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 沈 行
浅析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沈行
确定合作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对小组合作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恰当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牵强的任务,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厌倦与反感。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学习,课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但有些老师过分追求形式,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多组织学生讨论,不管何时碰到什么问题就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交流,觉得只有合作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这样随意的安排导致合作学习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1.问题过易
简单的问题学生张口就会,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不能为了合作而“合坐”,如果这样,合作学习表面上还是会很热闹,但由于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早已知道了答案,讨论的话题早已转移。
2.问题过偏
小组合作交流中的问题应该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例如,圆周长的课,小组可以合作探索怎样求周长的过程,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讨论祖冲之的贡献,这明显跑了主题,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3.问题过多
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教学内容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了唯一的教学手段。一节课才短短四十分钟,小组合作次数就超过3次。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应与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对于难度大、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与交流。反之,简单的题目如有必要开展合作,那应减少学生合作时间。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又合理地控制了时间。但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却又不过几分钟就叫“停止”。殊不知,有的小组还未开始进入正题,有的小组可能正在讨论激烈处。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达不到不说,一定程度上还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他们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时间上的控制,而只是看看钟表,离下课时间还剩多少,自己还有什么没来得及讲的。这样在时间控制上就显得主观化了:时间充裕,学生就多讨论会儿;时间紧促,学生就稍微讨论会儿。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拿着指挥棒,指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成了教师的专场。而合作学习显然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来讨论交流,发表意见。但很多时候,这似乎又成了少数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出现了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学习落后的学生不劳而获,总想着从学习好的学生那直接获取答案,反而使他们获得的知识比班级教学中获得的还要少。
听了“认识克与千克”的公开课,这节活动课总体上来说非常精彩,学生活跃,积极性高。各小组通过抽签取得任务,有称苹果、称奶粉、称作业本、手掂鸡蛋、手掂数学书,剩下一组分散到其他小组去观摩。学生们先是很整齐,轮流操作感受克与千克。但才过一会儿,秩序开始变乱,教师在一旁喊着安静,但对于激动中的学生们来说,效果似乎不佳。最后,教师提问三个称质量小组一些数据,发现有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声音响亮,一下说出了所有答案。而提问称作业本组中没有举手的学生,10本作业本多重?该学生支支吾吾,在旁边人的提醒下才说出了数据。诸如此类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很多时候却成了少数学生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学校开展合作学习时,学习的内容往往不是那么轻易解决的。如果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教师提前发给学生每人20根小木棒,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这本可以是一堂精彩的课,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出现了混乱,争执声不断。原来,几位同学都不想把手里的小木棒交给对方,各自说着交给自己的理由,希望能拿到所有小木棒,但由于表达不清,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最终,教师出面,问题才得以解决。
学生合作学习的无效或低效,与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评价不当与单一有关,便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热情度下降,趋于敷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情形:小组讨论时,有部分同学不积极交流,只是静静地听取他人意见,有的甚至做起小动作,影响别人交流。在老师提问后,组里学习好的同学踊跃举手,而有些同学却像没有自己的事似的做旁观者。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不能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正确地理解内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科学解答,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本位,教学以教师单向的传授与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一节课下来,教师永远控制着学生。如今我们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教师的参与。纵观我们的合作学习,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学生开始合作学习,自己却站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的意识,认为合作学习是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发表观点,没有教师本人的份。有的教师参与了,可又放不下“师道尊严”,有一种“权威心理”,同样出现了“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像这些忽视教师参与、组织和引导的合作学习,其结果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只要知道存在问题那就首先不是大问题了,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做出尽量适合自己学生的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