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荻菲
电视益智类节目的探索和创新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
□韩荻菲
中央电视台的益智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书写汉字的热潮持续升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表现形式上简明而具有普及性,有趣而具有深入性,在立意上严肃深刻,传递给人们丰富的汉字文明,为拯救汉字手写危机做出贡献,成为中国电视益智类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益智类节目;创新
音乐选秀节目在2013年严重扎堆,单一的节目内容和雷同的风格浪费了大量节目资源,影响了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规范全国各电视台选秀节目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继“限娱令”后再出重拳,颁布了“限歌令”,加强对音乐选秀节目的管理,同时鼓励各电视台,尤其是省级以上卫视平台自主研发创新文化类节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的益智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在成功播出三季之后,2016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从初中正式进入了“小学时代”,全面书写汉字的热潮持续升级。
不能回避的是:人们在享受着电脑带来的种种便利时,“提笔忘字”的手写危机随之而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脱胎于中小学课堂的最基本的汉字“听写”练习提醒着我们,我们从学校带出来的书写技能到底还保留下来了多少?离开电脑,我们会不会沦为21世纪的新文盲?《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表现形式上简明而具有普及型,有趣而具有深入性,在立意上严肃深刻,传递给人们丰富的汉字文明,为拯救汉字手写危机做出努力,成为中国电视益智类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表明我国民众对汉字听写类节目有需求有期待,对振奋民族传统文化有要求有决心。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探究电视益智类节目的改革与创新趋势。
当今,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电脑打字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书写方式;随着各类商品快销宣传的需求,出现了大量为营销服务的同音借意的“别字”;网络普及,各种流行自创网络词汇挑战着传统用语……准确本真的汉字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提笔忘字”“提笔错字”成了不但困扰孩子,同时也困扰着成年人的21世纪新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立意于此:以新颖的电视表达,承载一个严肃的责任。从孩子抓起,写对字;让成人重新拿起纸笔记得字。对汉字的传承,其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文化节目的原创性
所谓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指的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一段时间,国外模式引进成为许多卫视平台自办节目,尤其是综艺类节目的首选方法。由于这些模式基本来源于电视节目运营比较成熟先进的国家,多数是在当地经过市场检验、收视率颇佳的节目样式,因此,从理论上说,引进模式某种程度可以降低一定的收视阵亡风险。但是,与之伴生的则是节目水土不服的风险。我国电视观众在收视群体、收视习惯、收视品味、收视喜好上均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事实证明,许多引进模式在我国的电视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而文化类节目更因根植于本土文化自身,在内容内核和表现气质上更加难以套进引进模式。因此,一档成功的文化节目首先要解决的是原创性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通过聚焦汉字书写,放大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汉字自检活动。节目以听为考题,以写为答案,切入点恰恰是每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观众都经历过的课堂上的单词听写,共同的经历,很容易引起最广泛的电视观众的共鸣。央视利用其独有的平台优势,发起了一场全国中小学系统的大海选,使节目的参赛群体更有宽广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具有益智类节目和素人真人秀节目的特点。节目以组织全国各个省市的学校代表队进行比赛,以团队的形式比赛汉字的书写能力,胜利的队伍晋级复赛、决赛,在比赛中套以单人闯关积分、两两同题对决等多种益智类节目的晋级模式,同时,素人学生在电视机前的本真表现以及反打外场老师、亲友团的表现均具有真人秀节目的样态特征。这种原创风格的节目以亲民性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引进模式的伴生短板,为原创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益智内容的独创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同于传统的以闯关答题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益智节目,不求热闹花哨,而甘于简单朴实的表达。它以汉字为内容,以听写为节目表现,明确节目是为了传递书写文明,传播民族文化,提高人们书写和保护汉字的意识。以汉字这个最广泛的文化载体为依托,节目具有大众文化的性质,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符,引导全民书写汉字。此外,它与精英阶层的心灵守望相符,维系了节目的品质,不庸俗,不媚俗,实现了雅俗共赏。
节目中评委和主考官的角色构成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亮点所在。节目打了一张独特的专业主持人和知名文化学者的组合牌。每期节目的读词主考官都由一名央视播音员担任,他们是能够掌握准确的汉字发音的代表,权威平台的名播音员读汉字,加深了节目的权威性。而到场的著名学者对汉字的释义及内涵文化的讲解更是点睛之笔,这让观众了解到汉字背后所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但加深了对汉字本身的了解,而且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做到了让观众不仅知音知形更能知意。
另外,节目中强调“写”,通过大屏幕效果放大书写过程,这不但是给电视观众一个非常恰当的悬念制造的过程,同时,通过嘉宾对参赛选手“字态”的点评,在书写正确与否之上,更潜移默化了对书法的要求。这种内容延展的独到也是许多其它益智节目很难具备的。
(三)表达形式的多元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求精,画面唯美,人物关系明确,兼顾了大众文化的诉求。其节目形式结合了体育比赛和真人秀,以参加比赛的学生的现场表现为基础,辅以场外家长、老师的反应和嘉宾点评,又有真人秀的真实表现,又丰满了节目的信息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表现手法多样,它以小片的形式将选手的个性特征展现出来,并将带队老师的情绪变化体现出来,又通过采访选手、老师和同学,将他们的情绪、互动等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秀,也是团体秀,使节目更具情节和故事性。因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多元化的,有竞技节目的快节奏,有闯关节目的刺激,有真人秀节目的故事,有益智类节目的悬念,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它不仅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娱乐化包装将文化展现出来,以大众化的形式传播文化,使节目更具创意。
此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助视听手段,以精美的电视呈现体现出了节目的底蕴和气场,充分表现了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它以综合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相结合的拍摄方法升级代替了传统的小景别、固定镜头的拍摄方法,促使节目的现场感和空间感更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形成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剪辑效果。镜头以流畅轻快的剪辑,弥补了“读”“写”在电视画面表达上相对静止,动作幅度小的短板,提高了节目的节奏感和张力。节目交叉剪切现场、演播室以及第二现场带队教师以及家长的实时观看画面,提高了镜头语言的丰富性。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将节目的故事性和情感因素融合,立体地表现出选手的情况,使节目的电视艺术实现了情理结合。节目音效也独具特色,利用模拟声音烘托出选手在整个过程中的愉悦、紧张、欢快心情,促使观众感受到视听艺术带来的美感,这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表达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
(四)节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电视节目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从新鲜到乏味的审美过程。如何让观众对节目保持持续关注,是电视节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原创意识相对较弱,成功的节目往往会被各个电视台跟风甚至克隆。雷同的题材和表现更加缩短了观众的审美周期,节目的“保鲜期”变得更短。科学合理运作电视市场,推动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优秀的电视节目必须重视的。
美国的《National Spelling Bee》也是一档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相似处的益智节目,这档节目是从1925年开始的,到现在仍在播出,节目内涵不变,而在样态表达上与时俱进,体现了节目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节目的构架上看,是按照可循环复制并容易升级的“栏目型”思维模式来搭建,而不是按照容易资源匮乏的“专题型”思维模式搭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全国的中学为选拔选手的依托,保证了节目在运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选手荒,从2016年开始,新的赛季,节目更是进入了“小学时代”,把参赛选手的年龄门槛进一步扩展到了小学群体。在保证了有质有量的竞赛对象的前提下,只需在竞赛方法上稍做调整,便可给观众持续的新鲜感。
电视节目在全媒体时代,要将传统的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联动,提高节目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程度,并且通过观众的反馈,不断创新节目,扩大节目的文化影响力,这是现今电视节目必须具备的全媒体发展思路。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同版的手机应用软件的推出,观众可以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参与节目互动,和现场的选手一起答题。而通过互联网进行全民征题的举措,更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与话题性,有效地解决了节目做到后来不得不面对的出题越发生僻、离初衷渐远的题库难题。这样,节目的吸引力延续到了节目之外,通过多屏互动和共振不断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对节目的黏性,保证了节目在选手和题目两个核心点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电视益智类节目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一次全面探索和创新,它以原创为旗帜,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中,既有内涵,又接地气。汉字是中国人进行交流的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此档节目传播了汉字文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关注,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1.赵岩.《汉字英雄》全媒体致胜要素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
2.钟新,金纯斯,黄超.汉字听写类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10).
3.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0).
4.贾梅洁.我国电视益智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
5.姚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J].课外语文,2014(16).
6.张弢.“汉字狂欢”后的思考——写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面[J].东南传播,2014(02).
7.张涵,张志君,高战利.热播后的冷思考——关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反思[J].当代电视,2014(02).
8.苏小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卫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