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探索

2016-04-11 18:17:16殷子惠彭云龙纪春景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信息时代大学生

殷子惠,彭云龙,纪春景

(山东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信息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探索

殷子惠,彭云龙,纪春景

(山东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到来,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为大学生带来便利,也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带来难题。大学生网上偏激行为的剧增、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人际互动的片面淡化等一系列网络素养缺失行为,均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机制,规范大学生网络思想与网络行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方法机制

网络素养指当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中的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它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利用、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意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1]信息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热衷者和使用者,网络素养也必将成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信息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利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具体可根据网络素养的内在意义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题目,通过多媒体数据搜集、采访以及文献调研等方式了解当今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现状,力图准确探寻到可以改善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的有效机制。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剖析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之中。[2]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日益快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出巨大挑战。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和网络利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网络犯罪不断增加,“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存在道德、法律意识淡化以及网络侵权行为,例如,利用网络抄袭他人文章,查探他人隐私,随意在QQ群、贴吧等平台发表观点、浏览非法网站等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既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深受其害。[3]

(二)基于“依赖危机”的研究探索

1.不良媒体的延伸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篱笆的世界。[4]网络社会中,网络信息的庞杂多变、良莠不齐,网络参与人彼此身份的虚拟、隐蔽形成了复杂的信息环境。网络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社会特征都可以被掩盖,只有符号的交流,这样使一部分的自我得以实现,或者不良情绪、心理压抑得以宣泄。[5]例如,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交友软件倾诉心声、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被诈骗、性侵等悲剧也时有发生,印证着网络世界中责任和真诚的缺失。

2.网络舆论的裂变

随着微博、微电影等“微时代”的到来,首先网络舆论可控性越来越低,与此伴生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在网络活动中被部分网友以极端夸张的帖子或专题等形式表现出来,而熟悉网络技术、上网时间充裕的大学生经常在各大论坛、社区等活动,常常成为这些热帖的跟帖者和观众;大学生之间又有许多班级、同学、校友的共享空间或者QQ、MSN、飞信等沟通方式,借助这些信息技术,一些原本普通的社会现象,常常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被复制和传播,给大学生群体之间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6]其次,一些恐怖分子或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对信息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失真信息的误导的特点,[7]通过网络进行非法宣传,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不良的网络舆论导向。同时,新媒体是营造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没有对新媒体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控制,可能会导致媒介对人类精神的反支配和反控制。[8]

3.自我约束的匮乏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自制力不足的大学生极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成为“网络依赖症”患者。随着移动终端的便利,大学生日渐成为“低头族”的中坚力量,过度沉迷于网络使相对充裕的个人时间碎片化,利用率大大下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些难以适应巨大生活压力且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往往选择网络释放压力,不加节制的宣泄与行为放纵导致了一系列网络道德、法律问题的出现。例如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从网络上抄袭作业,甚至毕业论文也直接从网上下载;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浪费精力、金钱甚至付出生命,严重影响现实中的学业、生活。这些现象的不断出现迫使我们加快网络素养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矫正学生的网络行为,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到来。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网络利用率仍在持续攀升。目前,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方便自己学习、生活、交往的同时在网络中表现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一些调查报告和分析文章显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些明显的缺失,这给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乃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9]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表现

1.网络行为缺乏理性思考

大学生喜爱网络媒体的原因是因为其资源丰富,网络信息传播及时、高效,传播形式多种多样。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学习工具和获得信息的渠道,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根据调查,大学生上网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网页、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和聊天,不仅是在摧残身体,也荒废了学业。[10]当前大学生为学习而上网的情况少之又少,玩游戏、交友的情况却越来越多,有的同学甚至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更有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不顾道德、法律限制侵犯他人权益,这些都是网络行为不理性的表现。

2.信息传播缺乏道德约束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意味着它比现实生活缺乏道德、法律约束,侵权、网络攻击等犯罪行为频频出现。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发表或转发过不真实的言论,大学生普遍热衷的群聊匿名功能使得言论自由实现最大化,各种不真实的言论不经核实便被广泛传播,若处理不当,严重可导致信息犯罪。另外,为了跟上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网络开发者更看中网络的可玩性和娱乐性,网络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大平台,娱乐新闻、明星兴趣部落等“软新闻”相比时政热点更具吸引力,“键盘侠”等网络暴力行为使得网络舆论导向偏离道德约束。网络道德缺失引发的犯罪行为,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人本理念下网络素养缺失的影响

1.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动选择。[11]网络文化是虚拟的,具有无人管理和无人限制的特征,大学生长期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容易形成个人跟网主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沉迷网络亦会使大学生逃避现实世界,甚至因为无法分辨网络与现实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恰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处于激烈的动荡交锋之中,长期接触网络中庞杂的信息、各类公众人物不当言论造成的舆论漩涡,使批判意识强,具有独特的“愤青”意识的大学生出现不理智行为。网络中西方文化的冲击消解着民族文化影响力,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的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12]

2. 弱化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1)生活环境虚拟化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交友、网络中购物、网络中搜集信息,用电脑和手机等虚拟的交流工具代替了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很少参加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忽视了周围同学、朋友的感受。朋友圈、QQ群使得大学生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网上讨论热烈而现实中却缺乏真正的交流,极易造成小型舆论圈。

(2)人际交往冷漠化

过度的网络生活造成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不信任现象也愈发严重。长期处在网络环境中,容易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进而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13]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愈加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淡漠,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受阻之后不是越挫越勇的努力而是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3.消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生活行为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部分高校大学生确实存在着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法制观念不强、网络道德行为不规范等现象,这给学校和社会以及行为人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导致大学生的行为更加随心所欲,过度的网络生活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事事,耽误学业与正常的社交生活,更放弃了体育锻炼与自我管理。对于经常在网络社会和日常社会之间“穿行”的大学生来说,需要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14]然而大部分的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这种转换与调适,无法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抽离,造成对现实世界角色的不适应或者自暴自弃,在网络中逃避现实。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备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网络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通过正确的运用社交网络,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才会变得五彩缤纷,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15]良好的网络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学能力的重要武器,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创新网络产品和培养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网民的网络素养,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明氛围做出贡献。[16]

(二)贯彻人本理念的“奠基石”

网络与大学生的不可分性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不自觉性决定了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是网络人群的主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管理能力差,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强大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本身成长的需要。[17]不良的网络生活会消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本质的认识,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实施网络行为,摆脱网络困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

(三)摆脱舆论干扰的“阻断剂”

作为高校网络舆论活动的主体,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创新能力强,每天都在接受丰富的舆论信息。然而,高校的网络舆论环境并不纯净,不实的信息或言论经常出现,经过大学生不加辨别的接受与传播很有可能引发舆论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文明诚信的品格,陶冶大学生情操;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

四、深入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机制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并在促进大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伴随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大学生因过度沉迷网络或受网络有害信息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日常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19]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探索建立起“四位一体”提升机制,从课堂教学、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多媒体四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一)教学指导,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1. 完善“多样化”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方面,在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上缺乏教学经验。为此,高校应开设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在原有的计算机课程基础上继续扩充教学内容,从网络素养的角度将相关网络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网络的正负面影响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增减,突出重点,教会大学生选择具有价值的新闻消息,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对信息进行判断与筛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技能。此外,高校还应当将网络素养纳入思思政治教育课堂中,通过讲解科学的认知方法,要求学生以书面论文形式提交相关作业,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约束力,有效地将网络素养提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

2. 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

在高校,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各高校均需要建设一支思想和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培养,努力建成一支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既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又善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网络素养教学骨干队伍。[20]逐渐由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设计者、学生合作者、教学评价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好信息化教育宣传,完善信息化教育评价标准体系,逐步将网络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思想中。

3. 创新“特色化”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创新、改革等发面存在缺失。为此,高校应当主动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每个学院学生特色创新教学方式。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传授高级计算机知识同时,可将网络素养相关内容以文本形式加入计算机考试内容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当注重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借助小组竞赛、现场上机操作等方式夯实基础知识。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

1.健全校园网管理机制

校园网管理关系到在校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性,高校应当健全校园网管理机构,以学校发展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行为准则,定期清网、护网,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加强对校园网信息的监督,为学生营造安全、绿色的上网环境。针对大学生教务系统,要加大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力度,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实行版主负责制,通过监督与审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在校园网上安装相应的防火墙及杀毒软件,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网络使用准则,在网络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大学生。

2.加强校园网资源建设

(1)合理设置教学栏目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党政思想教育方式,在校园网上开设网上党校、团校等“红色”学习栏目,将先进的校园文化搬上互联网,时刻上传校园内有关“红色”教育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创建网上心理咨询专栏,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进行人性关怀,帮助学生形成文明上网习惯。

(2)完善教学网站平台

高校在完善学校主页时,应当引进具有权威性的网站,摒弃不正规网站。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数据等信息检索网站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已被多所大学引入校园网。针对大学生如何提高网络素养,学校可借助网上论坛形式,制作专门的交流网站,为学校师生提供畅谈空间,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交流过程中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并付诸实践。

3.成立网络评论队伍

校园网信息管理需要专业队伍的监督,高校应当成立一支由高网络素养老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评论队伍,针对每日上传到校园网中的内容进行筛选、过滤,避免负能量或不健康信息混入校园信息系统。此外,评论人员在做好监督工作同时,应当适时扩大正能量教育的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机构及党团机构入住校园网,进而建立起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以红色、科学的中国文化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熏陶。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细化网络素养培养机制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如校报、广播、官方微信平台上开设经常性的网络素养栏目,以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1]在校报上设立主刊、副刊两部分,主刊上及时上传学校最近动态,主要以学生教育、学校发展、校企合作为主;副刊上,发表学生书写的富有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及新闻稿,成为大学生诉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目前,商务、社交类应用在大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比例保持较快速度[22],各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创建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并定期定时分享社会热点及各项国家大事。

(四)实践引导,搭建网络素养提升“第二课堂”

网络在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占据了部分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造成了网络支配人的怪象。[23]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各高校应当将网络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实大学生校园生活。

第一,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举办各种网络技能类大赛。通过举办网页制作大赛、网络知识辩论赛、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大学生对网络技能的兴趣,进而引导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技术,保障上网安全与个人隐私。

第二,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针对当下社会热点及精神思想,开展征文、辩论赛、专家讲座、优秀学子访谈等活动,领略不同领域、不同职位的人生经历,逐步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进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认识到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端正网络态度,科学管理上网时间。

第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他们思想中充分内化并且利用的最好途径。[24]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入社会,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首要途径,高校应当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基础素养评判的标准之一,加大实践力度,积极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习活动,以及节假日盲校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当代大学生进入基层,体验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劳动,引导大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牢记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新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5]作为高校,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努力做到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中吸取新观念,探索新出路,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开拓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

[2]张法.谈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0,(9):102-105.

[3]唐慧荣.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机制建[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7,(6):42-43.

[4]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2-24

[5]王淑珍,王木昌,刘桂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5):723-726.

[6]张楠.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0):116.

[7]邓晖.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4,(7):79-80.

[8]李菲.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市政党干部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新闻知识,2010,(8):59-118.

[9]李春燕,陶喜红.论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缺失[J].教书育人,2007,(7):38-39.

[10]张琳玲,王希华.“网络素养”理论说法的缺失性[J].新闻传播,2012,(4):174-175.

[11]李铁柱.论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河南:河南大学,2011.

[12]聂国胜.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0,(8):189-191.

[13]王丽.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8):108-109.

[14]吕青毅.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究[J].教育与教学,2013,(5):180-182.

[15]陈栋.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49-151.

[16]胡明辉,蒋红艳.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人才,2012,(2):83-85.

[17]周玫,梁芷铭,董鹏.基于美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5-256.

[18]刘飞.信息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思考[J].职大学报,2011,(3):121-124.

[19]邹维忠.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思考[J].基础理论研讨,2012,(2):94-95.

[20]林洪鑫.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89-92.

[21]赵宇洋.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研究[J].高校论坛,2012,(19):214.

[22]刘飞.信息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思考[J].职大学报,2011,(3):121-124.

[23]德弗洛姆.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4]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7):83-85.

[25]宋友,刘鹏超,吕经纬.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151-153.

(责任编辑:王淑玉)

The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YIN Zi-hui, PENG Yun-long, JI Chun-jing

(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China )

Abstract:As the network age comes, i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but it causes some difficul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network literacy. Behaviors of losing internet morality, such as the extreme online behavior,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life values, the one-side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o on, have impose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network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 as to set up a pleasant environment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the Network Ag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Methods and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61-05

作者简介:殷子惠(1978-),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彭云龙(1969-),男,山东临沂人,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纪春景(1988-),女,山东济宁人,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00-00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信息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2:42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 02:41:08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41
信息时代
领导文萃(2017年20期)2017-11-03 14:15:4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4:32:29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26:32
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