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宁子
“平凉好课堂”:以人为本 学教融合
□曹宁子
新课程在甘肃省平凉市实施1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探索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了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系列做法。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教师广泛学习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平凉课堂教学的实际,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课堂观课议课,在本土化、学科化、人本化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了 “平凉好课堂”。
“平凉好课堂”是在 “以人为本、学教融合”的平凉课改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的总结和概括。“平凉好课堂”具有简约性、生命力、幸福感三个维度的基本特征,分别指向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思维锻炼、师生情感共鸣。
“平凉好课堂”的学生思维锻炼注重纵深不艰深,倡导学生钻深度拓广度,回避课堂的浅层次思考与叙述,问题预设切合学情,课堂生成丰富多彩,课外延伸自主自觉。“平凉好课堂”的师生情感共鸣指向幸福不虚浮,追求师生同呼吸共体验,远离课堂的隔膜化关系与状态,师生交流平等民主,长幼心灵存在默契,学习体验教学相长。
从多年自身课堂教学的角度,再到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角度,而后有机会从教研的角度俯瞰课堂,有效课堂建设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和行动。一直以来,我们固守着 “因材施教”,固守着 “学而时习之”,固守着 “有教无类”,固守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固守着 “温故而知新”,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固守这些千古名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把有效课堂的基本内涵总结为在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总原则下的“一二三四五”:
“一”指的是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学教融合”的平凉课改理念。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以学生发展和生命体验为本,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和推进课堂教学,把学生的知识获取、方法指导和心理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以教师发展为本,通过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生成新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处理、教后反思等环节体现教师引导的成功感和愉悦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指的是两个关键,一个是教师角色转换,另一个是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升始终是平凉好课堂的两个关键因素。
“三”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我们主张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
“四”指的是从学校课程设置与设计和教师课堂教学角度,在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提升方面应该体现的四种表现,即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
“五”是指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效度和效率,我们要求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采取的“五课教研”活动,即集体备课、有效上课、经常观课、学会说课、反思议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有意义,即扎实;二是有效率,即充实;三是生成性,即丰实;四是常态性,即平实;五是待完善,即真实。她认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正是在这样的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平凉教育人承继了叶澜教授的 “五实”,结合平凉实际,提出了 “平凉好课堂”的五个基本要素。
(一)有思想
即有教学思想、学科思想和学生思想。教学思想首先指的是一堂课必须承载相应的教学理念,包括教师本身的定位和教师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指自觉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与水平。其次指的是一堂课必须包含学科思想,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教学要求等。再次是要有学生思想,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到学生主动自学、主动思考、自主练习、自主反思学习习惯的培养,再到课堂上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展示和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思想。
(二)有问题
我们常说,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我们认为,课堂中的问题包括预设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和巩固提高性问题三个方面。预设性问题存在于备课之中,我们提倡通过单元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设计一个教学单元乃至一堂课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引领打通单元教学,设计课堂问题,然后教师个体把集体备课的成果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具体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生成性问题产生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按照预设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教师预想不到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恰当解决,一方面考验着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另一方面说明这些问题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真问题,还体现这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比如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说 “我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一带而过;二是引导这个学生,指条路让他走;三是问会的学生;四是教师说出答案;五是就这个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然后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包括回答 “我不会”的学生展示)。教师的选择就隐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和教法的选择。
(三)以学为主
以学为主,一是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二是表现在以学习为主;三是表现在以学习目标达成为主。
笔者曾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坚持推行四学式 “学本课堂”,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主体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和三维目标实现与高效课堂构建的关系问题。四学式 “学本课堂”可以概括为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一是个体自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结构,达到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中发现学习中的疑惑,为下一个学习环节做好铺垫,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做到智慧学习。二是同伴互学。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交换学习体会,相互释难解疑,激活思维,进行思维探究和创新。这就要求在分组学习中,在组中人员构成上、组员人数上、讨论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科学设计,真正达到合作有意义,讨论有收获,学法有创新的目的,实现多向互学。三是教师导学。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分组合作学习,对学生中依然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学法上存在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等问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释难解疑作用。通过当堂训练、拓展提升,达到技能的运用与学生的个体发展。这一阶段要真正实现策略导学。四是训练固学。通过层次分明、难易适中、形式多样的课后训练与思考,评价反思自我激励,实现情感体验与感悟,达到智能固学。这就要求作业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需要,不能只是教材与知识的简单转移;把阅读性作业、思考性作业、写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体验性作业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巩固知识与能力,又能适当拓展和形成发散性思维。
(四)口眼手脑并用
一堂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体器官全方位调动的过程,只有口眼手脑并用,才能使学习达到人体器官上的融通,进而达到多种学习方式融通和思维转换的顺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表达,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活了,但相对于活而言,教师倾听学生的少了,学生静静倾听同学回答的习惯也远远没有形成,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新问题,因此, “平凉好课堂”提倡从教师开始,培养学生静静倾听的习惯。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中,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创意表达、勤于反思、批判质疑、问题解决等被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动手实验(动手练习、动手制作、动手实践)、动心观察、侧耳倾听、动脑思考、动笔书写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内容,形成全器官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无缝融合时代的到来,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更多样的教学策略,学科学习分析技术,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创客式自主学习新形态,人机相互学习形态日益延伸进和即将延伸进传统的课堂,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性变革已经不仅仅是话题,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何去引领数字原住民去学习,就成了对教师和传统课堂最严峻的挑战。掌握多媒体技术,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运用网上资源丰富课堂、引导学生在网上选择资源等不能不成为“平凉好课堂”的关注焦点。
“平凉好课堂”要真正在平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必备条件。
一是作业上做到 “四精四有”。即精选、精练、精讲、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
二是环节上做到 “四抓”。即抓细集体备课,尤其是单元集体备课;抓活课堂教学,关键是要抓活师生、生生互动与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消化运用;抓实课外辅导、学科拓展延伸和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抓精优化训练和反馈交流。
三是要求上做到 “三严”。严谨,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科学探究精神;严格,既要讲求纪律上的刚性约束,又要符合人文精神;严明,既要刚性约束,又要赏罚分明,还要严于律己。在课堂上,以和谐为主旨,做到以情感引导情感,以人文关怀探究人文内涵,以善念引导善念,以灵感带动灵感。
四是课堂上做到 “准活优清”。“准”即准确传授知识、准确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准确理解未来发展趋势;“活”即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灵活把握课程标准;“优”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生分组、优化教师课堂语言;“清”即课堂教学语言清晰、课堂板书清晰、课堂要求清晰、学生训练清晰、习惯养成要求清晰。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无定法、教定有法、贵在得法的道理,所以我们提出了符合平凉实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学教融合”,在课堂教学改革本土化、学科化、人本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倡导上“最课改的语文课”、“最语文的语文课”、“最学生的语文课”、“最教师的语文课”……把课改基本理念、学科教学特点、学情实际和教师教学实际相契合,从中总结提炼出了 “平凉好课堂”。
在课改与教研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平凉好课堂”是平凉教研人对理想课堂不断追寻的结晶,在日常教学的某一堂课中或许得不到全面印证,但以平凉教研人的不懈努力和坚守推动,会在更多的学科、更多的课堂、更多的教师身上体现越来越多 “平凉好课堂”的影子。
(作者: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23.07
B
1673-9949(2016)10-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