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 310018)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构建
文 李 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 310018)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发展机会,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是制约“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化和法治化;转换落后的思维方式,构建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改造社会性格,促进独立人格的生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公平正义 平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指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学术界从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系统研究了公平正义问题。这些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既要借鉴中外不同学科的公平正义研究成果,更要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对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指出:与机器大工业相适应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里,首先要澄清的问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是谁,也就是说是谁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所有学说中,他对现实人的关注,主要是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处于异化和悲惨的境地,在政治上和人格上不平等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关注。《共产党宣言》其实就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学说。所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强调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少数特权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自由全面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到来。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人民大众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根本立场;其次,要澄清的事实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也就是发展什么的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发展的三种关系而言的,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以及个人能力、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体现在人能够充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能够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在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才能展现的机会和平等地享有发展成果的机会;从个人自身的发展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能力、需要、个性的全面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需要澄清的事实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价值目标和历史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理想的价值目标,更是一个不断创造现实条件而去实现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大致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大发展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客观历史条件是以生产力,即物质基础和建立在相应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为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主体条件是人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物质生产条件,主体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条件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不清的。有的研究直接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看成是公平正义理论。因此,理清两者的关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公平正义更多地被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公平作为一种评价属于观念形态,它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公平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法理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诉求。”[3]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公平正义的哲学基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推进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推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区别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身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公平正义主要是协调和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规则。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基础上才能构建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利益关系以及一系列制度是否合理的价值标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立场、内容和实现条件等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基本立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立场问题。马克思认为,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得到了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虽然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分工和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歧仍然存在,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是否合理、是否公正,要看站在哪些人的立场上。是站在少数特权阶层的立场上,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还是站在多数的人民大众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把消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实现人类的解放作为己任。人民大众的立场始终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正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三个代表”反映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立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5]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要确立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反对“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制约“权力”对“权利”的侵害,制约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的结盟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阻挠和破坏。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平等发展以及个人能力、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基本内容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来构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第一个基本内容就是生态正义。“生态正义问题的凸现直接关涉的是人的生态利益,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是否享有平等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是否公平地分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和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灾难。”[6]生态正义实际就是关于人们利用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分配。生态正义包括同一个国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生态利益和责任,不同国家在发展中的生态利益和责任,不同代际之间的生态利益与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是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角度讲的。公平正义的内容和原则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公平正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罗尔斯提出了公平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7]罗尔斯的正义观之所以被称做“公平的正义”,就是因为他的正义观中包含了对平等分配的追求。吴忠民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认为社会公正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规则:“一是基础性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底线的规则;二是机会平等的规则;三是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四是社会调剂的规则。”[8]这些公平正义的内容和规则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竞争和发展机会以及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权利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根本,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等基本权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竞争和发展机会。在当代中国,实现机会平等就是排除出身、地位、身份、关系等在利益、发展机会中的分配,让人们在同一起点竞争,平等地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规则公平是指每个人在获得利益、机会方面要遵循相同的规则,规则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和活力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人与自身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活力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统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活力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统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鼓励一切合法的创造,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反对通过“特权”,“潜规则”等不合法手段进行权利与机会的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避免两极分化,还要通过健全各种社会保障体系来协调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在既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张力中坚持机会平等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不断推进。正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主体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有物质生活条件和主体条件的限制。物质生活条件,即特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达到什么程度,公平正义就会实现到什么程度。主体的努力,具体的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能离开现实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离开现实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的生活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中国特色公平正义实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不能离开现实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蛋糕做大”与“分好蛋糕”,也即“效率”与“公平”必须协调推进。“蛋糕做大”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分好蛋糕”是“蛋糕做大”的保障。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才能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做大蛋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能力,给每个人出彩的机会,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基础;其次,“分好蛋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给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平等的规则,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大蛋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当前我们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长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在制度和法治不够健全的环境下,在社会运行体制中还大量存在“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一些利益群体和集团对民众平等权利、平等机会的挤压,“潜规则”对“规则”的僭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思维方式也阻碍着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有效践行。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培育践行的主要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施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一)制约“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较大,这些差距也是引起社会矛盾的原因。由市场竞争机制造成的贫富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代价,是客观存在的。由公平竞争形成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激发社会活力。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府的税收环节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然而,造成我国利益集团对群众利益的侵占,从根本上是因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因此,制约“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权力至上的“官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体制入手。在发展理念上,反对“特权”,反对“既得利益”集团对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发展机会的侵犯,确立“共享发展成果”理念,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的具体战略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就业、贫困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所以,也应把维护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幸福福祉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判断社会治理好坏的价值标准。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治理的创新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具体任务。这些任务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这些措施能否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机会的平等,充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体制制度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把制度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才能确保制度的公平正义。
(三)转换落后的思维方式,构建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
当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除了“官本位”、“潜规则”的思维方式和运行体制,还有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平均主义思维方式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平均主义思维方式在一定范围还存在,并且影响着公平正义的实现。平均主义思维方式不仅排斥非法获得利益者,对合法利益获得者也排斥。平均主义思维方式反对创新,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培育和践行。因此,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要克服平均主义思维方式,鼓励先进和创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一切合法的创造财富涌流。
(四)改造社会性格,促进独立人格的生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人格特征是贪欲型人格和屈从型人格。贪欲型人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的物化”的典型表现。贪欲型的人格特征往往会让人投机钻营,利用“权力”等不合法手段谋取利益,以剥夺他人平等的机会。屈从型人格是“人的依赖”历史发展状态下形成的典型社会性格。屈从型人格特征往往使人屈从于“权力”和“金钱”等外在的力量,使人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屈从型人格特征更容易把人卷入不正当的竞争中,破坏公平正义的环境和制度。因此,要通过改造社会性格,促进独立型人格的形成,来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83.
[3]王学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运用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0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6]李培超.论生态正义[N].光明日报,2005-03-15.
[7][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
[8]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J].河北学刊,2008(02).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唐若兰
B17
:A
:1008-6323(2016)01-0047-04
李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15-12-20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N12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4GXSZ003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