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黄冬金
活用比较,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实效性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黄冬金
所谓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的异同及联系的思维过程及逻辑方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进行比较,对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区分概念和认识数量关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哪些主要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呢?
例如在小学教学中,“同样多”“大小”“大于”、小于”“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本身就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离不开比较这一手段,因而在教学中要弄清谁与谁比,确立比较的对象,显示比较的结果。由此,在低年级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谁多谁少的问题,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不是浮显于表面的遇多+,遇少―。当然,在比较中,选择的标准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会不同。在小学数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都广泛地运用比较,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并通过比较,提高小学生的比较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时要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按要求每2根分成一堆,然后每3根、每4根、每5根和每6根分成一堆。操作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分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成几份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成几份后还剩几根,而剩下的几根又不够再分一份。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随之还弄懂了余数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
(1)10÷2=5(2)10÷3=3……1(3)10÷4=2……2(4)10÷5=2(5)10÷6=1……1
(1)(2)(3)(4)(5)各标式中余数与除数间的大小关系,发现(2)(3)(5)三式余数虽不同,但总比相应的除数小。这就为教师抽象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结论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找规律”周期规律时,解决盆花的问题,学生分别使用了画图、用奇数与偶数推理、用除法计算等多种方法。当问到“哪一种方法最好”时,通过比较,很多学生说出的往往是用奇数与偶数推理这个方法。当教学环境来到彩灯的时候,“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些学生用了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显最好的方法被大家弃之不用了,当“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出现时,画图的学生也会在画了一个圈之后改用计算的方法。比较三次方法的选择,学生能够通过回顾比较,知道了用奇数与偶数推理明显的特殊性。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而学生在教学中则能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第一册“得数是6、7的加法”,让学生看图,5盒黄花,1盒红花,两个小朋友在数一共有几盒花,引导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5+1和1+5,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加法算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相同的地方是:这两道算式都是加法算式,相加的两个数都是5和1,得数都是6。不同的是:相加的两个数前后位置不同。从而归纳出: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像这类对比性练习,要作“求同”比较,更要作“辨异”比较,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搞清计算的法则。
无论是式题还是应用题,在求解的过程中都应重视思路及数量关系的比较,这不仅是解题的需要,也是思维训练的基本要求。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变式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我们要是能让一题多变,通过对题目的比较,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进行一些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本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若干张,选四张摆出一个四位数,再读一读。对于这道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摆一摆、读一读,巩固数的组成与读法;二是可以让学生在读出所摆的数之后,再说说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千数,还可以选择两个或几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三是让可以只留诸如8、5、0、0四个数字,让学生摆出不读零或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进一步巩固数的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读法,同时也为正确地写数打下更好的基础;四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诸如3、0、1、6,组成最大和最小的四位数,等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比较处处可见,提高小学生的比较的运用能力,对小学生掌握知识、课堂效率的提高会起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结合典型素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逐步领会比较的作用,养成比较的习惯,不断提高比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