转轴拨弦三两声”,让学生豁然开朗。比如学习《金色花》,学生问:“为什么要选金色的花呢?”教师开始循循善诱:“花朵是什么姿态?给人的感觉如何?”生:“美丽的,柔软的。”师:“花与树什么关系?”生:“花长在树上,是树的孩子。”师:“那么文章中……”生悟:“哦,这里比喻孩子!”师继续:“为什么是金色的,而不是红色的?”生:“金色是神圣的。”生(查注释):“哦,金色树,印度圣树。”生抢答:“用圣树比喻母亲,也就是说母亲是神圣的!”“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和对母亲的依恋!”瞧瞧,连主旨都一并解决了。而这么精彩的回答,连教参上都没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的引导在于“查漏补缺”:心中有本账,在同学活动的基础上,对照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出疏漏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内容。更在于“重锤敲打”:结合本课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适度拓展延伸,敲击出思想的火花,开辟柳暗花明的境界,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促进思想的不断发育成熟。

三、我为什么钟情于问题导学课堂?

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还是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应用的“产婆术”,都是鼓励学生在提问中获得知识。问题导学课堂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体现了教和学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1.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问题就是驱动器,师生调动知识经验,积极地分析探究文本,讨论不断深入,思想不断碰撞,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课堂也不断迸发创造的火花,焕发生命的活力。而且,它对学习热情的激发是全面而持久的。传统课堂常常是少数优秀生表演的俱乐部,后进生乃至中等生常常游离为看客,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在问题导学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提出问题,通过同伴互助,“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且能获得展示的机会,更有成就感,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主人翁”。

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告诉他们,世界就是用来提问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只有角度的区别,不存在绝对的错误,只要你们敢于提问和表达,我就为你们鼓掌。所以,我的课堂上没有恐惧和束缚,大家自由地讨论,积极地表达,充满了和谐愉快的氛围,就像叶圣陶说的,“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

2.更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和人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们真正走向“以生为本”提供了引领性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要建构“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2016年9月14日《中国教育报》,尹后庆)考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后不难发现,它们与问题导学课堂的追求不谋而合。问题导学,提倡的首先是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样的课堂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会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客体转变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独立思考,思想碰撞,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不仅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有利于“全人”的培养。

课文是个例子,但是个经典的例子,经典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既是当时,也是当下;既是别人,也是自己。每一篇经典课文都连通着我们的内心,抚慰我们的灵魂,指引思想的方向。在《故乡》中品味人性的淳朴、童年友情的真挚;在《十三岁的际遇》里感悟梦想的力量、进取的昂扬;在《紫藤萝瀑布》里领悟生命的芬芳、永恒的希望;在《幽径悲剧》里理解愚氓的颟顸、假恶丑的狰狞……在文学的宝库里徜徉,我跟孩子们收获满满,流连忘返。

3.更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先要有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清晰的表达,要始终学在前面。问题导学课堂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处处体现了对教师的要求,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必须反复研习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课堂上,既要有效地组织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更要认真倾听,开展激励性评价,同时把握动态生成,采取有效策略,这对老师的要求何其高也!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苏霍姆林斯基)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在孩子的心海荡起经久的涟漪。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对课堂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保持不断自我更新和超越的状态,让生命之河常流常新。

秉持这样的信念,我在课堂上耕耘着,也收获着,享受着。18年来,我无数次走进教室,却从来没有走进两间一样的教室。因为每节课都不一样,每节课孩子和我都不一样。铃声响后,世界安静下来,孩子们和我,微笑着彼此对视,教室成了行进中的车厢,开启一段彼此生命的旅程。我绝不做全知全能的观世音,而扮作敏捷犀利的悟空、插科打诨的八戒、装聋作哑的土地老儿,让孩子们一会儿蹙眉苦思,小脸憋红,一会儿眼里闪着火苗,小手举成森林。我确切地知道,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他们的脑袋可是一支支火炬呢!我只是个点火的人。

如何让课堂生态更有意思有意义?问题导学课堂是我钟爱的选择。因为我坚定地认为,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地方,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教师应该努力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导学课文孩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背课文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