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媚”与“赋魅”:跨学科视野下公务员新媒介素养培育研究

2016-04-11 19:26:00刘航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务员媒介素养

□刘航

“祛媚”与“赋魅”:跨学科视野下公务员新媒介素养培育研究

□刘航

现代信息环境下,新媒介素养成为公务员的必备技能。本文以传播学、管理学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公务员新媒介传播现状,提出通过袪“媚”,祛除“符号化”新媒介隐喻、组织传播“依赖性”、保守力量和“知识惰性”,清晰构建新媒介理解认知模式;通过“赋魅”,以跨界思维提升“内容魅力”,以传播温度塑造“人格魅力”,以开放理念发掘“渠道魅力”,以心理安全破除“传播焦虑”,运用新理念和新思路展开“魅力传播”,提升基层公务员新媒介素养。

“祛媚”;“赋魅”;跨学科;公务员;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新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新媒介特征、本质和常用手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其效应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公务员新媒介素养就是公务员认知新媒介表达和传播方式,生产和制作政府新媒介产品,运用新媒介传播政府理念的能力。移动互联引发了传播渠道颠覆创新,新媒介成为政府传播无法绕开、不可忽视,却又是饶有成效的渠道,只有将新媒介传播作为公务员的跨界能力来培育和建设,转变思维、快速融入、力求创新,才能在“微舆论场”中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

一、公务员新媒介传播现状分析

在CNKI数据库输入“公务员新媒介素养”,检索结果中针对性研究文献不到5篇,仅有2014年河北大学刘阳彤在硕士论文中明确基层公务员“新媒介素养”概念,并专门进行个案调查。其余相关研究文献,对于公务员新媒介素养虽略有叙述,却忽略了传播生态变革。此外,公务员媒介素养相关研究文献多立足于传统媒介视角,一是现状调查,个案分析。叶林觉(2013)、姜德锋(2008)等人就以某市县为个案,对公务员媒介素养当时状况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形成了较细致的调查报告。二是功能型研究。试析公务员媒介传播角色与素养提升(白传之,2012)、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基层公务员媒介素养的策略(龚洁宁,2015)等都属此类。三是研究综述。2010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张秀莉(2009)、米丽娟(2010)、王宁(2013)等人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媒介素养综述。综合来看,这些研究多基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难以完全推及新媒介,研究公务员新媒介素养还需转换思路,形成新视角。

为深入了解公务员新媒介传播现状,鉴于此研究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新媒介感知等能力,笔者选用深度访谈法,将访谈对象锁定于目前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公务员,选取多岗位、各层级的十名公务员,制定了粗线条访谈提纲,综合运用电话和网络渠道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并如实记录访谈内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公务员新媒介传播的首要问题是对于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介的认知缺陷,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公务员;其次,尚未形成看待新媒介传播效力的正确视角;第三,个别组织忽视新媒介忽视“软件”升级,未着重提升成员新媒介传播能力。公务员新媒体“失语”多基于以下顾虑:一是担忧“发声”不当致使名誉受损;二是受组织环境延伸影响,政府科层制管理体制的领导—下属、同事—同事人际关系身份预设延伸至日常生活,“不敢”运用新媒介随意表态;三是基于“保健原则”,“不传播即不出错”的保守心理抑制了个人传播行为。综合所得资料,限于体制机制等多因素影响,目前公务员新媒介素养水平还远远不够,在新媒介认知、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祛媚”:构建正确、清晰的新媒介理解认知体系

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传统媒介颠覆创新,迭代和创新成为媒介传播主流,新媒介呈现出排浪式加速发展,快速变幻的传媒环境要求公务员及时更新媒介理念,清晰构建基于新媒介的理解认知模式。

(一)以实践深化新媒介认知,祛除标签化、符号化隐喻

相比传统媒介,新媒介传播多具有相对优越性,且附着除旧革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为表明组织与时俱进、开明创新的理念,某些政务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介平台仅发挥“符号”“装饰”作用,此与“绕道救灾”官员的做法并无异质,重新审视基于新媒介的既有认知是发挥其传播效用的前提。首先,正确认知传播生态变革,观察、分析典型新媒介事件,从传播实践中了解新媒介的传播特性和效果;其次,形成正确的新媒介态度,多进行新媒介发声实践,避免其沦为符号性摆设;最后,了解危机传播中新媒介的首发效应和发酵机制,在危机酵之初做好媒介应对,避免“闲置”新媒介传播效用。当然,新媒介传播更重要的认知是:它适应了现代政治公开和透明、参与和监督之需,是中国政治走向更加开放和民主的起始①。

(二)辨识组织“微拟态环境”,解除自身传播角色困惑

上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以“拟态环境”揭示媒介重新结构化现实环境的事实,历经近百年发展,拟态环境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播活动。政府组织拟态环境表现为:科层制管理体系延伸至日常生活,微信群、朋友圈等“拟同于”同事群和工作圈,形成政府“微拟态环境”,束缚成员的媒介传播行为。作为政府组织的成员,公务员清醒认识政府组织传播中拟态环境的存在,是分清公与私,表达意见收放自如的前提。此外,政府组织成员传播也需要新气象,“组织管理需要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有关个体价值的创造会成为核心,设立并创造共享价值的平台,为个体营造创新氛围。②”正确认识和发挥个体传播价值,公务员明晰自身传播角色,破除对自身传播角色定位的困惑,才能承担起组织内外部沟通的职责。

(三)摒弃惰性思维,逾越知识体系“安全防线”

惰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深处的一种保守力量,惰性思维及由此产生的知识惰性同样存在于公务员中,面临瞬时而变、快速迭代的传播环境,政府公务员只有持续快速地推进知识更新换代,才能发挥新媒介的传播效用。一方面,摒弃“懒人原则”,突破职业身份和环境的禁锢,求知若渴地吸收业务工作之外的新鲜内容,持续扩大“知识圈”范围。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所说,“农业部的专家当然不一定要精通国际法,但至少该具备足够的国际政治的常识,以免由于偏狭的农业政策损害国际关系。③”另一方面,逾越知识体系“安全防线”,革新还需除旧,及时摒除错误、陈旧假设,随时准备革新固有观念。

三、“赋魅”:运用新理念新思路展开“魅力传播”

当下,模仿型、排浪式媒介传播阶段已然结束,个性化、多生态传播渐成主流,只有以顺时而变的勇气和觉悟,以快速“自我革新”的行动,以新理念、新思路建设新媒介传播能力,才能把握住新一轮传播机遇。

(一)以跨界思维,提升“内容魅力”

“跨界融合”是当下传媒发展的典型特征,以跨界思维广泛“借智”,寻找到内容传播“交叉点”,凭借优质内容“稀缺品”凸显传播价值,成为优化传播动态、提升传播效率的突破口。跨界首要的是跨越“观念之界”,公务员应从“主我”的优越感中走出来,以开放思维、全新态度对待民众信息诉求。其次,跨越“专业之界”,以新闻专业高标准,以原创短片、内外部整合视频、影像公司外包多方式,牢牢把握住下一个传播风口——优质视频内容。再次,跨越“形式之界”,综合运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提升短视频、动画、H5制作等原创能力,诸如领导人治国理政新思路动画和群众路线系列动漫,取得活泼形式与严肃信息的“中和效应”。最后,跨越“表达之界”,转变传播语法体系,扭转舆情应急被动地位,群众路线系列动漫取得的良好效果说明,政务传播话语方式变迁仍有较大空间。

(二)以传播温度,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的人格、气质、品行等综合素质和魅力,管理学者极言人格魅力的重要性,西方学者甚至认为,“99%的魅力与1%的权力是魅力领导的成功定律。④”作为组织或个人媒介管理者,公务员凭借人格魅力开展新媒介传播,是打开传播局面的极佳切口。其一,尊重网民,平等对话。政务工作本质是“服务性工作”,政务传播本质是“人与人的对话”,服务与对话的核心是平等关系,“平等沟通”是公务员利用新媒介的第一姿态,应从“表层信息控制”转变为“潜在情绪引导”,从“威慑式”消除异议转变为“对话式”凝聚共识,从“喊话”到“对话”,传播要蕴含人性化。其二,深度解读,诚信传播。权威专业解读政策信息,塑造专业形象“可信度”,建立情感沟通,打造萌化形象“可爱度”,尤其是危机传播中,应特别注重沟通诚信问题。其三,以真性情,展现传播温度。诸如江西女村官拍写真推介乡村旅游,某公务员“晒”调研图文抒发个人感悟,传递为民务实的真性情,展现个人传播温度。

(三)以开放理念,发掘“渠道魅力”

政府组织结构化传播机制较为稳固,简单重复的模式不易突变发展,但若长期徘徊于新传播生态之外,极易造成传播体系“倦怠”,以及组织传播整体“内卷化”。内卷与开放形成矛盾对立,公务员应以开放理念拥抱新鲜元素,培养新媒介传播动态调整能力,归根到底要实现从“等”到“不等”的转变。一是从“保守宣传”转向“主动传播”,学习新媒介环境下舆论引导的新技能,培育新媒介内容敏感度,重点提升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介动态反应能力。二是从“行政任务”转向“自主参与”,自觉运用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介工具,主动将政府新理念、新政策、新作为等,巧妙地、趣味化、生活化地“晒”出来,但不能“过度消费”新媒介资源,如2016年某官员为“扩大影响”而“绕远道抗洪”,实则是本末倒置之举。三是从“嗤之以鼻”转向“坦然接纳”,抛弃“不敢”“不屑”等传播心理,坦然承认并接纳新媒介引发的话语权转移,及其鲜活表达方式等。

(四)凭试错容错,破除“传播焦虑”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完成传播任务、避开惩戒条款成为某些公务员传播的保健因素,对传播效果的表彰、荣誉等成就性期待则是激励因素。要最大程度激发公务员新媒介传播积极性,除了强化激励因素,还需做好“保障”工作,破除公务员“新媒介焦虑”,为其传播创造心理安全。其一,构建“容错空间”,提高传播包容度。当下,朋友圈等“微舆论场”已然成为舆论“聚光台”,“说错话”的惩戒式忧虑迫使某些公务员“三缄其口”,在主流媒体、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期待社会形成看问题的理性视角。其二,营造“敢于试错”的氛围,开展新媒介传播试验。公务员于工作、生活实践中利用新媒介,比基于新媒介的论道更为重要,新媒介传播的试验远比零瑕疵的新媒介产品更有价值。其三,主动公开工作、生活等信息,逐步深化“公务员也是普通人”的认知,树立“有血有肉”的公仆形象。

四、结语

新媒介素养决定公务员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播能力,而公务员新媒介传播能力则决定政府新媒介传播效率,公务员掌控新媒介的速度往往决定传播主动权的获取程度。培育公务员新媒介素养,应突破偏狭的媒介认知框架和微拟态环境,构建清晰的新媒介认知体系,为新媒介“祛媚”。当然,强化新媒介实践远比新媒介论道重要,以跨界思维、传播温度、开放理念等,提升在内容、人格、渠道等方面的新媒介传播魅力,公务员或能在急剧变化的传媒环境中,凭借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态度,赢得传播主动权。

注释:

①邓聿文.领导人“晒生活”政治祛魅之始[EB/OL].

http://opinion.cntv.cn/dengyuwen03/.

②陈春花.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9.

③(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5.

④樊昭荣.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与非权力影响力[J].理论与改革,2002(02):47-49.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公务员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篮球公务员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5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公务员
艺术评鉴(2015年1期)2015-02-03 1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