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 洁
新商业:上海的机会
文/蔚洁
上海街头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批橙黄色公共自行车。这是目前上海人最爱讨论的创业项目之一,摩拜单车(英文名Mobike)。与传统公共自行车项目不同的是,它能够摆脱对停车站的依赖。通过软件控制,做到即停即走。半小时1元,无需办卡。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模式是对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综合检验。
从2016年初在上海斜土路落地,运营至今,摩拜单车已经获得资本市场认可。8月19日,它低调宣布,获得熊猫资本和JOY Capital愉悦资本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
法国研究学者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教授在她写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中,尤其强调上海位于长江出口处优势的地理位置,“充当着南方‘原始’资本主义和协调者的角色,是当今上海的优势。而上海优势的奠定,应归功于它创造的中国式现代性。”
上海曾有一段公用租界、华洋杂处的历史。上海的市场观点、资本运作、市政管理模式都多少受到西方环境影响。“东方巴黎”的国际定位也曾让上海作为中国与外界接触的直接口岸。
在这种历史变迁中,上海的包容性直接体现在——上海是中国外企总部最多的城市,许多公司愿意把总部落在上海。2016年8月16日,根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给出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底,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558家,外资研发中心突破400家。
外企培养出的人才极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创业力量。
上海人爱喝咖啡是真的。
拐进一个小弄堂,三步就能碰到一个咖啡馆,星巴克遍地都是。这并不夸张,有数据显示,上海人的咖啡消费量领先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爱喝咖啡是上海人精致生活的典型场景。
生活特性直接反映在创业公司的类型中。上海产生了一批以“消费”为的明星创业公司。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吃、喝、玩、乐”四个字。
“吃”有当下处于风口浪尖的饿了么和大众点评,玩有中国最大的OTA“携程”、驴妈妈等旅游产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以餐饮、消费为代表的新兴创业公司。
背后做支撑的是上海的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GDP为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居全国榜首。
更直接的数据是,支付宝曾于2015年底发布过一份账单,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来看:上海人均支付金额排名全国首位,年均突破10万元。浙江排名第二,其次才是北京、江苏、福建等。
这意味着,消费升级类创业项目在上海有绝佳的土壤。
在上海注册公司中,跨境电商以洋码头和小红书为代表;生鲜电商公司则有易果生鲜、天天果园、两鲜等,占据生鲜市场大头。
以跨境电商为例,上海有先天的土壤和气候。跨境电商本质是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形态,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上海的优势从逻辑上主要有两点:
第一,国际贸易涉及多个环节,贸易方、进口商、代理商、贸易商,海外的品牌商、联络商等等。全球很多产业对中国人了解是从上海开始的。“十里洋场”的上海一直都走在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前列,有历史沉淀的效应。
第二,物流。跨境电商有一个比较大的瓶颈在于货物的流通。跨境物流呈现网状结构。上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又显现出来:国际贸易的空运、海运在这里都很方便。如果在杭州做保税仓,都得在上海转个弯过去。
作为国际贸易的南大门,它和香港自由港之间的本身就有关联。但广州仍然以传统进出口贸易为主,创业的氛围和基础设施都比不过上海。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并公布了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涉及6大领域18个行业开放清单。先进的政策理念让很多人认为跨境电商是新机会。
新政策带来的效应是,2014年5月,下沙保税区全部走通。天猫国际第一批货从下沙出仓。陆陆续续有一些其他跨境电商公司起来。
在上海,与跨境电商同批起来的就是以易果生鲜、天天果园为代表的生鲜创业公司。
生鲜电商客单价高、物流重,只能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再谈其他商业可能。上海的消费能力正好是最适合生鲜电商验证模式。
回顾中国互联网创业历史,上海过去确实错失了不少机会,也没有产生BAT那样的强势的互联网霸主。
时至今日,当年风头正劲的盛大游戏深受资本之困,略显落寞;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多少人感叹张涛离去的背影。不过,在创业者、政府和投资机构等各级力量的作用下,上海创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在温度最高的7月底,淘宝造物节和B站的线下大会BML都以过万的参与人数,点燃了上海年轻人的夏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圈地自萌”,95后年轻人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由此也给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同样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一家做表情分发的平台公司“表情云”已经感受到文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之前在中国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表情作者很难通过C端用户付费的方式养活自己,所以大部分表情作者都还是兼职画画,投稿到微信或者QQ。
表情云在不断构建表情相关的产业链,一边连接表情作者和知名IP,另一边连接各类App,辐射终端用户。
音频行业中,喜马拉雅和蜻蜓FM都在上海。
上海政府对科创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大。
8月16日,历时两年多编制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出炉。
在《规划》中,这座原先以“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的大都市给自己设下了新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本轮规划第一次将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作为核心指标提出,表明了上海将在增强科技原创力方面的决心。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的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
投资者对上海创业的未来也持乐观态度。根据2016年7月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上海投融资简报》整理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泛互联网领域发生344起投融资事件;在金额上,1亿元以上、5000万-1亿元、1000万-5000万元等区间的投融资次数,今年上半年均高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