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6-04-11 08:43:45江西省于都县明德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线段探究数学

江西省于都县明德小学 林 龙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江西省于都县明德小学 林 龙

小学生教育知识 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充分迎合学生作为儿童的心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原则下,考虑到学生的逻辑化思维和数理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小学数学教育应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之中也应该采取更为活泼生动的方式。

一、创设情境,上好数学课

儿童教育学理论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缺少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的能力,不易理解和接受抽象化的概念和定义,这给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仓促要求学生使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提出超越能力范围的要求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带来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

针对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学诞生的过程中找到解答和策略。回溯历史,数学本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数学学科也是脱胎于日常生活,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时至今日,数学早已脱离了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提炼,而代之以逻辑和抽象,但具体情境仍然是数学问题的良好铺垫,这种情况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特别明显。同样是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实践证明小学生对于有所铺垫的理论更易接受和理解。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活用情境、创设情境,不仅有益于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跟随教师的步伐和节奏习得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还能避免学生对抽象问题和概念产生恐惧,杜绝一切畏难情绪,自然地发现数学的美好。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意义,可以通过平均分配一定数量物体的活动引入话题。比如说,教师可以带一百朵小红花来到数学课堂,询问学生应该怎样将其分给大家。在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情况下,每人得到两朵小红花,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三朵呢?每人分到四朵呢?是否可以分完呢?教师可以运用类似的活动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均分配的情况下未完全分完的数量,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

二、因材施教,打造良好课堂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

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时,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三、贴近生活,提升课堂趣味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该归于生活,不能在实际生活之中运用的知识既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也难以体现出其实际价值,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更为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它们。例如,在认识分、秒的部分,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大量事例营造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氛围,分、秒等时间概念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秒表等教学道具的辅助让学生理解一秒钟、一分钟的长度。通过测量脉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无处不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无法阻止;通过体育比赛的成绩说明哪怕是很短的时间都可以决定胜负,对于跑步等竞赛项目,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通过计算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可以换算为多少分多少秒、人一生在吃饭睡觉等活动中使用的总时长是多少分多少秒,教师可以形象地说明时间的宝贵和紧缺。这些事例的运用,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发挥出良好效果,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起点,应该以热心的态度、正确的理念和适合的方法给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必须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在遵照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参考创设情境、亲身实践、贴近生活等建议,结合自己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下自如地开始数学学习。

猜你喜欢
线段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