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2016-04-11 12:25苗兴成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文明

臧 净,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臧净,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的前提下,也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其形成过程经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三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深刻,对进一步实现民生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意蕴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1]230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从国家战略层面将生态建设上升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同等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今天已然成为党和国家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自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前人基础上,针对当前生态领域问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习近平从战略高度和不同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特色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也印证出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一脉相承,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12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产物,但其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支撑的科学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基本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能够存在的基础条件。诚然,在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自然中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过程中,大自然被印上了人类的烙印。但人类在开发自然的时候绝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否则,就会自食恶果。当前出现的诸如全球气候变暖、雾霾、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锐减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或生活质量,部分甚至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习近平在谈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236这个重大认识凸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所在,即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的万物,人与自然处于一个共同体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果人的生存离开自然界的万物,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程度较低,环境因工业污染的现象很少发生。随着“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由于受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现象伴随而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大论断和兴修水利的伟大构想。他还曾做出植树造林的伟大战略决策,并强调“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3]4,所有这些对保护水土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了“有计划的生育”这一论断,得到有效的宣传和广泛的执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1973年全国召开的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拉开了中国保护环境的序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建国初期生态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即破坏大自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经济发展不能只靠速度,不能盲目发展,“既要GDP,又要绿色GDP”[4]37,要做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经济取得了众望所归的成果。同时,针对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的客观现实,邓小平多次强调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历史课题提上了日程。他还强调指出生态环境建设要做好长远格局的规划,要靠子孙后代一代代人的努力来完成。为了保障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规划的顺利进行,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他在1978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146-147以使我国环境保护走向法制化的道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邓小平环境保护需要用法制来约束的经验,主张实行最严格的制度进行生态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1]24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前两代领导集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6]279即强调在发展方式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而非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又向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将其升华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233的事业。只有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才能让青山长青、清水长清、天空常蓝。

新时期,习近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批判和继承的生态文明思想,放大了格局,站在全局角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作为利国利民的大事进行战略部署。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此外,他的生态文明思想还从更高层面打破了地域界限,将整个地球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有目的合乎规律的过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等等。我党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沿袭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宗旨,更加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当作教条和绝对经验,而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吸取经验和教训,根据具体的、历史的条件而逐渐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1.在浙江主政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初露端倪。2004年12月28日,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革命’。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矛盾。”[7]193这里,习近平通过强调节约资源来保护环境,表明他早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已初步形成。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个世纪末,由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过度注重GDP的增长,而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忽视了生态效益,没有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主要是依靠过度地开采资源,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不科学的政策导向和片面的发展理念导致生态问题突出,这实质上是“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过程。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到最后会付出更为惨痛的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就会陷入“越开发、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习近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2005年8月15日,他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他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4]153这是习近平最早对“两山”之间关系的科学阐释,也为解决“两山”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所著名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30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为生态环境是潜在的生产力。如果经济发展只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为恢复环境付出的代价会更惨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是要对其赋予一种新的内涵诠释,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发达的生产力,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的进一步升华。

2.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在逐渐地完善。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法律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1]240不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放任不管,要依靠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进行有效的管制和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并强调,用新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一种全民意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认识,也彰显出中华民族时刻拥有未雨绸缪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蕴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对执政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深化。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某个发展阶段或某个发展方面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党的十八大前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把握不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只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被提到战略的高度。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党和国家逐渐认识到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建设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党和国家生态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也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240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既体现了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我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了与最广大的人民利益相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需要已经从物质和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生存环境的质量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由此,生态问题也就日益突出。生态问题同时是一个生态民生问题。所谓生态民生,就是“从生态维度解决人民的生计,着力于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为广大群众创造优良的自然环境,满足人民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8]74当代中国社会,诸如雾霾、河流污染、食品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健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在民众对生态环境需求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9]107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永远生活在蓝天下,呼吸新鲜的空气,不只是出现短暂的“APEC蓝”。让百姓放心食用安全的食品,找到信任的归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民生观,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基本原理,也诠释了党“以人为本”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执政理念,在彰显中国共产党责任担当意识的同时,也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23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把生态文明和人民幸福、民族未来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观。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实现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统一和体现“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10]。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大物博并不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只为了一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的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并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一片蓝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绵延流长,就必须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此,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才能始终立足于世界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8]张硕,高九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探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5(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周生贤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2-12-13].

http://www.gov.cn/gzdt/2012-12/13/content_2289924.htm.

(责任编辑郭伟)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

ZANG Jing,MIAO Xingchen

(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distinct them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spensable aspect.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Marxist ecological idea is based on the premise,but also draw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main leaders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Its form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to exchange green water and mountains for gold and silver mines" to "green water and mountains are the gold and silver mines," and "both gold and silver mines and green water and mountains are what we wan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aternity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profound meaning for the further realiz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Chinese n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XI Jinping;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al implication

1009-4326(2016)04-0036-04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09

2016-05-21

臧净(1990-),女,河南上蔡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D616

A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