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培智数学与思维培养牵手而行
——以数学课“前后”为例

2016-04-11 08:43:45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刘晓红
数学大世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培智数学课感性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刘晓红

让培智数学与思维培养牵手而行
——以数学课“前后”为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刘晓红

对数学课《前后》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阐述智力障碍学生思维培养的方法。注重感性材料的积累,强调多次训练的重要性,重视表述过程的完整,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智力障碍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间接认识,是人类的一种概括活动,可是思维的这个过程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显得尤为困难。智力障碍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性,但是概括能力薄弱。他们学习的持续性短,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片段性,欠缺抽象思维,理解力薄弱,数学思维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在生活中、课程中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长远来看,每个培智数学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形成一定的体系,做到心中有杆秤。本文主要通过对数学课《前后》的教学过程分析,阐述智力障碍学生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感性材料

智力障碍学生直觉速度缓慢,从接受刺激开始,到将信息传入大脑皮层相应的部位,以及对输入感觉信息的加工,最后将知觉特征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智力障碍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他们感知不全面,没有形成观察的习惯,常常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显得漫不经心。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注意积累感性的材料。

培智一年级“前后”这节课,课堂伊始,我先提出几个学生能够理解的简单问题:说一说听课老师坐在你们的哪里?你们的前面是谁?用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形成感性的认识。紧接着,我又提问学生:“说说刘老师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待学生答对之后,再换个方向,请学生继续回答我前、后分别是谁。通过简单的变化位置,让学生们理解到方向变了,前后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我将权力交还学生,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前后分别是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前后是否只有一名学生,由此又引出教室最前面以及最后面的概念。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可能三言两句就可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却具有一定的难度。带领学生初步感知前后的时候,我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观察,用简单的极易理解的问题层层递进,在一层层的感性材料中,提升学生对于“前后”概念的认识程度。

二、多次训练的强调

人们普遍认为,智力障碍学生的识记速度缓慢,同样的内容,他们需要的识记时间更长,而且他们对信息的保持效果差,很容易遗忘,再现和再认困难。智力障碍程度越高的儿童,记忆的缺陷也就越严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训练对所学内容不断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课堂的第二环节,我引导学生了解前后的相对性,让他们能正确地描述两个人的前后关系。开始,仍然用相对简单的问题导入,以两个同学为例,请学生们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换掉其中一位同学之后,请学生们再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通过这样的安排设置疑问:为什么某某同学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用这样富有深意的安排,帮助学生们感知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在说明位置关系的时候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这是个简单的思维问题,对于培智学生,尤其是中重度的智力障碍学生而言,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在接下去的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来表述这样的位置关系,以不同的学生组合(教师任意点名学生、学生自由挑选同学),请学生描述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对于简单的问题,如果强调多次重复,教师也需要进行灵活的安排,通过内容、环节的细小变化来丰富课堂,也让学生在进行多次训练的时候更加的投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表述过程的训练

智力障碍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对于正常交往手段的掌握显得力不从心。例如,他们很少会主动与人交谈,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常低头显得局促,并表现出目光游离、心不在焉的样子。因此,要使他们的思维发展,首先要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表达,要培养他们完整表述的能力。

基于课堂第一、第二环节的铺垫,在课堂最后,我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三个同学的前后关系。我提出问题:“老师现在要找一个我们班的聪明宝宝,他坐在某某的前面,在某某的后面,这个同学是谁呀?”类似于游戏的方式,请学生们找出相应的同学。在学生找出该名同学后,要求学生完整地描述这个聪明宝宝的位置。学生仅仅说出名字是不够的,强调他们完整地表述。当智力障碍学生们在进行这样的表述的时候,其实他们的大脑也在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思维正在按照教室里面的顺序“排列前后”。而后,教师来描述前后关系,请学生按照教师的描述找出相应的位置,再尝试自己完整地表达同学的位置。

四、循序渐进的发展

智力障碍学生的思维直观具体,缺乏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大多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受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支配,难以透过现象来寻找事物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而数学本身是门逻辑的学问,讲求层次性。一堂好的数学课往往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内容,由浅到深,由感性材料的积累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培智一年级《实用数学》中《前后》这节课,内容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纵观这节课,我从注重观察的运用,实现感性材料的初步累积,到适当举例,明确前后的相对性,最后将前后关系带入到三个同学之间,明确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三个环节依次推进,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的设置取材于生活,完全在课堂上展示,容易给学生以代入感。

在每个环节中,问题的设置同样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既重视学生成功的体验,又追求合理的障碍,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学生描述两个人的前后关系到描述三个人的前后关系,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对前后的概念更加清晰。

数学课堂的魅力不是简单数字的堆砌,而在于课堂展示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培智数学的课堂不能因为学生智力的缺陷,认知水平的低下,就变成枯燥的形式化的课堂。简单的内容同样蕴含着数学的魅力。培智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内容出发,尽全力让数学课堂也可以牵手逻辑培养,促进智力障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培智数学课感性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1:10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8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18
有趣的数学课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1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22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网红”数学课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