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范玉兰
建好“桥墩”,让孩子更好地建“桥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范玉兰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反映,小孩到了三四年级,数学成绩就没有一二年级好了,到了五六年级更不行,而且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那是因为三四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性比一二年级强了,五六年级就更强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要找到一个桥梁能跨到这个高度上来说是不容易的 ,这需要老师给孩子建立“桥墩”,让孩子的桥梁搭建得更容易。那么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该怎样为孩子建“桥墩”呢?
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都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比如,三年级开始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通过买东西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三年级的孩子可能不一定有独自买东西的机会,还是跟着家长买的比较多。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在家长去买东西时,在付款前先自己算算手头上的钱可以买到东西的个数,或者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设模拟超市,“超市”里有一些商品,都标有价格,给学生一定数额的“钱”,学生去买东西,看看可以买几个?最多买几个?这样让学生边做边算,学生既有兴趣,算的时候也会更用心,而且还提高了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学习单位“千克和克”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平时接触秤和这两个单位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跟着家长去菜场买菜,观察菜场上的秤,可以让孩子去超市观察散称食品的价格和称重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一查千克和克的资料,让孩子多多接触,接触多了,在课堂上讲到这个内容时,孩子在充分体验的前提下,学起来会更有效。
孩子们在下课时往往能侃侃而谈,一上课就闭口不言,这样就导致了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说,也越来越不会说。我们在上课时要注重让孩子多说,说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可以自己说说,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说说,在全班发表你的看法……在教学计算类题目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法则,让学生照着练,学生过几天就会忘记这个法则。可以让学生体会感悟这个法则是怎样来的,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说说为什么是这样计算的,鼓励孩子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解释算理。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算理就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掌握法则来说更得心应手了。比如在教学倒数时,讲到“0为什么没有倒数?”时,如果生硬的说“0没有倒数”,学生肯定不能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学生胆子小不敢说,可以让他们先同桌或小组说说,并且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说,你会发现原来孩子们是很能干的。他们会从倒数的定义出发去说:“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数跟0相乘的积是1。”他们还会从倒数的文字意义上说:“0如果有倒数的话就是零分之一,可是零分之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0没有倒数。”我们会发现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说了再去做练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应用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分析题目的流程,很多同学做应用题在跟着老师一起分析时会好好分析,但是等到自己做作业时就不想分析了,因为嫌麻烦,所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了几次以后,就让学生说分析的过程,让同桌互说,全班说,这样学生在自己做题时就会主动地去分析了。
刚才说到做应用题的分析情况,其实做应用题学生最欠缺的是读题审题的能力,试想,如果题目都不读,还谈何分析呢?如果最近学的是乘法,很多同学一做应用题就是题目不读,一看到2个数字就乘,如果学的是除法,那就直接除了,可是如果学了四则运算呢?学生就不知所措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读应用题不是读一遍就行的,至少要读3遍,读第一遍要读读题目中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单位不同要圈出来;题目有几个问题。读第二遍时要读每一句话,就是分析每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条件与条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遇到倍比关系、差比关系的句子要好好分析,谁大谁小,有时候还有分率,那就要找到这个分率的单位“1”是谁;单位“1”乘分率的结果求出来的是谁;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列式计算之后别急着写答句,还要再读一遍题目,看看题目中的问题求的是什么,与你算的结果是否一致。在充分思考分析之后,把思维流程化,能让孩子更容易操作,就像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人类操作它,它就是一台死的机器,而人类为它编了程序,它便活了,可以做很多我们之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我们在很多时候可以为孩子们搭好桥墩,但是有的时候你为孩子铺好了路,孩子未必愿意走,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的想法对错与否,有想法就是好的,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想法如果是对的,要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分享,如果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也别急着做出判断,不妨顺着孩子的思维。比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有这样一道例题12-x=5,很多孩子都会根据前一节课的经验在方程两边同时减12,这个时候老师如果立即制止孩子继续说,然后直接跟孩子说应该怎么做的话,孩子以后碰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解决。我的做法是,让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说,孩子自己就会发现问题,如果方程两边都减12,左方程变成了这样:12-x-12=5-12,等号左边12-12,剩下了-x,这个负号在我们小学的学习范围内不会处理,等号右边5-12,小的数减大的数也要到初中才能学到,所以,到这里孩子自己“撞了墙”了,就会回头想这道题不能消去12,那该消去谁呢?此时老师再让学生尝试其他的方法时就会顺畅很多。
在平时的课堂上,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式,只要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方式,把这些东西从孩子们身边提取出来,让孩子们深入其间,操作、体会、感悟,作为老师,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要给孩子们设计好场景,搭好坚实的“桥墩”,在关键处适当地点拨,将会收到比滔滔不绝讲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