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的现代变迁

2016-04-11 21:28杨荔斌梁平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山歌变迁文化

□杨荔斌 梁平

浅析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的现代变迁

□杨荔斌 梁平

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总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纠结缠绕。对此,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的变化现象予以客观理性的观照和理解,是为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必要前提。本文将通过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的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

“过山腔”山歌;变迁;文化;社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至今仍以其鲜活的文化特性,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总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纠结缠绕。对此,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的变化现象予以客观理性的观照和理解,是为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必要前提。本文将通过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的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

一、问题及方法

(一)“过山腔”山歌传唱的今非昔比

那坡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该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东南与靖西县相连,西北面与云南省富宁县毗邻,南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拥有最长边境线的县份。那坡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辖2个镇和7个乡,分别是:城厢镇、平孟镇、百省乡、百都乡、德隆乡、百合乡、百南乡、坡荷乡、龙合乡。行政区域面积2231.11平方公里。县内人口有21.5万。地方特产有大红八角、玉桂油、茴香脑、中草药材等。那坡壮族支系众多,可分为布央、布侬、布僮(黑衣壮)、布侬安、布渣州、布结、布省、布嗷、布越等支系,布央是那坡壮族人口最多的支系,而“过山腔”山歌就是布央支系的歌种。

“过山腔”山歌在当地的流传范围广泛,主要是因为:一是布央支系(过山腔原属部落)多居住在土壤比较肥沃、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过山腔”山歌的大范围流传。二是部落内部或者部落间的战争会引起其自身的分化或者整合。在以前,部落战争的败方会被迫部分地接受胜方的部落歌曲甚至是被完全取代。因此,一方的文化会得以扩展而另一方则由此被削小甚至消亡。三是人们的审美观也影响民歌流传,“过山腔”山歌歌声高亢嘹亮、曲调宛转悠扬,获得人们喜欢、易接受它的传唱,促进其流布广阔。四是逃荒、行商、戍兵会形成文化传播,由于战乱,布央支系的逃荒等促使“过山腔”山歌得到大范围流传。“过山腔”山歌主要流传于那坡县全境,靖西县西部、越南临近那坡县的县份和云南富宁县的郎恒乡、里达镇、板仑乡、新华镇、归朝镇。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层次、异质性和多元性并存于同一生活空间的势态,但那坡“过山腔”山歌的传唱却危机四伏,主要体现在:一是唱“过山腔”山歌的人群在减少,传唱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二是很多年轻人都听不懂“过山腔”。三是很多小孩子对“过山腔”不了解感觉很陌生。四是唱“过山腔”的场合减少,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活动才会听到。五是“过山腔”的演唱内容单调、单一,不再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六是老一代人不再通过山歌“过山腔”的传唱教育年轻一代的人。七是很多人不学“过山腔”山歌,而以唱流行歌曲为主。这些现存的问题自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但笔者认为,在思考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之前,如何对此种变化现象加以客观理性的看待则同样是非常必要的。换言之,可以将这种变化现象视为一种变迁过程,并积极描述其形态和探究其成因。

(二)观照变迁的理论视角

可以说,作为一种变迁过程的“过山腔”山歌传唱,突出涉及的便是文化的变迁。我们知道,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文化变迁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人类文化的本质属性之一,因而不仅在文化人类学的诞生之初就进入了诸多研究者的视线,尤以早期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最为突出,而且此后也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诚如伍兹所言:“大约两个世纪前,自人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变迁的研究就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①

不仅如此,伴随着西方文化人类学传统的经验积累与理论建构,对文化变迁问题的观察和阐释至今已形成了极为鲜明的研究特征,其中一点便是:“在强调引起文化变迁的外部刺激的同时,也强调文化内部的发展导致变迁的原因,以及文化变迁的内部整合与调适机制运行的过程分析。”②又或者如同“文化变迁”通常被定义的那样:“……不论是一个民族内部发展的结果,还是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接触所引起的,在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上发生的任何改变。”③

很显然,无论是研究特征还是概念定义,对文化变迁的指摘都清楚地涉及了内部和外部两个不同的范围,并且多数人都认同,一般来说文化变迁的内部进化源自发现或发明,而文化变迁的外部发展或接触则源自借用或传播。更进一步地,对文化变迁的思考还同时在“文化的”(如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的”(如社会学)两个领域中有所交叠。换句话说,除了对文化变迁予以文化视角的洞察和剖析,还总是时常伴有社会视角的介入和解说,尤其是针对文化变迁的外部范围,即对源自社会实体自身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人口的分布和流动、社会阶层的演变等外在于“文化”的社会性因素加以考虑。这并非仍然停留在以往对“文化”和“社会”所进行的概念范畴的辩说,例如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文化”和“社会”两个概念既有区别但也时常可以互换。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社会学家关心的“文化”是不同于人类学的人类社会那些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方面。事实上,笔者认为,存在于今天的研讨视角中的那种交叠,更多的还是由于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所生成的关联性互动越来越明显④,也就才越来越实在地促使人们更热衷于对文化变迁赋予“文化的”和“社会的”双重层面的言说,甚至有如伍兹所主张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不仅可视为同一过程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的变迁又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变迁,二者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则干脆可称之为社会文化变迁(Sociocultural Change)。⑤这也就是说,我们是以一种结合了“文化”和“社会”的综合性视角来对“过山腔”山歌传唱的变迁进行现象形态的观察和基本成因的解析。

二、“过山腔”山歌传唱的现代变迁形态

(一)顺应接受形态

那坡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该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壮族是那坡县的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95.3%。“过山腔”是那坡山歌歌种之一。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那坡山歌“过山腔”也以其特有的形式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那坡山歌“过山腔”以其高亢嘹亮、宛转悠扬的特点迎合了当代人审美观念,从视觉、听觉给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以一种贴近自然、原生态的感受,受到人们欢迎。“过山腔”以其特有的音韵以及受当地人们欢迎而被当地政府当作一种宣传时事政策的工具。歌唱的内容也随社会的变迁得到发展,歌唱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情歌、酒歌、满月歌、生日歌、乔迁歌、拜年歌、打迷歌、盘问歌、拦路歌、求雨歌、时政山歌、赞扬党的山歌、歌颂社会主义精神风貌、赞美清洁乡村等。

那坡山歌“过山腔”在历经时代的改革和社会的变迁后,“过山腔”山歌的演唱内容既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又加入新的内容。既是人们传统交流情感的工具,又是政府宣传时事政策的一种手段,从而顺应时代发展。2001年一首《山歌年年唱春光》把那坡山歌带向大众视野,那坡山歌“过山腔”开始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借助灯光和舞台呈现在大众面前,一首《壮乡三月美》正是“过山腔”山歌在经过融入现代元素后的缩影。“过山腔”山歌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时代,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开始由田间走向表演的舞台,走向广大观众的视野,获得更多人的掌声,赢得现代人的关注。“过山腔”歌种历经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前进、社会结构的变化之后在世人面前呈现出另一种新的形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互逆冲突形态

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那坡山歌“过山腔”在当地的传唱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过山腔”山歌作为一种那坡传统的民间文化正在与当下的现代文化比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发生冲突,甚至被流行音乐所取代,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以现代流行音乐传唱为主体,很难听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唱“过山腔”山歌,很多时候听到的都是人们唱的流行音乐,而不是唱山歌“过山腔”,即使偶尔听到也是在固定的场合才能听到。

现代文明带来的不仅有人们经济生活的改变,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的选择。世界的发展必将带来各种冲突,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那坡山歌“过山腔”传唱的群体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在当地传唱“过山腔”山歌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许多年轻人在接触外来流行歌曲后不再向老一辈的人们学唱“过山腔”山歌,导致很多年轻人不会唱山歌,现在的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观念下,家长不再教授山歌“过山腔”。在学校里,孩子们接触到的歌曲都是现代通用的歌曲,“过山腔”山歌在学校教学里消失了。

山歌“过山腔”演唱主要为中老年人这一群体这与大部分年轻人唱现代流行歌曲以及小孩子不学山歌“过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传统民歌与现代社会文化形成的一种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常态,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变迁的冲突对于社会的整合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在不涉及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局部的冲突具有促进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

(三)平衡调适形态

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在现代化大背景下,那坡传统民歌“过山腔”在经历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后仍然能够被当地人们传唱着,与当地人传唱流行音乐相均衡,相互存在于当地人们的娱乐生活当中。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那坡山歌“过山腔”借助灯光和道具在舞台上向人们展现出原生态民歌的魅力。并且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山歌“过山腔”传给更远地、不同地域地人们,让“过山腔”为更多人熟悉。近年来,“网上山歌”的现象开始出现了,爱好那坡山歌“过山腔”的网友利用网络发帖的形式以及建立QQ群的方式把那坡山歌爱好者集合起来,然后在群里对歌。对歌的内容大多涉及年轻人感情交流、生活状态等。这表明了当地人在接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流行歌曲的冲击下仍然传唱“过山腔”山歌,也表明了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受欢迎度相均衡。使得山歌“过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娱乐生活。

现代视野下,那坡山歌“过山腔”演唱的节奏大致沿承了古老的音韵节奏。“过山腔”的乐段由起句、落句和综合巩固三个乐段构成、集中式五声性宫调式。其曲调结构相对单一。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过山腔”的歌词句式主要有二句式和三句式:二句式为5+5、5+7,三句式为5+5+5、5+5+7(数字代表字数)。“过山腔”山歌的歌词结构按字数可分为: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大部分的歌词采用五言和七言,九言和十一言很少用,只有那些老练的歌唱者能唱。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社会变迁之后,山歌“过山腔”在演唱的形式与节奏这两方面迎合时代发展要求,与现代社会审美要求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歌曲形式相均衡,从而屹立于音乐之林,与现代音乐平衡发展,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

三、“过山腔”山歌传唱的现代变迁成因

(一)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改变

那坡“过山腔”山歌在过去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传承的,在这样环境下,年轻人对“过山腔”自然也会乐意传唱下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很多那坡县的年轻人逐渐走出山区,走向了大城市。他们在面对外面社会各种各样的娱乐选择之后,对于家乡的“过山腔”山歌自然就逐渐淡忘,并认为“过山腔”是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唱“过山腔”会被别人嘲笑。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那坡“过山腔”山歌便日渐稀少。据调查了解到,为了使“过山腔”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那坡政府开办了“过山腔”培训班,但是,由于政府经费短缺财政不足,补助又非常少,这样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吸引年轻人返回家乡,所以无法留住年轻人参与那坡山歌“过山腔”的传唱。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观念刺激下,地方政府也更多地只是注重发展经济,对文化发展方面不够重视。

(二)新生活方式的冲击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那坡“过山腔”是在劳动中、在节日中以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情况下传承的,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也使得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由于那坡县是地处山区,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通过“过山腔”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并且在这样的一种对歌当中人们能够获得在精神上的支持。但是在新的生活方式之下,人们如今不再需要通过唱“过山腔”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进行情感的释放。如今很多那坡人可以通过听流行歌曲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精神娱乐。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业余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将看电视、听流行歌等当成了新的娱乐方式,而“过山腔”因为很少传唱所以逐渐被遗忘。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之下,那坡山歌“过山腔”正逐渐被淡忘。

(三)人群结构的收缩

在调查中发现,深刻影响着“过山腔”山歌传唱人群结构的,主要是传播者的断代和继承者的缩减。在那坡,对山歌“过山腔”感兴趣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在编词及歌唱技巧方面编得好的都是老年人,而一些精通“过山腔”的老年人已经过世或者因年老而无法对年轻的一代进行培训。而在继承者方面,由于那坡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很多年轻人愿意选择到大城市打工去谋取新的生活,他们对于家乡的情况了解非常少,对山歌“过山腔”的了解更是极少,甚至认为“过山腔”是一种噪音。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唱“过山腔”时应该怎样起调、怎样理解歌词的意思,更无法体会传承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所需要的巨大决心和毅力。而对于现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平时老师在音乐课上教的都是现代流行歌曲,校园里也几乎没有播放“过山腔”之类的民歌,可见那坡“过山腔”山歌在青少年群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将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作为一种现代变迁过程来加以洞察和分析,无论是形态上还是成因上所生动映现的“文化”与“社会”双重因素都相伴相生,这充分说明了,像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发展,实然是一个关涉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复合过程,那些仅就单一层面来一味地或褒或贬的做法都是不可采纳的。当然,这样一种变迁过程的复杂性还可能涉及更多的内涵和维度,就像法国的埃德加·莫兰在反思社会变迁研究时所指出的,事物的复杂性既包含着传统社会科学所重视的因果性、有序性、普遍性、必然性、统一性等特性,也同时涵盖着那些往往被人所忽视的偶然性、无序性、个别性、错综性、多样性、模糊性、矛盾性等特性。只有把这两类特性统一起来加以辨证地把握,我们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文化的变迁也毫不例外。因而,这也才构成了进一步深入探讨那坡“过山腔”山歌传唱所面临的危机问题的恰适出发点和必要前提。

注释:

①(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3.

②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5.吴奈在序中不仅指明当前西方文化人类学中关于文化变迁的研究以美国最为发达,而且就研究特征而言,除了文中所提及的那点之外,还体现有:“1.视变迁为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2.以个人为变迁的最小单位。3.以既定的社区为中心,进行相对完整的系统剖析。4.不是侧重于对变迁现实结果的说明,而是力图把握正在发生的具体变迁过程,并着眼于未来,试图建立富有预见性的理论架构。5.通过参与介入而指导变迁,这体现了文化变迁研究所具有的应用人类学的实质。6.在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大量采用计量人类学的手段以尝试建立精确的模型。”

③易斯·S·史宾得勒和乔治·D·史宾得勒.《文化变迁》,载B·J·西尔编《两年来的人类学回顾》,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9:37。转引自(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3.

④如,C·格兹的《仪式的和社会的变迁:一个爪哇人的例证》,E·Z·沃格特的《关于文化人类学中结构的和过程的概念》等都提供了这方面的令人信服的例证,即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两者中一种明显地可以影响另一种,任何一方在变迁速度上的迟滞,都能产生破坏性后果。

⑤(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6.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M].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国文,吴霜,王蕾,潘林紫.那坡壮族民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作者杨荔斌系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梁平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山歌变迁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歌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谁远谁近?
苗山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