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教师找到“存在感”

2016-04-11 04:53雷晓哲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家长教师

○雷晓哲

让乡村教师找到“存在感”

○雷晓哲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会议时透露,国家将为在乡村坚守10年、20年、30年的教师分别授予荣誉称号,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闻此言后,广大乡村教师们想必甚感欣慰。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们不仅钱挣得少,而且其存在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纵然,有少数劳苦功高、成绩卓著的乡村教师被培树为典型,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无法改变乡村教师整体缺乏存在感的“生态”。而且,那些典型、榜样们短暂风光过后,其生活及心理可能又会重归孤寂状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自我存在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人的自我存在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国家、社会、组织、他人等)对其价值给予的认可;二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第二个方面要受第一个方面的制约——如果没有任何外界认可自己,那自己也很难认可自己。

对很多乡村教师而言,自我存在感“先天不足”:所带的学生基础差,所在的平台低,城市教师津津乐道的一些教育实践根本无从谈起,因而专业进步慢,发展机会少,这让他们感到一种将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恐慌。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学生、家长很自然地认为,乡村教师是由于能力不足而被淘汰至乡村任教的。

对乡村教师的关怀,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要进入到精神层面。要帮助乡村教师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绝不能指望他们如佛如圣一样,为斯世贡献一切而不求为世人所称道、所关注。

为此,宜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切实帮助乡村教师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给他们提供业务指导,提供研摩、交流等机会,提供晋升通道,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在师德教育方面要切合乡村教师的心理特点,帮他们扫清价值观方面的“雾霾”。纵然不能让他们为圣为佛,也要让他们乐做山中兰花,自欣其香。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立法遏制校园暴力的议案、提案。其中一位人大代表建议修改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量刑处罚的规定,该建议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后,获数万点赞。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看来,目前国内对校园暴力处理的常态是:高举轻落、大事化小,教育为主、惩戒偏轻。

(《中国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建议,应在《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家长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视为正常上班,规定家长有参加家长会的义务,提高家长对家长会的重视程度。同时规定用人单位须依法批假,并且不进行任何经济上的考核。

(人民网)

·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是连续第三年。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百姓对文字或者阅读的神圣感正在逐渐消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版变得容易了。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年只读4种书,但这4种书是以《诗经》《左传》《论语》《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典,或者任何四部当代经典,那么因为中国人阅读量太小而感到忧虑的人是否会少很多?经典著作是人类智慧的积淀,阅读经典是提升阅读质量的捷径。

(《光明日报》)

·上月,山东师范大学退休后被返聘的74岁的教授王万森因一次旷课主动向学生做检讨的事情在网上广泛传播。王教授自觉“羞愧难当,无可弥补”,并申请自罚,要求停发补贴,让无数网民为之感动。老教授在用他的勇气和人格,以身作则地“传道”。

(新华社)

猜你喜欢
家长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如何说课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教师赞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