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237000)
“现实的个人”与生态文明建设
刘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237000)
【摘要】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应坚持的原则。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哲学角度详细阐述了人的本质问题,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深化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认识,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就是对于人的本质的重塑,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协调,彰显劳动自由自觉的特性。立足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人的本质的重塑。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实质;路径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自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后,就一直被强调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而其与其他布局之间的关系则鲜少有人关注。如此一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很容易演变为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所以本文则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实的个人”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正确把握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内涵的前提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 “现实的个人”基本特征
1.“现实的个人”是具有自然、社会双重性质的存在物。“现实的个人”作为自然存在物,首先表现为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其他的动物一样都要依赖于自然,自然界是人们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地,同时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其次表现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他自身而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45最后,表现为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而保持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自然属性只是“现实的个人”具备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在费而巴哈那里就已经得到了承认。马克思克服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论述的缺陷,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人的各项活动脱离不了社会关系的制约,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之为人。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就是承认了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所展现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改造自然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社会发展终究要落实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丰富完善“现实的个人”的双重属性。
2.“现实的个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对费而巴哈关于人本质的错误认识进行批判,关键在于其发现了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合理的需要和欲望。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维持肉体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它是维持人的自然属性的手段。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本质的确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旦人们开始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侯……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24换言之,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着自然界和社会,这是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真正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手段,更是人本质的确证。它不是人类的一种的强迫性行为,而是人类自由创造的行为。人通过劳动,将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由于“现实的个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的存在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必须拥有能将自然界和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这个就是实践,尤其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否实现统一,关键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而非异化的劳动。
二、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向,应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彰显劳动的自由自觉的特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1.立足“现实的个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化。 关于人的双重属性之前已经有所论述,马克思首先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无论是从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化就是要求人能以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即合理尊重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合理善待自然。缺少其中一个,都达不到人与自然文明化的要求。原始社会,人们大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自然极其依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由此产生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之情。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农业文明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来推动农业的发展,而时常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給农业带来的巨大创伤,加之由于人们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由此产生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无论是原始社会人对于自然的依赖,还是封建社会人对于自然的崇拜,都不是用平等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尊重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似乎在确证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对待自然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另一方面,自然界也是人的无机身体,过度依赖自然,缺乏合理改造,将不利于实现自然与人之间良性的物质变换。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加之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个人价值的高扬,使整个社会笼罩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之中,由此产生的是对自然的征服之情,自然在这一时期被大肆破坏掠夺,不合理的改造导致生态危机。历史告诉我们,合理尊重、合理改造自然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但是,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善待自然应该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又一重要的内容,善待自然就是要求我们不是从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出发,而是真正以平等态度,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对待自然,避免人与自然关系沦为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
2.立足“现实的个人”,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人不同于动物的是,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很大程度上,人与自然关系如何会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影响,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对实现人与自然关系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实质就是指人从对人的依赖尤其是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例进行阐述。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任何生产都是以资本增殖为目的,人与人之间沦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以物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社会实质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维持其发展,就必须维持以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如此一来,似乎外在的物成为社会存在发展的唯一重要的东西,由此类似物的崇拜、财富无节制的追求等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于自然这个物质资料来源地的掠夺。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使人们从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抛去物质为表征的对立关系,转而表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每个人都以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们开始合理控制自身欲望和物质需求,逐步转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随着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能力的增强,会逐步增强合理对待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调控能力。
3.生态文明建设意在彰显劳动自由自觉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真正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劳动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的破坏,是资本主义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发生异化的明证。”[3]82这种异化归结于劳动的异化。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克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克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克服这种异化,归结于克服劳动异化,实现劳动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指出,异化劳动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尤其是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直接导致人与自然文明化关系的破坏,人与人关系文明化的破坏。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时指出,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本该归其自身所有并自由支配,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工人劳动产品,并通过无偿占有劳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反而成为控制他们的力量,劳动产品发生异化。剥削程度不断增强,工人越来越穷,为此,他们不得不增加更多劳动,仅仅只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劳动对工人来说不是自愿而是被迫,不是幸福而是折磨,从而发生劳动过程的异化。由于劳动产品异化和劳动过程异化,都使工人消极对待劳动,单纯满足物质需要成为劳动的唯一目的,而一旦物质需要成为劳动的唯一目的,一方面人与动物之间不再有什么区别,形成了人对自然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势必会造成劳动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正是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造成了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其直接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人的类本质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所以,一旦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那就是人与自然相异化。也就是说自然本来作为人的无机身体,作为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地,现在却成为限制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异己的存在物。异化劳动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处于敌对状态,每个人权利的获得必须以牺牲其他人的权利为基础,直接导致人与人关系的野蛮化。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文明化和人与人关系文明化为出发点,而最终都将归结于对于劳动异化的克服。
三、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1.个人形成绿色消费行为,合理规范需求结构。 “现实的个人”总是基于一定的需要,从需求结构来看人的本质,首先表现为物质需要,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应该是为满足人们肉体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物质需要与动物的需求不同,它不表现为过多的欲望,而是基于生存和发展目的的合理需要,因此在这种需求导向下的人类劳动会促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合理的物质变化。其次,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其除物质需要之外依然存在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对于促进人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关系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个人形成绿色消费行为,合理规范需求结构,是凸显人本质的重要途径。凸显人的本质,克服人与其本质的异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随着人们经济能力地提高,温饱已经解决,消费意愿对于消费方向的影响超过消费能力。这种情况下,积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行为对于合理规范人们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绿色消费,一方面形成合理的物质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顺利的物质变换,促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化,另一方面形成积极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成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化。
2.企业主体秉承集体主义原则,树立整体发展意识。“现实的个人”处于双重关系中,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自然发生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制约。很大程度上,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人与人关系角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要求。人与人关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价值观、思想潮流相互激荡,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不断滋生,在这种忽视集体利益的短浅的价值观下,一些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获得。如一些企业不顾他人的生存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极端个人主义直接表现为集体主义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个人与他人关系演变为基于物质利益而展开对自然资源掠夺的竞争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在这种竞争性关系中受到破坏。企业应秉承集体主义原则,充分意识自身不仅仅具有“经济人”的趋利性,也应具有“社会人”的责任感。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责任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集体主义原则下,企业的生产责任感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危害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指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企业合理权衡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就是在积极引导企业经济活动建立在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契合的。
3.政府应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已经有所论述,可以说劳动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异化的产生,马克思将其归结为私有制。所以,从根本制度上看,资本主义无法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社会主义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制度完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仅要求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直接相关的制度,如环境保护制度,也要求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制度体系。完善经济制度,克服市场经济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完善政治制度,充分保障每个人平等自由的权利;完善文化制度,形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完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标。只有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出发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徐海红.生态劳动与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先霞)
"Re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IU Liu
(School of Marxism,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237000,China)
Key words:"reality of the individual";featur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ssence;route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the one separated from human beings,but people-orientedness is the princip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adhere to. Marx concept on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expounded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Based on this concept,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nature,the coordination of the nature and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e and conscious labor. Based on reality,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reen consumption,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to achieve the essence of the remodeling.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6-03-14
【作者简介】刘浏(1993-),女,安徽六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3-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