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检察院,重庆 南川 408400)
当前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研究
黄鑫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检察院,重庆 南川 408400)
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总体安全观核心地位进行考量,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及意义。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继续推行“和平演变”的分化与渗透的对抗性局面,内部环境主要是从转型时期自身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的矛盾性局面,网络环境是各领域的挑战以网络为载体交织、表达呈现复杂局面。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整体上应对外部、内部以及网络环境三个维度的挑战,就必须要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与理论基础;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发展的政治根基;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增强网络信息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五个重要方面协同推进,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抵御性。
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中国经济取得飞跃,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经济高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趋进。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隐蔽性。首先,转型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纷繁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调控难度也随之增大。其次,颠覆、搞垮一个社会,“意识形态首当其冲作为突破口以搞乱人们的思想”[1]。新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最后,伴随网络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缩小了地域的差异,使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在虚拟空间搭建起了第三维空间。意识形态以网络为载体消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宣传、传播、教育等功能。形成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网路环境三个未对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一定程度上造成“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结构性失衡、传播性失衡、功能性失衡等现象”[2],从而造成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认知到认同到自觉发展过程的阻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穿透力。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而要固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根基,就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多样化社会思潮合理交流、良性互动的思想生态体系。
近年来,随着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莫岳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受到来自国外国内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并且它在应对挑战是能够保持整个主导意识形态领域内系统环境的健康、稳定的状态。因此,莫岳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或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3]。张择一、郭云指出当代海外中国学是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因素之一,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海外的学术成果以公然诋毁、污蔑中国以及中国的发展成果。这种迷惑性的学术言论从使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产生偏差[4]。侯远长、李新娜认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一元化的主导思想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用主义的挑战;优良、传统的党群关系受到部分腐败问题影响引发人民群众质疑的挑战。这三方面的挑战影响着中国意识形态稳定的主导地位[5]。李艳艳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使得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教育逐渐消融,而抢占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高地是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时代紧迫课题[6]。张翼认为经济全球化、科技手段、信息化等打破了传统国家与外界交流的边界,当前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表现在文化冲突、融合这样一个过程所呈现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外化的表象,它的外化表象的矛盾就是文化之间冲突。他认为要解决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核心方面就是要解决文化安全的问题。[7]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安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意识形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角,进行整体性把握并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有待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跟进。因此,本文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整体观的视角,将意识形态安全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及网络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解构,分析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间的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逐渐增强。“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推行‘全球化’的过程正在加剧”[8],希望通过继续扩大“经济强势”进而增加“政治强势”。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方式、利益格局和全球经济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世界是积极意义。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将“地球村”变为了现实。然而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掩盖将其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价值观作为载体输入各国思想文化体系。当前西方“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历史进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新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功能可以通过经济发挥作用,经济全球化下“意识形态的主要斗争则主要通过企业集团的经济力量进行”[9]。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
(1)新自由主义思想冲击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掩藏下,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深入传播,对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冲击。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维持市场竞争;否定国家干预,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有限政府,反对国家福利制度。其强调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反对平等主义,认为世界发展必然以“风险社会”作为发展的动力。以“市场万能”实现市场为主体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整合,认为只有市场才能发挥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在经济的遮蔽下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认同,从而使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甚至倒向西方的“蓝图”,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逐渐模糊向市场经济发展,甚至向西方鼓吹的绝对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发展[10],如果人们从思想观念里没有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认知,就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认知出现错位、偏差,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西式民主人权输出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
“民主本质是保障主权在民,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众多制度中的一种模式,其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11]。同时,它保障自由、平等、人权充分实现的基础。不可否认,民主是现实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所在,但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各国具有不同的实践,具体的民主进程、民主方式也不统一。民主必须要符合具体实践。当前西方民主人权的输出就是以西方为中心,向全球灌输西式民主人权。其主要的手段凭借着其“软实力”优势,以学术交流等方式形成各种社会思潮对发展中国进行影响。如将 “西式民主”、“普世价值”等包裹成一种美好的世界,并向全世界推广、灌输。就会达到西方国家在全球的控制。如世界范围内出现的 “橙色革命”、“玫瑰革命”、“郁金香革命”、“茉莉花革命”等其实质就是民主人权输出的黑手。另外,西方国家自身出现的如“‘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现象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民主政治制度”[12]的天堂是否是真实的天堂。但对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西方也一直没有停下颜色革命意图,通过各种方式削弱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放松警惕,产生错误认识,从而使思想出现混乱甚至倒向西方设计的“怀抱”。这种“高姿态”的输出冲击着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认同。
(3)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侵蚀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13]。可以看出外来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西方对中国的文化霸权侵蚀主义体现在:
第一、各个领域进行文化植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中国深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中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宣扬“平等”的交流对话,然而在实际中却不平等。所以可以说是“平等”幌子下的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侵蚀主义。它的真实目的是要影响、改变、同化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首先、通过其在学术上的影响力,西方智囊团抛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理论,实现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其次、通过影视、文学、体育如好莱坞电影《超人》、《蜘蛛侠》、《功夫熊猫》、《钢铁侠3》等把美国描写为“世界警察”或贴着“中国元素”的标签,而剧中中国演员的边缘化,其实质就是一种实现文化霸权的手段[14]。又如NBA文化就是利用篮球运动以电视、媒体等现代性载体将美国的文化“平等”、“润物细无声”般注入到人们的大脑,但这种“NBA文化宣扬民主平等和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质就是美国霸权文化输出的一部分”[15];又如麦当劳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兴起,地方文化发展难以与美式文化抗衡。其结果就是一种被“全球化文化”吞没的过程[16]。然而“这种‘符号文化’会使得人的生活异化,消解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人丧失了作为人的‘本真’与‘自由’”[17]。西方国家的意图就是通过其强大科技等手段传播西式文化,从而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
第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知识精英,使知识精英社会离心化。通过各种手段如: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媒体、电视等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知识精英进行“洗脑”,这种“洗脑”的过程主要是体现在西方国家在学术、网路、媒体、电视等方面硬件与软件上的控制力。通过此种方式让发展中国家的精英接受西方的理论,顶礼膜拜西方的发展成果,认为只有符合西方的发展方式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使得“知识精英否定本国的发展理论、方式以及政治认同”[18],削弱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
2.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1)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一直没停止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企图。随着全球经济交流的频繁,西方更是将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灌输到对外战略的方方面面。首先,在对外意识形态战略上,西方国家继续推行传统战略。如在学术理论(如意识形态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基础上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言论,企图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理想信念,搞乱、搞垮人们的思想。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没有看到中国崛起对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反而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中国威胁”,在国际上丑化、妖魔化中华几年前文明古国百折不饶的伟大形象,希望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再次,西方国家利于中国国内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法律滞后、生态破坏、腐败蔓延等),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抹黑,将出现的正常问题扩大化、夸大化、丑陋化。其目的就是要借助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期人民情感上复杂性、易变性、脆弱性等特性,使得人们思想观念出现混乱,使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错觉、动摇。最后,我们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话语也会作相应的调整,如“以“反恐”为话语的双重标准,以“时尚”为话语的模板化产业输出”[19]等。不管是在总体理论体系上,还是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隐蔽性、技术性、综合性及协调性的特征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实现西化、分化甚至和平演变的意图。
(2)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制度和党的领导是符合中国社会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以他们的西式标准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资产阶级的“人权”与“人道主义”等词汇进行美化包装攻击发展中的国家。对于资产阶级的“人权”与“人道主义”首先我们还是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价值。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也应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西方国家总是以“人权”与“人道主义”为幌子。攻击他国人民自身选择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借此来干涉别国的内政事务,甚至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威胁和侵扰。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更是把矛头转向了高速发展的中国。他们认为中国的法律没有 “人权”、中国的选举制度没有“人权”、中国的计划生育没有“人权”、中国的生存没有“人权”等等。并针对中国每年发布《中国人权状况报告》,在报告里面大篇幅丑化攻击中国。将中国发展中的一些正常的问题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上升到对社会社会制度问题;上升到“人权”问题;上升到执政党的问题,企图将中国共产党抹黑为一个专制的政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抹黑为极权制度、专制制度等。从思想上离心一部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认同,从而为西方国家顺利入侵,分化、颠覆中国铺平道路、打开缺口。
(二)来自内部的挑战
1.内部社会转型的挑战
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动。各种思想以及西方渗透下夹杂的“私货”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能力、说服能力、引领能力。概括起来,来自内部社会转型的挑战主要有:
(1)市场经济缺陷性消融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信念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两面性以及市场经济本身追求“趋利避害”特性,使得市场经济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认知、认同受到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市场经济的“趋利避害”特性,使得一部分人们出现利己、炫富、献丑等低俗化倾向。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大公无私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几年出现的以丑献媚、攀比求荣、见利忘义等社会现象值得深思,一部分人们价值观念里不再追求国家与个人的追求相结合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是将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作为衡量自身生存、发展的标准。因此,就导致一部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简单化、道德理想空虚化、生活目标物欲化,使得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而且这种俗陋的现象呈现一定的扩散。“因为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体制设计与政策规范以及机制建立还不完善”[20],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难以入心入脑。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在市经济背景下受到挑战甚至削弱。这样就淡化了社会成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念信念的追求,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下降,给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可乘之机。
(2)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与调整滋生多样社会思想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阶层很单一。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工人、农民组成的两个阶层,而将知识分子划一个阶层,这就是我们称的“两阶级一阶层”。整体上来讲,这个时期的阶层结构单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很轻松。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到社会转型深化的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加剧了各阶层的流动与分化,主流意识形态调控面临巨大的冲击。学者陆学艺将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0个阶层”[21]。学界普遍认同学者陆学艺对于阶层的划分。从他对阶层结构的科学划分,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阶层的分化以及流动是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结果。良性的社会就会表现为各阶层合理的流动以及各阶层都在自身的位置取得自身的价值与幸福感,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社会呈现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社会追求。现实中由于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的重整、分配,可能会导致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再加上转型时期权利、分配等方面还不规范,从而就使得一些社会的负面因素被放大化。那么社会各阶层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摇、心里质疑等问题。如果合理性的思想或者部分范围的思想可以通过相关体制集体的改革、完善来解决。但如果这种社会的层级分化极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得多样化社会思想滋生、蔓延,从而大大的削弱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解构了传统社会主义信仰的凝聚力、整合力,增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控难度。
(3)多样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矛盾交锋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挑战性、艰巨性。总体来讲,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宽松以及开放的文化土壤难免会出现杂音、噪音。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主要有:“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争夺指导地位。如“新儒学”就是在强调传统文化要高于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主要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在价值观念里倡导一种殖民化哲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与成果。另外,一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人,刻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如为了招商引资、外交艺术等,刻意或者不知不觉中将这种观念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指导实践工作。多样化社会思潮使得意识形态呈现话语上多彩;内容上丰富;主体上个性化等特点,冲击着传统单一形式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向心力,使得非马克思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糟粕思想有可乘之机或者是生存的土壤。如果被少数人信奉,就是使得这部分人迷失方向,从而脱离中国实践去看待、思考问题。而这一部分人又会起到二次传播加深传播广度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
(4)时代背景的变化增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度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上是积极的、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有:(1)部分高校抛弃马克思主义教材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开设课程中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西方的文科教材。(2)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考虑人才是否有留学背景作为录用的标准,没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作为考核标准。(3)部分高校教师在课程上歪曲中国的发展成绩。以丑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吸引学生“到勤率”。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刊登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列举了高教部分教师歪曲、丑化党史的现象,文章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折射出当前高校部分教师队伍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漠视,部分教师以非正统的言论取悦学生,部分教师队伍缺乏理论自觉、自信以及师德下滑的严重景象。(4)时代赋予高校青年文化多样化、诉求多样化使得高校创新应对方式方法滞后。青年是思想文化诉求最强的群体,高校这样一个前沿阵地提供了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土壤,然而夹杂着各种需求的高校文化势必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摇篮,汇聚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青年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操盘手、掌舵者,高校则扮演着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孵化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着一个国家未来和发展方向,所以历来交锋中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因此,应正视当前高校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发展十分重要。
2.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状况带来的挑战
(1)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不足消弱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意识形态工作到位不到位就要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效。成功的案例无不是具有与时俱进、“接地气”以及不断创新,这才是意识形态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的价值生命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内化于心的创新与发展。不同时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主要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工作缺乏项目化、艺术化、移动化等特点[22]。究其原因,主要是时代赋予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与传统的理论创新发展不同步。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难以形成认知、认同的体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1)信息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层出不穷,从而弱化意识形态宣传一元性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自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介的宣传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而新时代创新融入方式脱节,从而就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滞后性。(2)宣传方式忽略人们“生活世界”的现实需求。长久以来,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都是采用 “一言堂”、“一口灌”等方式,使得这样的宣传难以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忽略老百姓作为宣传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现实与情感需求。(3)抽象化、整体化。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抽象化”、“原则化”等特点,使得意识形态工作成为 “喊口号”,难以入脑入心。一套理论不管怎么科学,如果没有将其内化为人民的生活生产的实践,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内否顺利进行、有效进行,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有重要意义。
(2)党员数量剧增与阶层结构多元化削弱了意识形态凝聚力
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在飞速的增加,组成成员的结构也发生重大的调整。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现有党员约8668.6万人,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结构非常单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改革开放以后,党员的数量及结构发上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1)党员队伍壮大增加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按照中组部2014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668.6万名,党员队伍的庞大以及党员来源结构多元,必然会加大党对党员队伍的调控难度。(2)党员组成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多层化。随着改革开放,社会阶层的分化,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被吸收到党组织,积极方面有利于党组织更加清晰的了解各阶层的诉求,消极方面弱化了党组织对于各阶层的凝聚力、调控力、穿透力。(3)党员干部年轻化,随着新老干部的交替以及干部学历教育的逐渐提升,党员干部年龄逐渐年轻化。(4)党员结构的多层性,党员的流动性也必然受到阻碍,庞大复杂的党员队伍,使得意识形态在党内的深入发展受阻。综上,庞大的党员队伍、干部年轻化以及多层性流动性形成复杂的结构受阻局面,冲击着传统单一结构,弱化了党内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腐败削弱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
腐败问题是阻碍人类向前发展的顽疾,在任何社会人民群众对于腐败问题都是零容忍的。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相关体制机制还未完善,就使得腐败问题得以蔓延,甚至影响、动摇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度。当前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为:腐败群体化、腐败家族化、生活腐朽化、腐败金钱化、关系涉黑化、“裸官”化等现象。“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根除腐败问题,最终必然导致亡党亡国”[23]。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还处于探索的时期,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改革的滞后性,就使得在一些部门出现权利真空和监管漏洞。形成滋生腐败的土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特权集团、阶层的形成,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这种现象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深受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弱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权威性。
(三)来自网络化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削弱意识形态传播的控制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的高科技性以及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网络虚拟空间难得有效的控制。而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平台,有效的利用网络就会增强网络传播深度、广度。而当前中国网络过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阻力。第一是西方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搭载其各种隐蔽信息冲击着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这片新的领域。例如:“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相继开设中文网页、中文网络电台;美国加大对网络“天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对“大数据”战略定位以及情报收集等。通过这些战略西方国家企图主导整个全球。比如2014震惊全世界的“‘棱镜门’事件暴露了美国政治的双重标准以及霸权主义,也为各国维护自身网络安全提出了警告”[24]。中国的网络化建设还不够成熟,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融合还不够成熟。“借助隐蔽性和攻击性的网络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得到加强。防御的难度加大,使得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短兵相接’”[25]。另外,信息网络化,是提高人们获取信息与表达言论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人们借助网络表达着各自不同的诉求。那么有效、高效的利用好网络虚拟的第三维空间,是获取民意诉求、高效办理事务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开放无边无界、信息量的庞杂以及用户身份的虚拟性,都在一定程度弱化了意识形态的整合、调控难度。一些网络媒体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忽视文化效应。在网络里大肆传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过度消费观等价值观。涉及突发事件、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等网络谣言,通过邮件、网络聊天软件、BBS论坛、博客等网络隐蔽的、大肆的传播,严重的影响网络环境及国内文化环境健康发展。据一项调查显示接近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的负面信息影响相关。因此,从外部环境的渗透到内部环境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借助网络的传播以及技术手段的滞后性等,削弱了意识形态在第三维空间的传播控制力。
2.自媒体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所谓自媒体就是 “普通民众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社会将自己观点以及自身表达外化给不特定人一种现代媒介传播途径”[26]。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速度及时性、过程互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同时,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也是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机遇。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受“分子式的入侵”现状。《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指出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如美国之音于2011年2月停止对华的广播,而其战略发展规划(2012-2016)就是要转战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平台。因此,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1)自媒体信息的多样化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一元性造成挑战;“我们今天面临着相对主义、多元化、‘碎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个精神家园”[27]。因此,处于早期的自媒体环境,充斥着高尚与低俗、真实与虚假、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等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偏离主流价值甚至背离主流价值观念横行其中,考验着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2)自媒体风尚的娱乐化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权威性造成挑战,意识形态本身是严肃、权威思想体系,它是作为凝聚共识、创建美好社会的思想工具。然而自媒体时代以浅显化、碎片化反而受到追捧。如以丑为美的“凤姐”;炫富的郭美美等,都是一种反传统挑战意识形态的权威性。(3)自媒体用户的多元化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针对性造成挑战,随着自媒体用户的增多,用户结构呈现多元。多元用户结构是社会不同阶层的映像,从而使得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针对性大打折扣。(4)自媒体话语的生活化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理论造成挑战。自媒体话语体系具有嬗变性,它会结合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意识形态理论传播很难贴近自媒体本身的生活语境,使得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吸引力下降、受众减少、实效性降低等挑战。因此,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暗流涌动、杂音嘈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就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审慎应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侵扰与挑战。
(一)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与理论基础
1.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注重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布局,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维护能力的机构与平台。这将为意识形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奠定了理论、实践的基础。借助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安全观这一发展机遇,成立了中央安全委员这样一个最高决策与执行的机构。在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高度上,就必须要形成一体化战略格局思维。整合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新闻媒体、艺术院团、社会企业等单位形成一体化战略资源,从总体上布局,形成一个总体的战略系统、防御体系与预警体系。另外,吸收一批高水平与深厚理论功底的人才,建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智囊团和智库。研究、借鉴西方国家“旋转门”形式,使智库与政务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导力,将社会的方方面面放入到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行。
2.固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构筑意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总体来讲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以及坚持意识形态发展的地位毫不动摇。固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就是要维护好国际国内的安全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护航。那么在当前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就是要以中国实践的理论精髓为基础。(1)必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唯物辩证主义原则,反对唯心主义等其他一切形式思想和社会关系。将唯物主义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形成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检验标准,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一片净土”。(3)坚持意识形态发展的辩证原则。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28]。辩证的看待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过程,就是要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的“软实力”来建设,增强“软实力”从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本身的抵御能力。
3.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取决于其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等。而要维护好意识形态的安全,就要加强多样化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会根据以及与西方社会思潮的渊源关系的深度分析。坚决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和错误的观点,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政民对话、国际间对话等,帮助广大民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运用宽广的视野、开放包容的胸怀、秉承中国立场,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筑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要构筑这样的话语体系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与价值意蕴,创新、发展符合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国家学术会议、访问等)展示符合中国自身特色的话语,扩大影响力,降低干扰。从国家层面的全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等新媒体话语体系三个大的维度上去融入到整个构建的路径上去[29]。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元素”、中国思维、中国模式的话语宣传与研究范式。形成话语范式与实际问题的对接、融合。既要保持中国话语体系本身的大众化,又要保证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促进了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在话语体系上赢得“发言权”,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发展的政治根基
1.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永葆服务于民的本色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关键就是要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处理好新时期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治理的能力、思维。加强这种能力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回应时代的关切。同时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使领导干部清晰的认识到权来源民,利是为民。将“执政为民”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执政党建设的始终。首先,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到执政党的形象,这是取信于民的根基,同时也是执政党生死存亡重要因素。苏共解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值得深思,引以为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就是反对腐败、反对不正之风、吃喝之风等。领导干部必须要保持“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应当以优良传统为感召,结合反面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警示教育。抵御歪风邪气,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其次,要加强宣传的时代性创新,使理论宣传解地气,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内心,如习近平主席卡通形象就是一种不错的创新宣传手段。再次,当前党员人数基础大,来源于不同岗位,从数量上要控制发展党员的人数,从结构上要打破传统障碍,使党的队伍更加纯洁,因此,要开展全党常态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必不可少。最后,健全反腐败的法治路径,健全纪律检查体制机制建设,让反腐成为常态,让制度约束干部的行为,建立健全制度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制度上规范领导干部,使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永葆中国共产党服务于民的本色。
2.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人权,坚定社会主义民主人权的信念
民主和人权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准。人类文明是具有多样性的。多样性的文明就决定了中国有独立自主走符合自身发展的民主人权道路。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中国的民主人权发展是具有自身特色和取得了辉煌成绩。如注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结合、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结合等,这些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人权方式,它是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自身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西方几百年实现的成果;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等等,这些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有效的佐证。面对世界的不同杂音、噪音,中国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间民主人权的对话,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使得国际社会认识、认知中国民主人权的发展。同时,在国内拓宽民主人权的内涵与外延,坚持改革、坚持共同富裕,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等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人权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增强人们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任感、自豪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3.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制建设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延与内涵不断的扩展,实践领域也在逐渐的延伸,使得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复杂化等。如腐败问题蔓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高速发展,相关法律滞后。网络虚拟世界各种低俗、丑陋现象层出不穷,都在考量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法律机制。若一种行为处于法律和道德领域的“空白”期,就会导致各种问题的频频暴发而难以有效控制。所以要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要以法制化来规范各领域的相关行为。(1)在立法方面,要注重对于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提前预判,做到同步立法、超前立法,以防止法律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脱轨。(2)要注重各领域的不同特点与国家战略的高度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外部环境渗透、丑化、攻击等方面的立法,又要注重对于内部社会转型等问题的区分,以法制的手段规范国际国内行为。比如当前制定出台的《反恐怖法》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这既是体现我国的反恐是世界的一部分,也体现我国具有自己的反恐标准,从而防止落入西方的“标准”模式中。
(三)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1)——即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30]。文化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文化软实力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抓手。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观层面中的核心与精髓,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和统率地位。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内核,坚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以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达和高度凝练。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凝聚最大共识,“使得共同的理想,沿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32]。另外,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继续推进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凝聚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合力,为推动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支撑。
2.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文化的传播力考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而文化的传播力决定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应该充分的利用当前的各种媒介手段,积极的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引导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深中华文化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广度、深度,使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交流平台。运用高科技技术将传统的媒介如报纸、杂志进行创新,呈现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加强文化产品,如典型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形成一个具有向社会、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传播体系。让世界认知、认同中国的价值观,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及影响力。如2015年春节在国外展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引起世界反响,也展示出中国的软实力。这种在世界走红的中国文化,其实质是体现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与不同意识形态共生共存的整合力。另外,在文化的传播上应该更加的灵活、生动。比如《士兵突击》、《潜伏》、《亮剑》等影视作品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核心就在于抛弃了机械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以讲故事、动人心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并引起“共鸣”,“内化”于心,进而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固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根基。
3.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强弱的重要标准,也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一项指标。当前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是否可以继续推进,重要就在于其文化产业是否可以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要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优秀的文化挖掘出来,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发展滞后、单薄,文化的产业体系还未形成系统性。从总体上把握符合时代发展的产业趋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整套培养文化人才的体系,加大对于高端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力度,通过各项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励人才、挖掘人才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建设中。将科技技术与优秀文化产品结合、创新,形成具有中国风、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从国家层面制定文化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目标完善对于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政策配套。建立一个总体上把控、推广的平台,让中国的文化产品走上国际舞台。
(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程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工程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1)需要分清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利益诉求问题等。对于不良的政治问题、利于诉求问题要坚决的批判、抵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局面。另外,“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彻底阐释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践意义,自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话语权”[33]。使思想政教育理论学科成为巩固意识形态工程的实践场域。(2)强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逃课”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其根本还是在于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松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骨干教师,要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的学习和培养。推进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重视对于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各学科教师队伍中去。另外,要把好在高校人才引进关,以往人才引进主要看是否是“海归”等条件。从而使得引进人才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在引进人才时更应该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考查。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权威性,就必须在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又要强化对于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内核,是社会主义区别其他社会的本质体现。青年大学生的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多,思维活跃,正处于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拓展并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于知识理论的需求、对社会的认识、对爱情的把握都十分的渴望。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因此,一旦受挫,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主体应该更加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需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高校教师应该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该重视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关切学生的发展动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实际。深入分析青年学生需求特点,找到学生的关切点和“共鸣”点。将核心价值观以接地气、有内涵传达方式自觉武装进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增进学生“三观”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宣传正能量意识,传播正能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影响力,夯实高校思想前言阵地的基础。另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校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评定等。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转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五)增强网络信息化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经过由传统方式的调整后,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攻击性,从而增大了防御的难度;另一方面网路信息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一片新的天地的同时也消解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因此,加强对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和疏导,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任务。
1.加强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网路意识形态安全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急速性等特征呈现复杂的局面。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结构性失衡的内外两重冲击。(1)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应该构建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认识分清影响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总体安全观的提出契机,将网络意识形态纳入到各级党政军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从上到下的预警反馈、信息疏滤、内容“保鲜”等一系列整体系统。这就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高效、信息通畅的意识形态安全体制。另外,“要在维护好这样一个良好安全系统的框架设计的基础之上,搭建与其“贴身”的运行机制。网路意识形态安全系统框架设计是维护意识形态网络化安全的载体基础”[34]。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伴随着网络安全的范畴不断扩展、分层、演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与之形成的相应配套的体制机制、系统结构都要随着调整。如中国网络安全立法滞后,又需要时代的升级体系与体系资源的灵活调整来实现[35]。(2)增强网路技术创新,掌握主动权。网络基础的技术仍然是由美国终端把控,增强技术创新,就是要掌控网络的自主权、主动权。如:Windows XP系统于2014年4月8日停止服务。数据显示:Windows XP系统在中国市场占有份额为70%,而现在有超过2亿的人在使用XP系统。停止服务使得中国必须被动接受美国微软最新的系统升级。为此,中国如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加大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开发力度,创造出自己的系统,赢得主动权。
2.加强自媒体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自媒体时代使得中国意识形态容易遭受 “分子入侵式”的破坏。这种“分子入侵式”来源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作为信息源的主体,从而打破了传统只有政府、行业部门等借助网络发布信息的布局。那么要加强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就必须从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队伍以及传播监管四个方面入手。(1)传播方式应把握由“单位传播”与“社会传播”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要转换思维方式,主动抢占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结合时代特色形成新的传播技巧、方式。(2)传播内容应把握由“理性传播”与“感性传播”相结合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自媒体上的话语体系,借助时代需求,运用图片、视频、动画、微电影等方式进行传播;增加感情融入,以情动人,引起“共鸣”。(3)构建以“意见领袖”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队伍。阿尔温.托夫勒就认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36],“意见领袖”是当前自媒体时代的重要力量。“意见领袖”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一个群体的思想与行动。因此,“意见领袖”引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4)构筑法律、道德、技术三维一体的安全监督机制。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统计显示:网络舆论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出于谣言。因此,加强相关立法,增强法律监管力,加强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对于自媒体的技术创新,形成三维立体的监管局面。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继承传统又创新发展战略考量。因此,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注释:
(1)软实力是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塞夫.奈提出的概念,他将国家实力分为软实力与硬实力,硬实力毋庸置疑就是指军事力量等一系列物质吸引力,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自身的的吸引力而非压迫或收买达到自身需求目的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
[1]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大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7.
[2]任志峰,郑永廷.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失衡现象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5(01):70.
[3]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04):11-14.
[4]张择一,郭云在.当代海外中国学视野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J].社会科学家,2014(07):34-38.
[5]侯远长,李新娜.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非物质利益矛盾的挑战[N].中国贸易报,2010-03-04.
[6]李艳艳.维护微博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纠正几种倾向[J].红旗文稿,2014(23):8-11.
[7]张翼.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0:89-105.
[8][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3.
[9]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思想教育理论,2008(21):5.
[10]杨承训.新自由主义何以在中国风行一时[J].人民论坛,2011(1):22-23.
[11]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9.
[12]詹得雄.西方民主还真是一个问题[N].人民日报,2012-04-23.
[1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41.
[14]《钢铁侠3》被指文化霸权主义作家呼吁全民抵制.[EB/OL].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5/07/017 165039.shtml.2015-11-04.
[15]刘泓.谈NBA传播与美国文化霸权[J].新闻知识,2012(02):51.
[16]邵颖萍.全球化与场域精神: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文化定制”逻辑[J].社会,2013(03):184-187.
[17]王玉.“资本逻辑: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原动力——以麦当劳文化为例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0):101.
[18]张小平.清醒认识西方的文化输出[J].前线,2014 (4):27-28.
[19]李艳艳.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J].红旗文稿,2014(13):28-29.
[20]顾钰民.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的观念和制度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4):5.
[2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王小龙.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工作 [N].人民日报,2014-02-20.
[23]邱学强.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 [N].人民日报,2014-05-13.
[24]陈印昌,朱新光.“棱镜门”事件及其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和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14(03):23-24.
[25]刘慧.中国国家安全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0.
[26]喻国民.全民DIY:第三代网络盈利模式[J].《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6(02).
[27]候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7.
[28]田改伟.挑战与应对——对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1.
[29]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7.
[30][英]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治国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
[3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32]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01):4.
[33]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4):141.
[34]赵惜群,黄蓉.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长效机制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59-60.
[35]郭旨龙.网络安全的内容体系与法律资源的投放方向[J].法学论坛,2014(06):35.
[36][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
编辑:刘宁
D515
A
2095-7238(2016)04-0027-13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4.005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