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知识分子思想状况调查*

2016-04-11 09:40李晓霞
实事求是 2016年3期
关键词:母语知识分子双语

李晓霞

(新疆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知识分子思想状况调查*

李晓霞

(新疆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对政府决策、社会舆论、民众思想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反映在新疆知识分子思想状况调查座谈会中讨论的若干问题。提出尊重、信任知识分子是党团结知识分子的基础,要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对知识分子应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注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的培养和使用,拓宽各民族知识分子思想交流渠道,增加共识和共享。

关键词:新疆知识分子思想状况

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群体,以创造、传播、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为主,分布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各类生产职业群体中。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关心时政,在社会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对政府决策、社会舆论、民众思想有较大的影响。2015年6月,自治区宣传部组织了一次新疆知识分子思想状况调查,在乌鲁木齐、伊犁、喀什、克州共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参会者共200多人,包括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知识分子,以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为主。座谈会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分子目前工作及生活状况、对目前政府工作的意见、目前知识分子主要关注的社会问题等。

座谈会中,涉及到知识分子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双语教育问题,二是党委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信任问题,三是“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培养问题。座谈会中,问及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简称“双泛”)的影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关注度很低,个别人表示,“双泛”的影响没有那么重要,人们更多关注当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虚幻的梦想。

一、双语教育问题

新疆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母语)教育,以及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专业课学习。新疆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校进行双语教育已有多年,但过去主要是把汉语作为一门课程,课时量很少,甚至很多学校缺少师资并不开设。2004年自治区政府在全疆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双语教育,2010年提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影响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性工程、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突破口。双语教育得到强力推进,也获得了明显成效。

从座谈会情况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双语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其主要的观点可归纳为:

1.肯定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个人经历说明学好汉语对成才的巨大帮助。

其中科技、医疗等领域的知识分子中民考汉比例较大,普遍表示从小学汉语的益处;人文、社科领域中民考民相对较多,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的知识分子,许多人是进入大学预科后才开始真正接触汉语的,有的人目前主要使用汉语文研究和写作,并以此说明在掌握母语基础上接受汉语教育效果很好。

2.对目前双语教育的效果存在质疑,如认为教育水平下降。认为双语教育质量低下的依据,主要为学生汉语和母语的语言和文字表达都出现问题,如低年级小学生不能用一种语言完整表达意思,高年级小学生不能进行简单的书写(如写借条、请假条),其次是专业课教学目标要求没有达到,学生考试成绩较低。参会者反映:“南疆学校成绩是两份,自己的大多是20多分,交给教育部门都是60多分。官方发布的数据与实际相差太大。”

3.认为双语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推行方式上。一是在合格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双语教学推行太快;二是南疆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学校教学能力考虑不足,双语教育模式一刀切;三是双语学习实际是将母语作为一门课程,有的学校甚至在小学低年级段不设母语课,学生学习及表达母语的能力明显下降,对本民族语言(母语)的前景表示严重关切。尤其是人数相对较少的语言群体,如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对失去民族语言的忧虑感更为强烈:“有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短缺,直接免去母语教学。再过20年,一些民族的语言文字将面临消失。”

4.这几年南疆中小学学生到校率低,学生辍学现象突出。不少参会者将失学问题与教育质量联系起来,主要是认为快速推行双语教育带来教育质量下降,还有人提出教师责任感下降,学校教育主要是管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学无用等。也就是说,认为辍学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的吸引力不够。

5.建议推行双语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双语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客观情况。多数人认为应在熟练掌握母语读写之后(如小学三年级后)再采用双语教学。

6.目前部分区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汉语文水平不高甚至完全不懂。而基层管理部门各类公文基本是汉文,以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的不够,政府机关缺乏翻译人员,媒体及出版部门缺乏少数民族语文创作、编制人员,这些现象影响了行政效率、宣传效果,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出版。

笔者以为,双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肯定;在双语教育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早有认识,这些年在双语师资的配备、选拔、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很大,也有明显成效。目前,双语教育的困扰,集中于两点,一是双语师资及教学方式的问题,主要是汉语教学及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教学;二是对双语教学的态度问题,主要是针对母语学习及其母语持有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客观的存在,只是对其影响程度的评价不同;第二个问题是认识问题,是对其影响力的评价不同。这些年,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政治性话语,往往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相联系,甚至表现为以民族区分立场和认识的差异性。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多以客观的教学问题为双语困境的主要因素,并论及目前双语教育方式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及衰落的可能,尊重教学规律成为主要诉求;许多汉族学者及官员以民族意识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弱为双语困境的主要因素,认为观念问题导致技术性的教学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虽然近两年地方教育部门在双语教学工作中进行了调整,使之稳妥,但这种认知的矛盾仍在发展中。

双语教育目标有过渡型和保持型之分,少数民族学者大多接受保持型,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实施结果上实现“民汉兼通”。许多教育管理人员将其视为过渡型,强调通用语言学习之重要,以弱化母语教育为代价难以避免,即使是有母语消失的可能,也并不意味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的消失。在现实社会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双语教育效果的置疑、对本民族文化及语言前景的担忧,往往被解读为放大了问题表现,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是反对双语教育的态度。个人选择与群体期望相矛盾,也成为置疑精英群体在语言问题上“心口不一”,甚至“利己损人”的理由。经常被提到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汉校,却反对普通群众的孩子学汉语。”有少数民族干部兼学者对此解释:一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学习;二是有能力让孩子在家庭中习得母语,这与南疆农村多数普通群众的孩子只能接受质量不高的双语教育,情况完全不同。

南疆中小学教育失学率提高问题,更多被归结为失学学生家长受到了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表现在:一不愿接受现代科技文化,不承认学校教育;二不承认政府,包括其提供的学校教育体系;三把孩子受到地下教经班(点)学习宗教知识。正因为此,南疆实施各类助学政策,包括十四年(学前两年至高中三年)免费教育、发放学生免费营养餐等,失学儿童仍普遍存在。上述认识普遍存在于政府官员包括部分研究人员中,不可否认现实中确也存在。因此,“去极端化”作为解决失学问题、上学可免受“极端化”影响的方式,让所有孩子回到校园,成为政治任务,也是维稳要求。而对于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已认识到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却因更注重目标达成而忽视过程严谨,或以“必要的代价”为理由未给予更高重视,甚至因其可能造成对双语教育的负面影响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问题。

语种由多至少的发展方向是可以预期的,但目前并不到语言普遍消亡时期。民族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尊严,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关系交流交融,语言学习可能是加速器,也可能是火药库,取决于如何操作。

二、信任问题

座谈会中,知识分子普遍希望得到信任,其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要求更为强烈。这种信任主要是指政治立场的信任和专业能力的信任。“少数民族科技知识分子数量少,人文知识分子被边缘化。”

1.专业能力的信任。新疆为边疆地区,一方面,本地教育质量与内地省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相对滞后,长期存在优秀人才外流问题,吸引内地来疆人员存在层次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差的现象,新疆的整体科研、教学等技术力量较弱;另一方面,相关用人单位也更信任、更推崇内地学者的研究及创作水平,新疆本地学者的机会相对较少。文艺工作者认为新疆近几年推出一系列大型文艺作品,多为内地艺术家之作,技术含量高,善于文化产品的包装,“新疆的作品不是新疆人的作品”。而本地艺术家更懂得新疆,更熟悉民族文化,但主导甚至参与创作的机会都较少。一些少数民族学者认为,新疆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创作这两年有所滑坡,其原因:一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复杂,创作主题及内容往往因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具有一定敏感性而受到局限,而且本地作品“政治性过强,艺术性减弱”;二是学者们参加各类政治学习、宣传教育等活动较多,对其研究或创作本身也有一定干扰;三是内地学者各种学习、交流机会多,新疆学者较封闭,出国进行学术交流难度也大,其进步与成就明显不比内地学者,“新疆社会稳定状况影响了文学家、作家的创作,拉大新疆知识界与内地的距离”;四是对本地学者,尤其是少数民族学者的能力信任度不足。许多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认为需要更多的机会,这种机会基于能力信任,在工作中培养、重用中提高,而机会少、平台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力不被信任。

2.政治信任问题,更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关注。政治信任,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等。客观上,新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基本都与民族、宗教因素有着复杂交错的关系,同时也常常被分裂分子利用,成为煽动对政府不满、蛊惑民族情绪的借口。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有时是就事论事的表述,就有被利用、夸大的可能,据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反映,政治上感觉不被信任的表现主要有:一是谨慎谈论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敏感性话题,尤其是事关权益分配、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如双语教育问题、干部问题、就业问题、宗教事务管理问题等等;二是新疆少数民族在内地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被特殊对待、过度检查,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名望的知识分子群体,去内地开会、学习的机会较多,在住宿、乘机、乘车等过程中,被特殊对待,甚至拒绝服务,严重伤害自尊心;三是由于稳定工作的要求,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字资料的复印或寄送受到限制。

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是本民族的精英人士,部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表示,因为信任不够而不能发挥更大作用。有学者表示,近些年少数民族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地位下降,一是社会作用发挥有限。“知识分子不说,(社会)愚昧就出来了。”二是威望不足,不愿表明态度。“知识分子不敢提问题,不能帮助你,时间长了,威信不高。好多人感到不要自找麻烦,多管闲事。”这种不说话、不敢承担责任的现象,被认为与没有得到政府充分信任有关。同时,知识分子中的“两面人”现象,也受到普遍关注:为个人利益谋取上级信任,或说两套话,或行“左”实右,讨领导喜欢。“两面人”的问题,是以“两面”博取上位认可,还是迫于压力的不得已之举,存在不同看法。部分人倾向于是压力之下的示弱行为,相反看法的人置疑其个人品质(无原则、讨好上级等)。

三、对去“极端化”的认识

对宗教极端思想,各民族知识分子一致认为是对民族有害的。一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表示,过去对农村基层社会的了解很有限,做人文研究的甚至也不懂伊斯兰教,2014年参加了“访惠聚”工作组,在南疆农村生活一年,对当地受“极端化”影响出现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很吃惊,支持政府做的“去极端化”工作。也有少数人提出在“去极端化”工作中,一些具体的工作方式应该注意,应严格依法办事,避免出现负面影响。

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培养等问题

参会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从事教学、研究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建设问题。提的最多的是制度设置影响了少数民族进入高层次专业领域工作。据反映,高校要博士,少数民族学生除民考汉学生外基本都未在学校学习外语,考上研究生难度较大,这些年录取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少数民族较少。伊犁师院“因各种原因年轻的少数民族老师越来越少,最年轻的也40多岁,再过十年有些院系就没有少数民族老师。招聘的主要条件是博士、硕士,致使少数民族师资队伍断裂”(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老师)。

精通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趋向紧缺。“组建讲师团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语言老师十分薄弱,一两千人学生的院校中挑不出几名民族语言思想教育人员。少数民族理科教师缺。霍城县一中招不上高中理科哈语老师(伊犁州教育局)。参会人强调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在研究、教学领域的重要,认为“每个单位应该注重民族比例,不然工作遇到困难,没有语言沟通不能真正了解群众心声”。在各类宣传教育工作中,缺乏能够直接与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交流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结语

1.了解知识分子的心声、心理,尊重、信任知识分子是党团结知识分子的基础,也是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前提。尤其要给予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既是少数民族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引领者,又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挥着特殊影响和作用。目前新疆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在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教育群众、现代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2.对知识分子应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新疆问题政治性强,敏感话题多,强调政治敏锐性、坚持宣传纪律是极为必要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营造相对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以学习讨论交流等为主要方式,解决学术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要让知识分子敢说话,表达个人意见,就不能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两面人”的存在一定程度是因为说真话成本太高,压力太大。可以建立领导联系知识分子制度,定期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想交流,及时疏导不满情绪。

3.健全专家咨询制度,畅通建言献策渠道。

2012年,自治区党委建立了专家建言制度,为专家学者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开辟通道、搭建平台。应将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并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及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各族知识分子为党委、政府工作提意见,对重大发展计划作评价。建立知识分子交流平台,完善各类研究学会、协会建设,形成能够对话、沟通、讨论、争辩的公共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各类国际研讨活动,抢占国际话语权。

4.注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的培养和使用。目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薄弱。要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宽进严出,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创立由财政支持的少数民族学者与内地学者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大少数民族学者学术成果汉语文出版的力度,促进优秀人文社科类著作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工作,为用少数民族语言写作的学者提供更多参与主流知识界学术活动的机会。培育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权威学术期刊,逐步改变以汉语论文发表为中心的学术绩效考核制度,为少数民族学者提供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以知识手段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在各个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培养一批有威望、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

5.民汉知识分子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客观存在,有民族意识的影响,也有权益分配的因素。大汉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往往互相刺激、此增彼长。在对新疆问题的认识上,许多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更强调社会因素影响,如收入水平、教育效用、文化尊重、官员能力等,更重视本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少数人寻求民族符号、文化符号,作为确立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的一种方式,希望从历史建构中寻求自尊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对认识混乱、本位主义的观点进行客观分析、理论辨析。在强调统一思想、坚守政治纪律的同时,也要疏导思想中的困惑和纠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不仅要落实在社会行为、社会结构上,还有思想观念上。拓宽思想交流渠道,摒除狭隘和偏见,增加共识和共享,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洪美云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3.13

*本文得到新疆社会科学院2015年重点科研项目“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资助

猜你喜欢
母语知识分子双语
母语
母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