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本刊评论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张春贤在2016年3月28日召开的全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交往是交流和交融的前提。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存共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格局,这是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双泛”思潮的侵蚀加剧,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有所加大,隔阂有所加深。交往既是空间的接触和时间的延续,又是心与心的接近。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提出要稳步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强调要重视文化嵌入,就是要打击“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抵御“双泛”思潮的侵蚀和影响,创造各民族交往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
有了交往还要有交流;有了交流才能进一步交往。我们目前处于“三期叠加”这个特殊时期,各民族间存在着有交往、少交流的现象,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交流是交往的扩大和深入。交流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深入到思想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较于交往,交流必须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只有这样,各民族交流才能广泛和深入,才能交融。
交融是交往交流落实到文化层面的成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交融是在保持民族特性基础上的民族发展和文化进步。在漫长的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新疆各民族已经形成了今天在保持不同民族文化特性基础上的,相互融合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比如语言、习俗、饮食、服饰以及情感和思维方式等等。新疆的汉民族使用汉语时在语序、语调等语法方面和语用方面的诸多改变,以及饮食方面的变化,明显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其他民族诸多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很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样态千差万别,但细细梳理,总能找到相互影响的印记。比如汉语中的外来语和英语中的中式英语等等。实际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只是一个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还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一。
祖国和新疆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新疆各民族在这块祖国的热土上,在长期的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多元的,具有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象。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团结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年总要求中“四个突出”之一,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