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析——以“面积”问题为例

2016-04-11 12:37江苏省靖江市马桥镇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方砖游泳池泳池

江苏省靖江市马桥镇中心小学 谈 丹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析——以“面积”问题为例

江苏省靖江市马桥镇中心小学谈丹

学生是教师存在的前提,是学生使教师成为教师,没有学生也就没有了教师,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当下对高效模式的盲目追求,折射出了教育单纯追求功利的浮躁心态,这样的心态势必造成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缺失,课堂教学必将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这里明确指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问题解决方法,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今,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要把握好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假设并验证问题,最终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文章以“面积”问题为例,分析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精心选择与科学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解决教学方案的关键就是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前应仔细研读教材,全面了解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恰当分析教学内容,围绕基本知识、方法与联系三个模块设计问题。基本知识问题主要考查某一个知识点,难度较小;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考查不同知识点的转移和转移方法,难度为中等;基本联系问题主要考查不同知识点、方法之间的联系,难度较大。编好问题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排列,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知识网,网的交叉点是一个个问题,所有教学内容都被覆盖在这个网中。探索性强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判断、分析与见解体现出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与此同时,还要赋予问题趣味性,有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用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彰显数学的魅力。另外,问题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个性发展,而不是将学生局限于一个小圈子中。教师要用具有现实性、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的方式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解题需求,增强其解题欲望。安排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1:学校要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宽度30米,长度60米,要将尺寸为30cm×30cm的方砖铺在泳池底部,需要方砖的块数是多少?

这道题开始就出现了“学校”“游泳池”这两个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所,而且游泳是许多学生喜爱的娱乐项目,自然很容易激发其好奇心与解题欲望。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说先分别计算游泳池底部和每块方砖的面积:S泳池底=60×30=1800m2,S方砖=30×30=900cm2=0.09m2,那么铺满底部所需要的方砖数就是S泳池底÷S方砖=20000(块)。有的同学说,直接计算铺满泳池的长边处和短边处分别需要多少块方砖,再相乘即可:60÷0.3=200(块),30÷0.3=100(块),200×100=20000(块)。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题目,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营造氛围和引导学生解题

教师要至少分三次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且在提问后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解题时间,要求其展开组间讨论或结合教材知识独立思考,而不是马上讲解。其中基本知识问题比较简单,答案多蕴含于已学知识中,学生基本上能自主获得答案;基本方法问题难度中等,若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难以解题,教师可给予适当引导;基本联系问题具有导向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粗解环节中找到答案,教师可以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在课堂上有效解决问题,教师需帮助其找到解题的关键点,提高解题效率。当遇到学生无法较快解题的情况时,教师要营造解题氛围,刺激学生的解题情绪,培养其自信心和意志力。如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使其下定决心解题;给予适当提示,降低问题难度,将原问题分解为难度低的若干个小问题。及时鼓励成功解题的学生,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解决例1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分解,提示学生将原本的问题变为:①求游泳池底部的面积;②求每块方砖的面积;③求铺满游泳池底部需要的方砖数。通过分解问题降低题目难度,帮助学生解题。

三、确定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已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或者融入小组讨论活动中。为了使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从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和探索,对于教师与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要主动做出反应,通过逻辑推理找到其中的联系,并且用数学事实证实自己的猜想。

例2:有一块梯形稻田,高45米,上底和下底长度分别为68米和112米,共收割水稻8100千克,那么每平方千米收割多少水稻?

在讲完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引出该例题,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但稍加点拨就可以发现所求的关键中间量就是梯形稻田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有助于其自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课堂中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方砖游泳池泳池
游泳池
思路不同 方法不同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关于一次事故
比院子的大小
游泳池
可恶的方砖
泳池派对
游泳池
杀人的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