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严以修身”的文化理路
□张玉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严以修身”处于“三严三实”之首,是践行“三严三实”之基。从文化理路的视角来看,“严以修身”既继承和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积极因素,又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修身自律的优良传统;既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理论自觉,又体现了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信。
严以修身;文化理路;中国共产党
改革路艰,作风克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为政指南和行为守则,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发端。
“三严”从“修身”出发,“三实”又落到“做人”。传达出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中,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是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中,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和对儒家“修齐治平”理念的谙熟。“三严三实”是一个前后因果、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严以修身”居于首位,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前提和基石。充分挖掘“严以修身”的文化内涵,探究其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传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文化理路,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三严三实”的实践价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有着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从传统智慧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1]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宗圣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编撰《四书集注》之后,《大学》便成了《四书》之一。按二程和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夏商周三代从中央国都到乡村闾里都要学习,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到十五岁就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大学的首要讲义就是这篇从《礼记》中抽出来的、仅仅两千字的《大学》。
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在于培育弘扬人的光明的品德,在于能够带领人民弃旧图新,与时俱进(亲,新也),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思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大学》接着就设计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儒家规划的、递进式的人生目标和路径模式。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递进的阶段中,“修身”居于首位,只有个人的品行修养好了,家庭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得到善治,天下才能太平。《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也就是说,官与民都要把修身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人生境界,方能在世上“安身立命”。当然,为官修身就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为政之要。因为,官吏不仅肩负治理一方的政治重任,而且还肩负教化民风的社会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为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官吏的道德水平作为选拔考核任用的重中之重。
《大学》在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之外,还指出了修身必经的四个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就是辨别、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各种事物,体验、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环境——这是实践的过程;致知:通过实践有所体会、有所心得,发现并获得了事物的规律和真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事的规矩——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诚意:对发现与获得的规律和真理,明白与懂得的道理和规矩,心悦诚服,推崇备至——这是一个认识得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心:最后是一个把升华了的理性认识内化凝结为道德信条和理想信念的过程——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做大事的道德信条和理想信念。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经过了这四个过程,就完成了修身,就是认知深邃、襟怀坦白、人品端正、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了,即达到了儒家所说的“內圣”, “内圣”之后就可以“外王”,就能够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进而为天下开太平。“内圣外王” 是儒家对封建社会君主和士子的目标设计、期望要求和践行路径,二者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就是因为有“修齐治平”抱负的圣君,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和汉文帝、汉景帝与唐太宗以及康熙、乾隆,才开创了合诸侯、平天下和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就是因为有“修齐治平”情怀的能臣如管仲、郭偃、孙叔敖、百里奚、廉颇、蔺相如、张良、萧何、周勃、晁错、卫青、诸葛亮、魏征、狄仁杰、郭子仪、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岳飞、宋濂、于谦、戚继光、于成龙、曾国藩等等,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严以修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为人民谋取幸福”写入了党章,明确了修身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是“严以修身”的楷模。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全体党员同志“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后来,他又号召全体党员同志“做五种人”,即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更是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为共产党人修身自律立下了标准和规矩。周恩来曾写下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一生不但按此严格要求自己,也决不允许亲人享有任何特权,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堪称是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镜子和榜样。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系统阐明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根本路径。这篇名著不但是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员必读文献之一,也应成为当今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基本准则。历史证明,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严以修身”,才保证了党风的清廉、保证了党的宗旨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的监督。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率先提出“以德治国”理念,要求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以人民为本,他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由此可见,党一贯重视修身自律,从未放松从严治党,“严以修身”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正是因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夏明翰、叶挺、方志敏、左权、杨靖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赵一曼、李林、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战士,不仅具备了修齐治平的抱负与情怀,更具备了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共产主义信仰,因而我们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励精图治和正确领导,正是因为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以宏大的正能量引领着社会的前进,才使得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而不夭折,崎岖而不斜趋。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修身,忽略了党性修养和锻炼,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做出了一系列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事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三严三实”,首倡修身,而且是“严以修身”。严,就是要比封建士子的修身更加严格。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确立为党、为民、为国奋斗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入党时“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同时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党、为民、为国干实事、干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永葆党的优良传统的、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更加严峻,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全体党员干部“四自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提升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此刻提出“三严三实”,并首倡“严以修身”,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2]首先,“严以修身”的关键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把牢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其次, “严以修身”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章,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修身自律”的优良传统,修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再次,“严以修身”的基础是提升道德境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崇高信仰,做一个有德的人、高尚的人、守道的人、有为的人。
从文化理路的视角来看,“严以修身”继承和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积极因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修身自律”的优良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总体来讲,“严以修身”是文化传承与现实观念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本领的辩证统一。“严以修身”作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出发点,既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理论自觉,又体现了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信。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1).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09(1).
[责任编辑:杨春艳]
Cultural Logic of "Being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 s Moral Character"
ZHANG Yu-ga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
Being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 s moral character, as the first among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Steadies", is the basis of practicing this campa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ogic, being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 s moral character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Confucian thought about "Self-cultivation, family management,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whole social order", and to develop the fine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of the CPC. It reveals the Party' s highly theoretical self-awareness i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itself and its highly theoretical faith in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being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cultural logic;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 the CPC
2016-03-05
张玉刚(1975-),男,山西大同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262.3
A
1008-9101(201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