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6-04-11 09:17江先锋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谣言政治思想

江先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620)①



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江先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620)①

当前,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的传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出现混乱、社会责任感削弱、健全人格精神蚀噬。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有着内在的多维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深刻把握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以触角植入、多重引导、教育延伸、日常关爱等措施,加强思想教育与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应对网络政治谣言干扰的认知、辨析与抵制能力,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网络政治谣言; 大学生;生成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既为其丰富社会认知、拓展视野开辟了新路径,也为网络负面信息流传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近年来,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传播甚嚣尘上,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深入分析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内在原因,进而基于高校实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出应对策略和引导路径,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政治谣言的认知、辨析与抵制能力,这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以渲染政治问题为指向、以网络传播为依托的谣言,网络政治谣言“是个人或集团为了实现特定政治需要,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和诽谤的政治传言”[1]。高校作为知识汇集、传播的重要场所,有着空间的集聚性、信息的多源性、创新的内在性等属性,这使得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的传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

1.高校空间的集聚性使得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呈现线上的“群圈型”与线下“口耳型”交织,形成了共振效应。“大学生在媒介使用和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乐于并善于使用各种新技术、新功能和新应用。”[2]政治谣言在高校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载体,由于其内容的政治性、敏感性,一般不是“广而告之”地出现在网络上,而是主要通过一些由点到面的QQ群和微信“朋友圈”在学生中传播。但是,另一方面,高校的空间结构与其他社会组织不一样,有着集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高校有着较为集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且很多高校本身就处在彼此相邻的大学城中,还体现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以同班、同乡、社团组织等系列关系组成了一个个密切的学习、生活团体。在此环境下,使得网络政治谣言一经产生,不仅在线上“群圈”间迅速流传,而且同时伴随着学生点对点间的口耳相传,线上线下传播形成了共振效应,使得它的蔓延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出现了跨时间间隔、跨校际区域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有时甚至一个起始不为关注的、影响很小的政治谣言,在经过共振之后演变成受众广泛、具有一定影响的重大事件。

2.高校信息的多源性使得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呈现受众内在求证心理与外在从众行为相交汇,形成了叠加效应。高校中的信息具有多源性,从价值取向来看,既有源自课堂等主流思想,也有来源于网络、个体的非主流思潮。当前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互动交流,当他们获知的信息与自己日常所受教育不一致时,便产生内在的求证心理。网络政治谣言一般都是将人们所关注的政治热点进行歪曲与夸大,赋之于“内幕”“真相”等标题,由于爱好质疑的特性,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谣言有着强烈的内窥心理,驱使他们持续关注。此外,网络政治谣言的影响还与大学生中“发骚友”密切相关。所谓的“发骚友”是指一些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但喜欢在网络上发牢骚吐槽,其言论迅速得到一批人肯定和认同的大学生。“发骚友”消极的心理取向,以其过于偏激的言论,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部分大学生成为盲从者。“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迅速的传播,正是利用了人们‘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求证心理,加之信息在传递之中的变异性,使其距离真相日渐日远。”[3]

3.高校创新的内在属性使得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呈现话语的纵向逻辑再炼与横向内容拓展相呼应,形成了后续效应。高校与一般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场所又是一个创造新信息的场所。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再生产能力,喜欢加工改造一些他们认为不完善的信息材料,对于网络信息亦然。“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网络依赖比例达63.9%。”[4]这使得网络政治谣言在高校的传播不是处在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处在一个逻辑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中。一些大学生面对网络政治谣言,丧失了本应具有的理性判断力,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再传播的过程,他们或对其逻辑再造、突出主题,或发掘类似事实、充实所谓论据,等等,进行纵向的逻辑再炼与横向的内容拓展。在当下,在信息传播上“人人都是麦克风”,谣言传播的范围可以呈几何级拓展,加上其逻辑、内容不断优化,致使网络政治谣言的影响力在不断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形成了强劲的后续效应。

二、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政治谣言“不管是以‘亲眼所见’吸引眼球,还是打着‘还原历史’幌子,其目的都是要搞乱世道人心,不仅‘惑众’,更欲‘祸国’,其危害不可小觑”[5]。高校处在各种思想思潮交流交汇交锋的前沿,网络政治谣言的蔓延不仅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困惑,更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有着无与比拟的危害性。

1.消解了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网络政治谣言所提供的信息通常是与主流宣传教育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它以新鲜、震撼的形式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好奇心理,满足了其感官上的需求,使得大学生自以为窥得了真知、了解了真相,致使网络政治谣言不断内化为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一部分。这样以来,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政治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混乱,直接消解了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导致了在当前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一些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6]。

2.削弱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非理性的群体行为。网络政治谣言有着很大的蛊惑性,作为一种严重失实的政治信息内容,它们有的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妄加揣测,有的放大社会负面事件激发矛盾,有的直接解构主流宣传话语,其传播使得部分在校大学生产生了非理性政治认知,甚至是政治行为,成为校园不和谐的潜在因素。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不可控性,谣言再传播没有现实社会责任的压力感,一些大学生在政治谣言的蛊惑下,大肆进行再传播,使得过去被排拒在传统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耳语,现在可堂而皇之地在学生间快速地进行传播。这使得网络政治谣言一经蔓延,即使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对谣言内容进行辟谣,也没有办法对传播过程进行有效干预。这种不负责任的网络传播行为,严重削弱了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所进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容易滋生出一些非理性的群体政治行为。

3.蚀噬了健全人格精神的涵育,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狭隘、偏执的心理。“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全和谐的人格,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内在修养,在日常交往中才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人,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7]网络政治谣言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判断能力,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信仰迷茫、价值失落、道德弱化和观念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养成。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情绪易激动、性情多疑、心理阴暗、喜欢愤世嫉俗;有的甚至认识问题非常极端、反应和行为过激。这些人格缺陷问题的出现,使得一些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偏离现实社会,不能用正面、积极心态观察、认知社会,难以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从而失去了以积极阳光心态投身社会的动力,总是不能正确摆正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位置。

三、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原因的多维分析

大学生的思想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的原因是多维的,只有深入分析、全面认知这些原因,才能准确把握高校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影响产生的内在生成机制,从而为有效探寻应对之策提供学理依据与逻辑基础。

1.转型期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宏观背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失范脱序现象层出不穷,引人关注。这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结构调整,部分家庭、群体因失业导致了经济困难,他们及其身边人时常埋怨社会,且内心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对未来怀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喜欢听信一些负面的信息;此外,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各种腐败现象被披露出来,更为令人注目的是,许多腐败分子都是典型的“两面人”,“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8]。“两面人”所作所为动摇了一些人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这些社会的现实存在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中一些人的社会认知呈现肤浅性、片面性、盲目性和偏激化,怀疑主流教育内容,对于那些揭露社会或官员阴暗面的信息内容反而相当感兴趣,这给网络政治谣言的影响提供了现实背景。

2.独特的个性特征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主体内因。尽管政治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观念中有所淡化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实际上,大学生在其政治认知构建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主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议题讨论参与意愿强烈,但理性认知尚不够成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分析政治事件的真实性与否,而是更多地倾向理想化、程序化,参与政治时缺乏控制力。”[9]因此,大学生对社会政治议题的理性认知还比较欠缺,由此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对政治问题见解时容易冲动,有时仅凭自己的直觉而不顾一切加以妄评。二是初具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情绪化外显仍然比较明显,容易为群体情感所左右。尽管从个体来说每个大学生思维中都蕴含着理性思考的元素,可是一旦进入网络,受群体氛围影响,则可能会迅速蜕变为强烈的情绪化外显,且极易产生冲动、愤怒等情绪,特别是当他们受到朋辈们的情绪感染时,理性思考会不自觉地被感性情绪所逐渐掩盖甚至取代,从而有利于网络政治谣言影响的发挥。

3.政治谣言网络传播特点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外在诱因。政治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有着自己内在的特点:一是传播速度极快,具有吸引眼球效应。网络政治谣言往往选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通过将一些他人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信息,辅之以猜测与想象,并用“震惊”“揭密”等具有强烈情感暗示的词语进行“讲述”,以发泄对现政治体制、政府、政党或领导人的不满。由于其强劲爆料、标题诱人,导致人们疯狂浏览、转发,传播速度极快,吸引眼球,带有强烈的煽动性和蛊惑性,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心理造成震撼,从而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二是裹挟性强、跨越时空影响面广。在连锁式、情绪化的传播环节与语境中,网络政治谣言所传递的信息很快就具有了“真实”“正确”的群体心理倾向,任何与这种倾向不一致或相反的意见,都会迅速地被淹没在赞同与支持群体的话语中,致使那些质疑者只能成为沉默的跟随者。这种裹挟功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的环境中,其思想和行为较易受周边人的影响与支配,容易丧失理性认识和理智判断,成为网络政治谣言的“俘虏”。

4.高校政治理论课说服力、引导力不足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基础动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项重要职责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它的教学效果密不可分,只有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其需要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理论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品德涵育以及精神成长作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中存在着下列问题:重学科意识,强调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方面则相对比较薄弱;重理论性阐述,传授普遍意义的文本理论,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批判方面则比较缺乏。此外,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方式单一、过分注重理论“说教”,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政治倾向的关注,在“以理说服人”方面力度不足,这些都导致了理论教育没有真正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生“对网络中广为流传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事情也存在思想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10]。如果这种疑惑得不到解答,则给予了他们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的空间与土壤。

5.自媒体的广泛运用是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促进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传播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平等无障碍交流,而且其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个体的媒体意识。大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他们可以将自己作为媒体即时传送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所见所闻。自媒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及时性、形式多样、述说方式新,使大学生容易接受政治谣言内容。网络政治谣言利用其内容比较新奇、形式多样的特点,采用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符合他们情感需求的述说方式进行叙事,比较容易让人相信并接受相关信息内容,大大增强了网络谣言散播的力度。二是匿名性、真伪难辨,交互性比较强,使大学生容易传播政治谣言内容。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使得部分大学生因社会责任缺失、法制观念淡薄导致网络行为失范,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甚至制造者。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应对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

治理网络政治谣言,规避其影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重要路径之一。当前高校需要在分析把握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预判-跟踪-引导”的教育原则,以触角植入、多重引导、教育延伸、日常关爱等措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路径体系,加强思想教育与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应对网络政治谣言干扰的认知、辨析与抵制能力。

1.触角植入,及时关注网络政治谣言的苗头。在网络环境中,政治谣言一般要经历“谣言孕育-谣言变异-谣言扩散”等环节,其中在政治谣言“孕育”阶段,尽早发现、及时跟踪有着重要的预警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工作前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变“事后堵截”为“事先介入”。为此,高校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机构等,应以各种方式将网络舆情搜集的触角植入大学生中,力争在第一时间获知、跟踪网络政治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情况。鉴于网络政治谣言“群圈”传播的特征,应以隐形的方式参与其中,遵循“多看不说”的原则,防止被疏远、隔离,从而难以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通过触角植入,及时了解网络政治谣言的演变,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迅速、精准地把握大学生受网络政治谣言影响的状况,尤其是他们对哪些政治谣言内容表示认可、在哪个问题上有群体性的思想倾向等,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对策;二是打造教育合力,发挥高校“三支队伍”联动育人作用,网络政治谣言出现后,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政工作者、专业教师三者要形成目标共同但分工各异的解构网络政治谣言、合力教育的工作机制。

2.多重引导,紧紧把握校园网络空间的话语导向。网络政治谣言滋生之后,必须予以及时的关注与引导。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实行多重引导: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主流教育的影响。针对网络政治谣言所攻击的党和政府相关政策、重大决策等情况,把“三支队伍”统合起来,进行正面的宣传、解释,尤其是通过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微媒体”,把谣言颠倒的事实正过来、抹黑的地方亮出来,避免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扩散,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二是要培养一批思想坚定、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大学生网络骨干分子。通过教育让他们以朋辈的身份,用共同的语态、共通的思想、平等的视角,在“群圈”中对网络政治谣言进行消解,主动对同学在网络上发表的内容进行评论交流、双向互动沟通,引导达成客观、理性认知,降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谣言的信任度、减少转发的频率。“在消解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时,就要采用平等的视角,构建一个新的对话平台,以充分可信的表达方式与公众进行诚意沟通,让不同的话语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表达机会。沟通是否平等和诚意,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11]

3.教育延伸,全面助推大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大学生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中形成应对网络政治谣言的最强大“抗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延伸,创建新的教育渠道,如“师生在线沟通”、学生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通过自由的讨论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社情国情世情,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了解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在这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解疑释惑,“解决问题时不回避主要矛盾,如果企图通过转移目标来加以消解,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会引发新的不满,而且会增加网络政治谣言的可信度和攻击力,增加谣言消解的难度和社会成本”[11]。通过教育延伸,针对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政治热点话题,主动发起讨论,分析、解读。一方面,构建新的对话渠道,在对话交流中与大学生进行诚意交流,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另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既要看到自身知识广、眼界较宽的优势,又要看到自身阅历经验、认知水平等欠缺和不足,从而有意识地克服缺点、补齐短板,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优秀。

4.日常关爱,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12]14,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接受、传播网络政治谣言的背后,其实往往隐含着自己的态度和意见,那些契合其利益诉求的谣言,他们才会格外关注与转发。当前,高校存在着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多自我意识较强烈,且比较敏感,“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周围的人的帮助,希望能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希望把自己的贫穷暴露于公众面前”[13]。他们通常不愿意对他人敞开心扉,但喜欢上网,在网络上发泄个人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为抓手,将暖心关爱融人到日常工作之中。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要通过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优先推荐就业等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努力为其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公正、和谐的环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以真心博得真情,以尊重取得信任,要主动关心、持续关注、经常性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互动关系,避免这些大学生成为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扩音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1]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2007(2).

[2]孙琦琰.网络流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3]詹国辉,周率,刘邦凡.网络政治谣言的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

[4]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5]钟新文.别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N].人民日报,2014-08-11(04).

[6]刘明周.网络谣言的特点与防范[N].光明日报,2014-08-31(13).

[7]张骊完目.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N].吉林日报,2013-07-16(08).

[8]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2).

[9]王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人民论坛,2012(20).

[10]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

[11]谢新洲,陈春彦.网络政治谣言消解策略[J].人民论坛,2015(34).

[12]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M].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杜瑞平.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3(07).

(责任编辑王爱玲)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litical Rumors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m

JIANG Xianfeng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t present,the network politics rumors show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s,and pose more and mor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resulting in some confusion in ideological values,weaken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rosion of personality spirit,etc. There are a multi-dimensional intrinsic reasons i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litics rumors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 profound grasp of these causes,with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resistance discrimination of the network politics rumor,maintain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colleges.

network politics rumor;college students;formation mechan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28

2016-08-21

2014年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基于全员导师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E2-6206-15-050)的阶段性成果

江先锋(1978-),男,安徽青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326(2016)05-0116-05

猜你喜欢
谣言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