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
正确引领,让品德课发挥实效
□江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引领者,首先要做到引得准、引得正确,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呈现教学内容、评价学生表现时做到准确无误,如此学生才能在品德课中得到更高效的发展。
正确引领 教学活动 品德课
教师是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引领者,首先要做到引得准、引得正确,正确的方向是活动成功的首要前提。如果活动方向错误,那么活动最终的结果将是耗时且无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思路准确。只有设计思路准确了,教师才能在品德课中引领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共同合作编写而成的,其中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对于小学品德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教师要领会其用途,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活动。
如《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窗”部分全部剔除,没有任何涉及。“知识窗”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对交通运输产生不同的影响,交通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这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删除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仅对于“竹筏、背篓、骆驼、牦牛”等特殊交通运输工具的认识存在空白点,而且对于交通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关系也存在认识不足。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准确。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不要随意删除教材中编者精心安排的内容,以免学生在品德课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的空白点。
(二)紧扣教学目标
在品德课堂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几乎堂堂课都能看到教师为教学补充的材料。补充材料恰当,当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是,如果补充材料不恰当,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一定要谨慎使用自己选择的补充材料。
如《世界真奇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安排了一些学生所不熟知的诸如“孔雀鱼、炸弹树”等动植物,虽然学生猜得挺有兴致,但是,这些动植物在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并不具有代表性。这些补充材料并不利于学生对世界上重要国家的全面了解。
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教师在补充教学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既是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如果材料的补充不能为品德课教学目标服务,那么一切的材料都将无效收场。
在小学品德课中,教师通常借助教学内容来引领学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准确,以免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和判断。
(一)语言表述要准
教师对教学内容内涵的解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语言来传递和表达。如果教师语言表述不够准确,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印象。
如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一位教师在介绍完竹排、背篓、骆驼、牦牛等特殊交通运输工具后,做出总结:“这些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渐渐淡出生活……”这些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因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了解这些特殊的运输工具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如今,这些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这位教师对特殊交通运输工具的语言总结明显不够准确,容易误导学生认为这些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已经完全消失或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这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
因此,在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注意语言表述的正确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促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课件演示要准
在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演示就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课件,能化抽象为形象,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但是,在运用课件时,教师要注意课件所演示内容的正确性。如果课件演示的内容不正确,那么演示的效果将适得其反。
同样以《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教学为例,有教师为了体现以前爷爷奶奶辈们坐的火车速度慢,于是采用课件动画演示:一列绿皮火车缓慢前行,速度慢得不得了,看起来跟人行走的速度差不多。对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理解速度的意义,教师采用这种过于夸张而直接的呈现方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为绿皮火车的速度真如课件所见这般。现代媒体运用恰当,固然能为小学品德教学增姿添色,但是,如果演示不够正确,那么就容易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在品德课中的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品德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对学生评价如果能做到准确,学生将会在品德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要准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状况。这些状况很小,有的甚至与答案的正确与否并无关联,因此也常常被教师所忽略。其实,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准确的价值引领,学生的品德发展将更趋于有效。
如在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需要世界,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汇报从家里带来了哪些来自外国的物品。一位学生上台说道:“这是我爸爸从泰国带回来的香烟。”介绍完之后,这位学生将这包香烟高高地举起,展示给大家看。教师面对学生的展示,只是做了简单的评价:“很好!”该教师只关注到了学生带来的这一物品产自外国,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带来的这一物品的特殊性。面对香烟这一人类的健康杀手,教师此时应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引领:“这包香烟虽然产自外国,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中国所需要的。香烟是我们人类健康的杀手,我们应该远离香烟、拒绝吸烟,既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保护环境。从国外带回香烟的同时就是带回疾病!请同学们回家后一定记得向身边的人宣传,下次可千万别再从外国把香烟带回来了!”在品德课堂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并好好利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更趋生活化。
(二)对象引领要准
在许多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交代什么,他们就完成什么,学习很多时候是为了教师。可以说,学生学习的目标、方向还不是很明确。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整个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教师在品德课中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
如在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外国产品”进行调查。在课堂上,一位学生站起来汇报学习成果时这样说道:“报告老师,我调查到的身边的外国产品是……”接着,一位接一位学生站起来汇报学习成果时都是这样说:“报告老师,我调查到的身边的外国产品是……”初一听,学生非常尊重教师,站起来汇报学习成果时都先说“报告老师”,仔细想想,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目标、对象还不是很清楚,展示自己、与同伴分享学习成果的意识还不够强。学生此时的汇报对象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全体同学和自己,应该是与全体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向教师交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全体同学和我能够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我们非常开心!老师也是来和你们一起学习的!如果下次与我们共享学习成果时,能去掉‘报告老师’这几个字就更好了!”经过这样的引领,后面汇报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逐渐养成习惯。
在小学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领至关重要,它是课堂走向高效的关键之一。学生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领下,才能在品德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