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应跋涉的精神高地

2016-04-11 13:17:25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刘燕如
数学大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怀数学知识儿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刘燕如

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应跋涉的精神高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刘燕如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给学生以精神哺育,利用数学文化引导学生在数学教育的情境中跋涉精神高地,是有价值的教学追求。教学实践中,用人文关怀触摸数学文化,用审美心理体验数学文化,用历史足迹传承数学文化,是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

数学文化;数学教育;人文关怀;审美心理;数学史

数学教育的特质决定了数学对儿童承担着精神培育的功能。对儿童传授数学知识、润泽儿童的数学心灵、点化儿童的数学生命,这是教育赋予数学课程的特性。数学知识孕育数学精神,数学精神成就数学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一种点拨智慧、点燃生命、目中有“人”的文化教育。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起到文化润泽的作用,依靠数学文化是一条“捷径”,小学数学可以通过数学文化这条捷径,引导学生走向应有的精神高地。

一、用人文关怀触摸数学文化

儿童数学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儿童”。儿童作为一种“可能性”,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对儿童保持“人性关怀”“人文关怀”,点燃儿童学习数学的情感,让儿童在得到呵护的情境中自由成长,对儿童的学习主体性进行显发与弘扬。唯其师生、生生“零距离”接触,儿童才能敢想、敢说、敢做。

教学“统计物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册),教材中的方法是让儿童用统一的“画正字”法。但为什么一定要“画正字”?孩子们对“画正字法”感兴趣吗?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点燃儿童的学习情感,笔者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让儿童自己选择方法统计。结果,有的孩子采用“涂色法”,有的孩子采用“画线法”,有的孩子采用“记号法”等,尽管这些方法都很稚嫩,但都是儿童智慧的显现,都是儿童智慧的结晶。接着,笔者让孩子们对统计的“多样化方法”进行“优化”,孩子们都认为应该用“画线法”,因为“画线法”简单。但是怎样画才能工整美观?笔者再让孩子们寻找“汉字”,哪一个汉字是由横画和竖画组成的?由此,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用“画正字法”。在这里,数学知识不是教材文本的规定,也不是来自教师的“告诉”与“规训”,而是诞生于儿童的主体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用人文关怀呵护着儿童,点燃着儿童的数学情感。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不用教师的观点去强行所谓的引导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顺势利导,表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而引导的最终目标就是对“画正字”的认识,这是一个蕴含文化因素的过程,

二、用审美心理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和数学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美点”,这些“美点”等待着师生的共同发掘。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似乎也可以套用罗丹的名言,数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领儿童用审美的眼光去打量数学,要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包含数的美、形的美、式的美等),感受、体验数学美。不仅如此,还要引领儿童“立美”,立数学本身的美,即创造数学美。例如,教学“比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笔者在课末出示一组长方形,让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2号和4号(注:其实2号和4号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横着放,一个是竖着放)。

师:孩子们,其实早在古希腊,数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的结论和大家一样。你认为美的长方形与什么有关?

生1:和他们的形状有关;

生2:和它们的大小有关;

生3:和“长与宽的比”有关;……

师:孩子们,这个长方形的美被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后来这个比值被数学家称为“黄金比”。知道么,在美术、建筑中,“黄金比”有着广泛的运用。例如,达·芬奇的作品、古希腊帕提侬神庙以及我们人体都遵循着“黄金比”。

在这里,不仅“比”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深刻揭示,而且“数学美”得到了有机渗透。这种美不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对比鉴别出来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有深度的审美。通过审美,儿童体验了数学的魅力,陶冶了数学的情操,领悟了数学博大的数学文化。

三、用历史足迹传承数学文化

数学历史是儿童数学教学的指南。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存在着这样的“数学文化”教学误区,认为只要在课末插入一段“数学史资料”就是数学文化教育了。其实,这些只是数学文化的浅表性点缀。儿童认识数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认识数学的“再现”,在数学文化教育中必须让儿童重蹈人类认识数学的那些关键步子。教学时教师要着重思考:在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地方曾经是人类认识的误区、探索的障碍?哪些地方是人类曾经的困惑?在教学设计时,要将人类的数学认识简史、探索简史融入数学教学。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上。的确,这个负数的知识点应该让儿童掌握,以便将来进行“正负数计算”。但是,读一读数学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包括某些数学家)对负数的“纠结点”不在这里,而在于“为什么要产生负数”。基于此,笔者设计教学时从一系列相反的量开始,如家庭存款与取钱、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粮仓的出仓与入仓等,重点让孩子们明晰:确定正负数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即所谓的“0起点”;其次确定正负数,即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用各种图形、符号记录,如此,孩子们体验了“负数的诞生”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又充满着数学发展史的乐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沿着历史的足迹传承着数学文化,数学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温润起来。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数学的文化是通过数学教学来体现和凸显的,它不是数学教育的点缀和包装,而是充溢着人文关怀、美育理想和数学史渗透的实实在在的数学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升儿童的数学思想,向儿童渗透数学方法,让儿童的生命生长更智慧、更良善、更美好。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应该跋涉的精神高地!

[1]李晓梅.实施凸显数学文化特征的小学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40-43.

[2]荣继红,陈克东.数学文化及其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9(2):54-56.

猜你喜欢
关怀数学知识儿童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