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高云兵
感悟交流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高云兵
当下数学课堂不仅追求质量与效率,还追求艺术与情感,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有效地渗透数学之美,彰显数学的学科魅力,以美的感受渲染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参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渐渐成长。
主动;灵动;求异;思维;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有效的对话,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凸显数学课堂的魅力与精彩。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将他们的思绪迅速带进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交流切入点非常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指引学生思考的起点与方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
在教“年、月、日”时,教师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明今年15岁,过了15个生日,妈妈今年40岁,却只过了10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觉得明明的妈妈究竟是哪一天过生日呢?
生:老师,这不大可能,妈妈的妈妈今年40岁,应该过40个生日才对。
师:说得很好,一般情况下,人一年过一次生日。但现在的情况,为什么妈妈过的生日少,反而明明过的生日多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可能是明明妈妈出生的日子非常特殊,有些年没有过生日。
师:那大家觉得生日跟什么有关系呢?
“和年、月、日有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教师趁势板书,引入学生进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充满生活性的问题引入,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新知,也为整堂课的交流寻找到了切入点。
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出发,精心捕捉交流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兴趣。在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表述,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做好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交流。
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判断20÷5=(20+20)÷(5+5)是否相等,班级学生立即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相等,有的学生认为不相等,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开展辩论:
反方:我们一致认为这是错的,因为等式的右边被除数与除数只是在同时增加,而不是同时在扩大或者缩小。
正方:通过计算,左边算式的结果是4,右边算式的结果也是4,所以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反方:但80÷20≠(80+20)÷(20+20),显然商发生了变化。
正方:这两题的性质不一样,前面一道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的是它本身,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而后面一道算式只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了同一个数,有本质的区别。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在学习中,不能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应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
上述案例,在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让学生积极争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做到“据理力争”,激活学生的思维,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把握生成点,让“意想不到”的言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让交流走向精彩。
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律时:“某饭店,有圆桌10张,方桌10张,每张圆桌可以做12个客人,每张方桌可以坐8个客人,这个饭店最多可同时接待多少客人吃饭?学生看到题目很简单,纷纷动笔解答。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解答方法,有这样两种:⑴10×12+10×8=200(人);⑵10×(12+8)=200(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了这两种算法:第一种算法是用10张圆桌可以坐的客人,加上10张方桌可以坐的客人;第二种算法是先求一张圆桌和一张方桌可以坐多少客人,然后求10张圆桌和方桌可以坐多少客人。正当老师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算法。”这个学生说完,其他学生都感到非常惊讶,教师没有不理不睬,而是微笑着对那个学生说:“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自信地说:“20×12-4×10。”听了他的话,很多学生感到不解,于是教师追问道:“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呢?”学生接着说:“把所有的桌子都看成圆桌,算出20张圆桌坐的人数,再把多出来的人数减去。”这个学生说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点,没有搁置一旁,也没有进行冷处理,而是调整了课前预设,引导学生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互动的氛围,给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相互倾听、相互分享,实现共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