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与治理新路

2016-04-11 05:15谭晓旭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谭晓旭,张 屹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与治理新路

谭晓旭,张 屹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历史虚无主义;“互联网+”;传播动向;治理路径

近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与宣教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再度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其借助网络社区、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传播领域由学术期刊到大众传媒、传播受众由史学学者到社会大众的思想辐射。“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1]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与实质,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新动向,探索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路径,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和谐健康有序的学术研究秩序与大众传播环境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渊源与实质

1.历史虚无主义的渊源。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其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和历史根源。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信仰者,他们习惯性从唯心主义学说出发,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主观性构建,因此,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采取虚无主义的认识态度。第二,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两次“全盘西化”的思想主张。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等人认为“中国样样不如人”,救亡图存的唯一路径是“全盘西化”,胡适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改良的方法,“全盘西化”,建立英美式的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80年代,一些人在反思“文革”错误的过程中思想出现极端化现象,企图将中华文化定位为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第一,否定英雄人物,重新评价。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读历史的旗号,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尤其热衷于摧毁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为负面人物进行翻案。一是对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进行丑化,污蔑他们长于内战,阻碍民族融合;二是丑化毛泽东,虚无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功绩,夸大其晚年错误;三是为秦桧、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人物翻案,甚至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英雄人物加以颂扬。第二,否定革命,美化殖民。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打着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幌子,将革命与改良割裂,对革命大加贬斥,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大屠杀,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革命运动是打断了中国改良运动的成功进程,导致了军阀混战;同时,又对慈禧太后等人所谓的“预备立宪”称赞有加。第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美化资本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擅长用解构成绩夸大错误的方法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成就。例如,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的辉煌战绩,否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恶意夸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与挫折。甚至臆想如果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倒向英美怀抱,可能发展的更好,宣扬中国应当放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3.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看,历史虚无主义并非对历史全盘虚无,而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要虚无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虚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且处心积虑地对已经盖棺定论的反动人物进行翻案和歌功颂德。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实质。第一,解构传统价值观,消解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是镌刻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标识。英雄人物是中国人民的榜样和楷模,具有传递民族感情、弘扬爱国精神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消解民族文化、歪曲民族英雄,实现消弱民族自豪感、降低民族自信心,消弱民族凝聚力的险恶目的。第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阴谋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来源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扬改良的合法性,否定革命的正当性;通过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夸大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动摇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企图实现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隐蔽性、渗透性和危害性,必须提高警惕,坚决反对。

二、“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动向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传播载体、传播受众、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率均受时代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固有形态,也深刻影响着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新的趋势,研究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特点对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播载体多元化。从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属性而言,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从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史看,其传播主要通过两大途径,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以对话、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知识、意见、情感交换的社会交往过程。例如长辈对晚辈进行的以“孝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同龄群体的交流沟通以及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播等均属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人们通过文字载体(书籍、报纸、杂志)、电子载体(电视、广播、电影)等载体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传播过程。在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初期,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其主要的传播载体。

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传播规制的难度。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历史虚无主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载体出现多元化趋势。一是人际传播载体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迅速普及,QQ、微信等即时社会交往工具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渠道,改变了人际传播的内涵与方式。在此情境下,人们借助QQ、微信等社交工具,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实际接触,就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深度的思想意识的交流与互动。人际传播的载体由单纯的面对面互动扩展到微博粉丝群、微信朋友圈、QQ群组等新媒体平台。二是大众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例如互联网门户网站、理论性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社区论坛等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分流了部分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成为大众传播发展的未来指向。

2.传播受众扩大化。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由胡适、陈序经等人提出,并在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圈层传播;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出现一种极力攻击和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非毛化”思潮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思潮,这一错误思潮不仅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颇有市场,还在高校青年学生中传播,造成严重后果;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以篡改党史、国史,否定革命、改革、建设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再度泛滥。尤其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度泛滥,其受众出现扩大化趋势。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受众的扩大化趋势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即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首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便捷性、快速性的特点,同一条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信息能在瞬间被大量复制,快速传递给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其极短时间内、极大范围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所依托的新媒体平台有巨量的潜在用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6.698亿,其中手机网民高达5.94亿。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的新目标与主战场。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呈现传播主体与受众同体化趋势。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促进了话语权的大众化与平等性趋势,在原有社会阶层中被边缘化的草根阶层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话语权地位的转换,能够获得思想的自我表达与发布的能力。大众化的网民不仅是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消极接受者,部分网民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者。

3.传播形式隐蔽化。互联网改变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外在形态与传播方式,使其呈现隐蔽化的时代特点。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外在形态的碎片化。“在新媒体上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以碎片化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浅显例子为突破口”[2]21。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时基本不再具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完备的行动计划和固定的话语表达方式,其观点、主张和诉求往往隐藏在看似普通的网络舆论之中,借助新闻标题、内涵图片、庸俗段子和网络恶搞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传播形态碎片化的变化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网络信息传播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的特点。部分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来自草根网民的自我创造,不可避免的具有网络信息传播的某些特点。二是某些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为迎合网民的信息接受偏好,刻意将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将其基本观点、政治主张嵌入到新闻报道、事件评论、网络图片以及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各类文艺作品之中,在话语表达的同时实现对社会舆论的隐蔽性引导。第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路径的隐蔽化。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发生较大的转移,由单一的现实传播方式发展为现实传播与虚拟网络交织互动的多元化传播。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利用QQ群组、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等构建以熟人为主的传播圈层,在封闭的内部环境中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培育历史虚无主义的忠实信徒,并借助信徒实现历史虚无主义的“核裂变式传播”。圈层的组成人员相对熟悉,往往具有某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性格特质、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 ,对于同一类社会思潮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因此,在圈层结构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接受度更高,传播效率更高。同时,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圈层传播结构从本质上而言是具有社交特点的熟人圈,具有封闭性的特点,相关的信息只有圈层内的熟人与好友才能看到,外部监管难以触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三、“互联网+”视阈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治理路径的网络化构建

“历史虚无主义综合利用了多种传媒手段,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已成为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3]19克服“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必须深入把握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规律,积极强化新媒体治理,运用新媒体工具,促进社会正能量传播,构建和谐传播新景观。

1.加强新媒体治理,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做“减法”。“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能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包括正面的、中立的、反面的。”[4]22“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呈现传播的“井喷”势头。遏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加强新媒体治理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推动新媒体管理立法,建构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法规体系。新媒体法律体系必须在立法理念上坚持“自由”与“规制”并重,既要保护公民的传播自由与个人隐私,又要强调建立良好的传播秩序;在结构上形成宪法指导下的专门法律与实施细则共同构成的多层次法律体系,尤其要重视符合新媒体本质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媒体专门法规,强调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与恰适性与有效性;在执法上,明确新媒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部门、执法行为规范以及执法的基本目标,完善执法效果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机制,进一步提升法律的执行效度。第二是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复合体。整合新媒体监督管理主体,理顺新媒体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与管理范围,建立高层次的、跨区域的新媒体监管协调小组;建立自律性的新媒体行业协会,制定新媒体行为伦理规范,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价值引导功能,鼓励支持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信息的传播,维护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传播秩序;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公民个人与社会组织公共监督力量,完善公共监督制度的激励机制。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公民个人与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新媒体监督管理机制。第三是提高新媒体监管部门的技术监管能力。互联网新媒体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传播技术创新推动的产物,其发展路径依赖于科技创新。新媒体监管必须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技术能力,必须加快新媒体监管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内容的发现与取证能力;必须扩大新媒体监管的覆盖范围,实行新媒体可控、可管。

通过推动新媒体管理立法、优化新媒体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监管技术,不断完善新媒体治理体系,强化新媒体治理能力,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土壤,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中做好“减法”十分重要。

2.推动传播渠道优化创新,对社会正能量传播做“加法”。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治理,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即积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大做强新媒体传播平台。“坚决排除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干扰,要在根本上下功夫。”[5]46唯物史观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因此,必须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思潮发展趋势的旗帜。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点打造一大批新媒体传播的优秀品牌,建构新媒体正能量传播平台与阵地。新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主动深入调查研究,选择一些群众关心的社会公共问题与不同群体关注的特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疏导,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传播。第二,积极推进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高度关注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成长与发展,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新媒体人才队伍;二是注重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新媒体主管部门应当将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中长期规划,加大政府资源与财政投入,建立新媒体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兼具的复合型新媒体从业人员;三是优化国有大型媒体传播集团的用人机制,建立可进可出、灵活有效的动态性人才使用机制。第三,优化传播话语表达范式,推进传播话语表达的大众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决定传播效果。但是,我国当前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传播话语僵化呆板,存在着鲜明的说教痕迹与宣传色彩,不但难以达到传播效果,甚至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新媒体传播要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生活化、网络化、大众化的转换。具体而言,一是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尤其是网民的实际生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习惯与风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话语转换成人民群众易于生活化语言、网络化语言,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二是要把握适度原则。在使用生活化、网络化语言,增强传播吸引力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度,要防止传播语言的媚俗化与娱乐化。例如,在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宣传中,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一张图读懂9.3大阅兵》,使用短平快的语言与直观图片,向社会大众传递了大阅兵的基本情况,获得网民好评,提高了传播效率,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3.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一方面是国外反动势力的各种阴谋渗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失衡、分配失衡等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纠正的后果。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滋长与传播的重要环境因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制度和法律不管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他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6]3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治理,根本路径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公平的收入分别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居民自治制度,探索更加民主的民主实现形式,建立有利于维护与实现人民当作做主的政治体制与机制。第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全面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大众,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第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依法监督政府的体制与机制,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保障公民权利,拓宽公民依法自我救济的渠道,使更多纠纷能够借助法律渠道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与工作导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观为指导,创造价值意义深远、社会导向正确、人民群众真心喜爱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互联网+”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推广的深度化与广度化日益显现。”互联网+”催生了互联网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模式,拓宽了传播渠道,加快了传播速度,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泛滥。因此,必须重视互联网在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中的作用,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加强新媒体治理,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新媒体的契合点,壮大社会正能量的新媒体传播力量,构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网络化治理路径。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09).

[2]林书红.新媒体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导向”不容忽视[J].红旗文稿,2014(22).

[3]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6(02).

[4]沈逸.探索新媒体管理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11-08-25(22).

[5]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王先霞)

The New Tendency and Governance Road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AN Xiaoxu,ZHANG Y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has deep historic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nihilism attempts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ational values and den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excuse of reassessing the history, which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ts spread has shown diversified carrier, expanded audience and new features such as consealed transmission channels. We must be on high alert, set up the "Internet +" thinking, strengthen the new media management,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spread of historical nihilism "subtraction"; constru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the spread of new media matrix, complete the social positive energy transmission "additiv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promote social fairness,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pread of historical nihilism.

Historical nihilism;“ Internet +”; spread trend; governance path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6.015

2016-09-16

2015年度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冲击及其克服路径研究”(15sxb129);2016年度西南科技大学素质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视阈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研究”(16snsu037)的阶段性成果

谭晓旭(1991-),女,重庆巫溪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326(2016)06-0052-05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