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空间基础
——马克思城乡分离观点的经济学解读

2016-04-11 09:04徐冠军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马克思

徐冠军

(1.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社会发展的空间基础
——马克思城乡分离观点的经济学解读

徐冠军1,2

(1.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摘要】马克思指出城乡分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现代经济学角度,集约型经营方式是发展的基础,而集约型经营方式要想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则需要自由竞争的社会空间支持。由于农业企业天然具有粗放性的特质,而(手)工业和商业企业则与集约型经营方式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所以,只有分别作为与(手)工业和商业企业的根据地乡村与城市实现有效的分离,彼此独立,才能避免城市被乡村同化,从而为集约型经营方式创造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城乡分离;粗放型经营;集约型经营;市场性竞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1]408但是对于为什么人类经济的发展要以城乡分离为基础,并没有进一步的阐述。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曾经从共同体分工的角度对于城乡分离的后果进行了阐述,但是这种阐述相对于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经济学而言,更多具有政治社会学的特色。因此,本文以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于马克思的结论进行解读,以期对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理解更加丰满。

一、集约型经营方式:经济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学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种可持续性增长在经济学上体现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的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停滞状态则导致人均收入的非持续的增长,虽然平均收入在时间相当长的周期中可能有升有降。”[2]6

之所以以人均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的标准,是因为经济的增长首先建立在产出总量的增量上。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其产出的总量空间是有限的,总存在着一个上限。在这种空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可能在一定时段内有所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只有打破这个总量空间的上限,经济才能真正增长。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单纯考察其产出的增长没有意义,这种增长可能是在既定空间框架内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可以是一个打破既有空间框架的可持续的增长。在没有达到既定空间框架增长上限之前,二者之间很难从产出增长上予以清晰的区别,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发展,哪个仅仅具有发展的表象。

而人均收入的增长却具有辨析真正的发展与表象的发展的功能。生产空间的限制首先体现为物的限制。而人类的生产包括两大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3]15-16如果是表象的发展,那么人的生产的增长最终必定要超过物的生产的增长,反之,如果是真正的发展,那么物的生产的增长则最终体现为超过人的生产的增长。也就是说,前者的人均收入增长是不稳定的,而后者的人均收入增长则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

在现实的世界中,社会的、宏观的经济增长最终是通过微观的经济组织——企业①——来实现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2]5一个社会的经济具有发展性,归根结底在于这个社会存在大量的有效率的企业,并且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流地位。

企业效率的有无与高下,是通过其经营方式来体现的。大致来说,企业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在给定的资源供应前提下,一类是将以科技要素的投入为主导,通过对于生产工具的提高而提高企业的收益,一类将以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导,主要通过对于人力劳动量的加大来提高企业的收益。由于投入侧重的不同,从而导致企业在最终的收益模式上存在质的差异。

科技投入的直接后果是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对于劳动力的投入需求;反之,在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高。

不仅如此,生产工具的改进同时带来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就生产过程本身而言,生产工具对于人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工具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越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度越高,其生产过程越受到生产者私人状态的支配;而越是发达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越低,相应的生产过程更加具有规范化特性,较少受到直接生产者私人状态的影响。因此,落后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对于生产的管理更多依靠人对于人的经验性管理,直接的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依靠人对于人的人身性依附来维系。而在发达的生产工具条件下,这种人身性依附度降低,更多通过对于物的管理来实现对于人的管理。因此,管理具有更多规范化特性。

同样,在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经验管理背景下,不可能给予直接的生产者发达的生产工具。人身依附本身是一种不平等、不自由的关系,依附者与支配者之间不仅在实质而且在形式上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如果有机会,依附者是不可能放过对于支配者利益的损坏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奴隶生产。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中不可能出现发达的、经过科技投入的生产工具,因为这些工具本身具有较大的价值,而缺乏自由的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显然是一个高度危险的存在,很难保证奴隶会珍惜这些工具,而不是有意地去破坏他们。“因此,这种生产方式的经济原则,就是只使用最粗糙、最笨重、因而很难损坏的劳动工具。”[1]229所以,企业要想使用发达的生产工具,就必须同步改进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水平,向着科学管理迈进。

因此,以科技要素投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具有提升产出空间的可能,一方面又存在降低劳动力数量的可能,最终的结果是将带来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与此相反,以劳动力投入为核心的经营显然无法实现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投入增长带来的直接成本上升,更重要的由于其管理水平落后所造成的混乱而直接影响产出。如前所述,落后的生产工具是与人身依附性的管理相伴生的,人身依附是以具体的人身亲密性联系为前提,因此,这种联系的空间范围有限,不具备扩张性,一旦超出其能力范围,就会造成管理的滞后与混乱。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在当代的企业中,大企业一般都不是家族企业,或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家族企业,但是其内部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学界一般称前者为集约型经营方式,后者为粗放型经营方式。很显然,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社会,其社会经济格局,当然只能是前者类型的企业能够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占据主流,后者类型的企业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居边缘地位。一个粗放型经营方式企业遍布的社会,在经济中占主导的社会是不可能具有发展性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一个社会出现这种格局并且持续保持?

二、市场性环境:集约型经营的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类根本不同的路向选择,一类是放任不管,让企业自主选择,然后任由它们之间竞争。一类是进行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安排确保社会的这种发展格局。

第一种路向从表面上看最为合理。因为在市场性竞争中,集约型经营方式相对于粗放型经营方式天然具有优势。不过,这种方案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市场并不是一个天然性存在,而是一定产权制度安排的产物。完全自由放任的结果并非一定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环境。

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类活动既存在生产性活动,也存在掠夺性活动。其中生产性活动就是能够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总量提高的活动。而所谓掠夺性活动,则与生产性活动相反,无法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提高,一个较为常见的界定是将掠夺性活动定义为产出的转移性行为。“即资源从一个(类)人转移到另一个(类)人。这种转移不带来总产出的增加。”[4]

对于现实的人而言,其收益可以通过生产性活动,也可以通过掠夺生产性活动者的成果的掠夺性活动获得。换言之,如果掠夺性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们就无法可靠地确定最终的生产成果是否归己方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的选择要么放弃生产性活动,转而也从事掠夺性活动,要么继续进行生产性活动,但是降低生产性活动的生产性,而辅之以一定的掠夺性活动,当然,这种掠夺性活动未必是去从事掠夺活动,可能是对于其他掠夺者的防御。无论如何,在这种格局下,集约型经营方式反而不如粗放型经营方式具有生存竞争力。

从短时收益角度来说,粗放型经营方式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其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是现成的,其经营模式也是既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不存在创新的风险,所以,其收益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集约型经营来说,科技的投入与回报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也需要摸索,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管理创新都存在创新风险。因此,虽然其最终增长的总量与周期都比粗放型经营方式高,但是在短期之内却无法与其相抗衡。

不仅在收益上,粗放型经营相比集约型经营具有周期短、风险低的优势,而且在抵抗外部掠夺者的掠夺上,粗放型经营也比集约型经营更具备抗性优势。掠夺性活动具体有多种形态,从最野蛮的赤裸裸的暴力抢夺,到外观文雅的欺诈,再到貌似无辜的搭便车,各种掠夺千奇百怪,方法不一而足。其中,虽然最野蛮的暴力抢夺短时收益最大,但是其可靠性最低。这是因为暴力抢夺很容易激起暴力的反抗,代价较大。而且从社会角度来说,这种赤裸裸的暴力的掠夺是一种根本性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因此,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都会遭到有意的压制。也就是说,暴力抢夺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下特殊地使用,根本不能持续性使用。所以,无论宏观上对于一个正常存在一定秩序的社会而言,还是微观上对于一个理智的掠夺者来说,除非在极端情况下,一般都不会采用直接的暴力抢夺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其他方式,从而力争实现掠夺的“可持续发展性”。这意味着,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下,掠夺性活动掠夺的主要对象不是企业的死的资产,而是企业的活的资本。不能掠夺企业的资本,而仅仅掠夺企业的资产,就像是仅仅抢到了作为肉食品的母鸡,而失去了母鸡下蛋的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即使不能掌握企业的物质资产,如果能够掌握企业的人力资产,同样具有避免或者降低其经营成果被掠夺的机会。在这方面粗放型经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粗放型经营的管理建立在直接的生产者对于经营者的人身依附性基础之上,一旦脱离了具体的当事人管控,企业的管理就会陷入混乱,企业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恢复。而集约型经营的管理则表现为高度规范化的程序,具有认知的清晰性,一个局外人也可以很快地上手。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集约型企业更容易引来掠夺者的觊觎,只要能够替换经营者就可以完整地接受整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母鸡下蛋的能力。而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则未必有这种保证,一旦脱离了原主人的控制母鸡下蛋的能力就会迅速下降或者消失。这其实相当于粗放型经营为生产性活动提供了变相的保护。

因此,只能采取第二种路向,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来解决社会的发展格局问题。

具体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制度上的直接干预,通过制度人为扶持采用集约型经营的企业,打压粗放型经营的企业,从而引导社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一种是不干预集约型经营方式与粗放型经营方式之间的竞争,而是为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更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格局的形成与持续呢

第一种方案是一种错误的方案。这种安排既违背了社会的现实,不具备现实性,同时也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

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掠夺性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无法消弭的存在。这是由于人的自我主体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共同造成的。从人自身而言,人具有天然的自利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5]533而掠夺性活动与生产性活动相比,就自我而言,其“产出”的现时效益更高,可以短时快速地以低得多的成本获得他人劳动的成果。因此,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天然具有掠夺性的动机。

从外部的客观而言,经济过程自身天然具有被掠夺的可能。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足,客观上为现实的经济参与者提供了搭便车、敲竹杠的空间。所以,在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掠夺性活动不可能被消灭,只能对其进行有限度的约束。而对于这种掠夺性活动的约束不能通过掠夺性活动来进行,否则只是挖肉补疮,能够弥补一时,反而造成长久的伤害。换言之,对于生产性活动的鼓励要通过生产性制度安排,而不是掠夺性制度安排来进行。

从市场角度,集约型经营的价值是在竞争中才会产生并且体现的,在缺乏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集约型经营方式根本就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仅仅具有表象,而缺乏内在的实质性支持。之所以企业愿意选择集约型经营而放弃粗放型经营,最关键的原因是诸多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其中效率低下的企业会由于成本高而被淘汰。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集约型经营方式。换言之,决定企业采用何种经营方式的不是外部的资助,而是外部的、公平的竞争压力。对于集约型经营的企业给予特别的资助,这种资助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掠夺性活动,并不利于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在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确实的情况下,集约型经营方式即使存在也会异化;反之,只要能够确保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即使是粗放型经营的企业也会向集约型经营转型。

三、城乡分离:市场性环境的前提

唯一正确的方案是不干预两种经营方式的竞争,但是要塑造二者之间自由竞争的环境。对于现实来说,就是要将天然承载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群给予初始的平等性地位,这种平等性地位是以企业所依托的社会空间的平等为前提的。只有在其平等的前提下,不同类型企业才具有平等性,真正的市场性竞争环境才能造就,从而真正地塑造社会的发展性格局。

从社会整体来看,人类经济可以分为三大部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主要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食物)的需要,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商业是为了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产品流通的需要,(手)工业则为农业和商业提供生产支持,三者共存才能保证人类经济的正常运行。从其产业自身来看,农业天然具有粗放型经营的特征,与集约型经营亲和性较低。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是“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产品等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6]713。由于生产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因此,对植物或者动物的生产需要遵循生物学规律。其中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要素,同时还要遵循植物与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在时间上进行扭曲。所以,农业生产“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7]34,农业经营的效率很难由人为投入决定,“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仅涉及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涉及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8]867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6]924简而言之,农业经营中虽然存在科技要素的投入,但是科技对于农业产出的效用有限,即使科技有所发展,但是这并不能替代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农业生产领域科技进步成本巨大,而且效应不明显。迄今为止,虽然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天吃饭,而且从效益角度,科技投入对于农业产出来说其实是入不敷出的。用现代农业科技经营农业,没有相应的农业补贴是很难持续的。

不仅如此,农业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集约型经营。集约型经营建立在规范化的管理之上,这意味着集约型经营对于经营中的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都有严密的控制。劳动力作为经营中的重要成本要素当然也在控制之列。这种控制体现在:如果产出绩效下降,就必须同时降低劳动力的数量,以保障生产效率的不下降。很显然,这个原则在农业生产中不能适用。在农业生产中,家庭是农业经营的主体。而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第一位的,而在共同的生产过程的利益关系却是第二位的。所以,不能像对待一般雇工那样,根据经济运营情况来决定雇工的数量,只能是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的平均主义。

与农业企业相反,(手)工业和商业却天然具有集约型经营的基因,与粗放型经营存在内在的冲突。农业企业经营拥有天然的自然力作为支持,即使只有少量人力的投入,也可以获得一定、甚至是丰饶的产出。但是对于(手)工业和商业而言,全部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与体力参与,自然的要素成分极低。很大程度上,自然更多起到了提供原材料的作用,而对于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的买卖等都是要依托市场,通过人为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收益,侧重于科技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乃是(手)工业和商业企业不二的选择。只有通过科技的投入,才能在一定的自然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较大的附加值,获得更大的收益。其科技水平越低,其在原材料之上的附加值就越低,其收益就越低。

同时,由于(手)工业和商业不能直接获得自然力的支持,或者自然力的支持程度较低,这意味着(手)工业和商业经营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成本的约束,这就逼迫(手)工业和商业对于管理进行规范化,从而尽量降低成本。这当然也体现在对于劳动力更加严格的管理,而不是像农业企业那样,承认并且接受大锅饭现象。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经济格局中粗放型经营方式与集约型经营方式之间的此消彼长是三大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三大产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三大产业所依托的空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如前所述,要想保证市场性竞争格局的存在,必须建立在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彼此独立基础之上,就社会整体而言,就是建立在城乡的彼此独立基础之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就是城市从乡村中有效地分离出来。只有在城乡分离的前提下,农业企业与(手)工业和商业企业之间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下,集约型经营方式才能在人类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推动人类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注释】

①在现实中,企业可以表现为家庭、手工作坊、公司等具体形态,只要其具备经济的组织功能,就可以在经济学意义上被称为企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勋,余静文.掠夺行为、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9.

[8]马克思.资本论:笫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郭伟)

The Spatial Basis of So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iew on Urban and Rural Separation

XU Guanjun

(1.Marx Institut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2. Marx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Key words:social development;market competition;extensive mode of operation;intensive mode of operation;urban and rural separation

Abstract: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sepa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economics,it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occupy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the intensive management mode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free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of the natur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as extensive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h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nd the intensive mode of operation has a strong affinity,only as and (hand)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to achieve effective separation between rural and urban,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in order to avoid urban rural assimilation,thus to create space for intensive operation development.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3.021

【收稿日期】2016-04-1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空间化解读”(2015-GH-09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冠军(1974-),男,河南汝州人,河南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3-0087-05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