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琪
关注差异良性协作 促进学习优效生成
■周洪琪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自觉数学课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合理利用差异资源,进行良性协作,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新知的全面认识,完善对数学新知的深入理解,促进数学学习从有效到优效。
个性差异课堂研究小组协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所处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不同,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也不同,必然造成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自觉数学课堂,重在遵循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背景、认知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并利用好差异资源进行良性协作,使学生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进而让我们的数学教育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独特的、与差异性相适应的服务。
个性差异的存在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在了解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发展需要,精准地组织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协作学习,让良性差异互动,缩小不良差异,促进学生“互助”成长。
1.组建“课堂研究小组”。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其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性主体、以学生为发展性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合作的形式,“暴露”不同学生的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主动发展。其中,合理组建“课堂研究小组”即协作学习小组是关键。
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及“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常5-6人为一组,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学业成绩、个性、性别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以学生自荐和组内推选的方式,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和任务:研究组组长,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等;研究组助理,负责协助组长工作,监督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研究组秘书,负责记录小组研究的结果等;研究组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活动的成果等。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组内角色定期轮换,让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一段时间后,组间再进行轮换,让每个同学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行协作学习,激发课堂活力,体现公平、全面的原则。同时,制定研究小组的活动规则,如组长是统领,但不能“独裁”,要人人参与,一个个地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地听,不懂的马上问;轻轻地说,只要组员能听清楚;有选择地说,尽量不重复;迅速地理,理出本组的成果或困惑等。
2.开展协作学习的策略。
(1)独立思考和探究。这是开展协作交流、深入探究的基础,若没有独立思考探索作准备,小组协作往往是“假象”“形式的”“个别人的”,违背了协作的初衷。
(2)组内交流和探讨。根据各自的发现或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讨,交流初步思考的材料,相互解释、补充、修正和整理,并拟出准备向大家提出的寻求援助和解决的疑难问题。要求按照分工各司其责,允许交叉。
(3)组间互动和展示。各研究小组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或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将有价值的问题抛出共同深入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启发、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合理的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特别是变式题、综合题、提高题和开放题,学生有疑问、有困难或有意见分歧时,尤为需要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辨析,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
(4)教师引导和评价。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不能变更,不能抛弃,适时加以引导和点评,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针对新知识、新方法,设计延伸性题目,引领学生互练、互评,树立平等协作意识,真正达到良性差异互助,相互促进提高。
案例某学生的数学周记摘抄: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大家便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同学有疑问,大家都可以为他答疑解惑。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大家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有乐于助人的美德。在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还从各个同学身上学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丰富与扩展,通过与同学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小组协作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3.“本真”的协作才是良性的。
我们时常发现,在有些课堂中“小组协作”往往是优秀生的地盘而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参与,或交流了但还是教师自己归纳总结,或有些活动其实只要在书上找找答案即可,没有协作的必要,或协作的规则和目标不明确,表面上“热闹”,实则“活而无序”等,种种“非本真”的合作冲淡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影响了学习的实效。一个问题或任务单靠个人很难完成或需较长时间来完成,通过协作可以弥补;或学生间出现不同的观点、认识、解法时,通过协作可以资源共享,寻求优化解决方案等,否则“协作”只能是一种形式。
自觉数学课堂的协作关注的是:要精心选择协作学习的主题,确保有思考的价值和协作的必要;要合理组织协作活动的开展,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协作的时间和空间;要适时督促、鼓励和引导,让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敢于表达,善于倾听、学会尊重,积极实践、合作操作,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协作精神和技能;同时要向学生明确协作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团结合作意识,自觉维护他人的利益。这就要进一步完善协作学习的监督体系,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直接监督,小组长面向组内成员的逐级监督,小组间的互助型、提示性监督,小组内成员间的主动性监督,成员的自我监督等。从而对整个协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制止协作中不良行为的发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得到参与和锻炼的机会,才能使其思维得到发展,这才是真实的协作。
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自觉数学课堂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以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练习为载体,从目标、内容、对话、练习、评价等角度多方位着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共同促进每个学生的良性发展。
1.目标制定要适切。
目标太高,学生“跳了之后也摘不到桃”,易产生挫败感;目标太低,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在关注学生学前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力争学习目标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有弹性。
2.内容呈现要灵活。
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的职责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呈现、媒体的呈现、实物的呈现、情境的呈现以及变式的呈现等,不管运用哪种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给予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全员地、主动地参与学习。
3.提问对话巧结合。
自觉数学课堂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但有些课堂上“师问生答”式的提问,让学生总也摆脱不了“被”教师“牵着走”的境地。自觉数学课堂的平等对话,不仅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更能体现师生互为主体,各种想法、疑惑、发现、建议、心得等应运而生。我们经常将提问与对话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学生间的对话互动、生本间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结合小组协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摆出解决的思路、交流自己的经验、讲出自己的困惑,教师负责组织、点拨、推动和协调,在人人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隐于无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优效练习紧跟上。
在自觉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不要训练,相反,适度的训练是形成并巩固数学活动成果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反对机械重复的低效训练,提倡进行优效的数学训练,实施“因材设计”策略:(1)练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2)练习要有层次性和弹性,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际,设计分层的练习,如基础强化题、应用拓展题、自我挑战题等,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绩优秀的要注意提高速度和准确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放低要求,降低难度,并辅以个别帮扶,鼓励其完成练习,增强自信。(3)练习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方法。(4)练习可以考虑变式拓展,做到举一反三,发散思维,锻炼思维,达到深层的理解和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先下“题海”,才能不让学生进“题海”,才能实现日常练习“低效→有效→优效”的蜕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5.多元评价显奇效。
(1)改变过分倚重“分数”的评价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知能掌握、活动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多用鼓励性评价,即使批评也要注意艺术性,如“先扬后抑”等。
(2)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如数学作业“批语”等)、短信评价等形式,关注小组协作中的同伴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将人本性、过程性、发展性、差异性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实现自我。
(3)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如记录一周最好的作业、收藏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如数学小摘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小作品等)、写下最难忘的一次数学活动经历、整理错题和对自己一周的反思等。同时,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记录袋,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长期坚持,不同的学生都能看到各自成长的轨迹,树立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差异通常分为“优越型”“自信型”“活泼型”“安静型”“自卑型”“无所谓型”等,若不加以分类引导,个别学生的对立情绪将一触即发,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虽然我们在客观上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结构上的差别,但人格上是平等的。自觉数学课堂强调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中,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做学生的真朋友。自觉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学教互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学习,鼓励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并及时肯定其点滴进步。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错误时,有针对性地帮其分析原因,鼓励自己去订正等,多方位地淡化“弱者”倾向,树立“我能”“我行”的强者的“责任自觉”意识。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教师,常州市初中自觉数学教育潘建明名师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