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书匠为教育的研究者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2016-04-11 07:23朱小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教书匠做作业王老师

□朱小燕

变教书匠为教育的研究者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朱小燕

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在工作岗位上总是没有达到自己所设定的教育预期目标。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就是教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用尽办法,却没有让学生某方面的缺点或不足得到改变。 这样下去,学生不进则退,教师也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影响情绪和工作。

在工作中,我就有这样的遭遇: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鼓励了、批评了、教育了,真是软硬兼施,什么方法都用了,可学生就是没有发生好的转变,奇迹始终没有出现。这种无奈的感觉着实不好受。但是近日,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专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顿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书中的前言部分,王老师提到:“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作业不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得文质彬彬了,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 ”这样的成功教育,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但在王老师看来,这是教育神话,是小说,是故事,并不是我们的教育案例,是美丽的谎言。王老师称这些一厢情愿,不顾教育事实而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案例为“阿Q案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破了我原先的那种所谓教育的“美好梦想”。

接着,王老师结合教育实际,多方分析,指出“阿Q案例”是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

比如有一则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叫作“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案例记录的是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就头晕,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而当我们的老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采用这位专家的方法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小朋友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老师晕了,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我首先为案例中后来的孩子敢于讲真话而喝彩叫好,并不是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相反,作为老师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怎么啦?教育专家的方法是不是一定正确?是不是适用所有的孩子,就像孩子质疑那样,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其实,教育专家的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孩子。不同的孩子情况不同,就像书中所说,有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换位思考能力强,有同情心,有的孩子可能缺乏想象力,很现实,或者不善于换位思考,或者缺乏同情心。不同的孩子显然不能采用同一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回想以前的教育,细细思考,我不禁为自己汗颜。王老师提到的成功教育案例是我以前一直推崇,且深信不疑的,但是王老师对此一针见血,深刻剖析所谓成功教育案例的虚假和弊端,让我如梦初醒,深感自己的浅薄。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中的很多东西不能迷信盲目照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通过教育现象寻找隐藏在教育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

翻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真实、带有困惑问题的教育案例呈现在眼前,这些案例对我而言,都似曾相识,都是一直以来让我困惑迷茫、悬而未解的问题。因为曾经遇到过,所以读到这些案例,感觉既亲切又陌生,感受颇多。

如书中“家长替孩子做作业,我怎么处理?”这个案例,就让我深有同感。案例中的孩子写字很慢,字迹很潦草,错误百出是事实,但是,家长不顾教师的劝说,三番五次代替孩子做作业,在教师面前还抵赖。确实,这种局面,教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家长,在我的班上也存在,我也与他们经常沟通,但是毫无作用。我曾经想放弃这个孩子,心里暗自吐槽这位家长毫无素质。但理智提醒我,责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一时间我真的黔驴技穷,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所幸,案例中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帮助孩子切实提高书写速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不要责备家长。还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做作业。我想,这样才是务实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教育专著,让我强烈感受到,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教育的热情,更要有教育的智慧。回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执教历程,为什么我经常对教育问题一筹莫展,为什么我就想不到那些方式、方法?我想,这也许就是教书匠和教师的区别了。作为教书匠,只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重复工作,这样的工作毫无波澜,也很难有起色。而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扪心自问,很惭愧,我想,我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上,没有成为真正的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脱离教书匠的队伍,成为教育的研究者,首先,教师要真正爱学生,爱教育;其次,对教育工作要细心,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第三,要耐心,教育的工作曲折繁杂,杜绝浮躁、急功近利;第四,要多学习,学习能为教育站在更高起点提供更新更好的教育智慧;第五,要不断研究,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教育,才能对教育看得更深、更透,教育才能发展创新。

到这里,我终于知道,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我的答案是:从教育研究中来!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 213200)

猜你喜欢
教书匠做作业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不爱做作业的丁多
有趣的动物
非凡的教书匠
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终身做个“教书匠”
终身做个“教书匠”
县官和教书匠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