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祝 斌
走出误区 突破瓶颈
——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
新疆 祝 斌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具有材料选择科学、形式呈现新颖、设问角度巧妙的特点,重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对已有知识和获取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一道好题,必然是紧扣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设问,基础与能力不过关者,就会掉入试题设计好的知识误区中,让其失分不少。下面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探讨如何走出误区,突破学习瓶颈。
在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考查频繁出现,考查最多的有区域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除外)、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学生普遍反映这类试题看似简单,但失误多,想得高分不易。现将一些常见的类型列举几例,以备学生在复习中参考。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
【误区表现】学生平时只关注与高考有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生产中的诸多地理现象不闻不问,或者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目前高考地理试题命题已经由早期的注重“知识立意”过渡到当前的注重“能力立意”,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是注重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加强了试题情境的生活化处理,并且还要刻意消除“模板化答题”的现象。因此,学生如果不关注身边的地理事象,不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必然在试题作答时陷入误区,答非所问,失分严重。
如本组试题中学生对海冰结冰的原理和分布规律掌握不牢固,不知道海冰结冰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海水深度有关,因此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第1题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图中等值线数值越大,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年平均气温≤-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这样就排除了丙、丁两地,但甲、乙两地又该依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这时要紧扣图中信息来进行分析:甲地位于渤海内部,乙地位于陆地附近,海水一深一浅,海水体积一大一小,而海水浅则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这样答案也就很容易出来了。同理第2题是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丰富。第3题是开采海冰资源的成本较高,开采难度大,因此目前没有大规模进行开采。
【方法策略】地理试题一般注重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原理,考查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等。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强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度分析,切实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同时还要多阅读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科普书籍,多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地理时事,关注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扩大自身视野,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试题误区,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答案】1.B 2.A 3.C
河流(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世界著名的大河流域,如中国的黄河—长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河流一般都涉及多个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各要素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对河流(即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点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①、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②、、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误区表现】考生在作答该道试题时,往往不能把涉及河流的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而是机械地、片面地分析问题,如第(1)题就往往错误地认为在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整治和开发目标是唯一的,不能相互交叉存在,故不少学生在第一阶段选填了“防洪”和“改善航运条件”后,在第二阶段选填时就不会再用这两个整治开发目标,导致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最终得到满分的考生却很少。第(2)题,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多方面利益,需要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协调,以实现整治效益的最大化。考生对此背景理解不到位,仍是孤立地分析原因,其结果必然是答非所问。
【方法策略】仔细阅读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从中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案例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地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答案】(1)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 (防洪)(注:填写顺序不分先后)
(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对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是地理试卷的特色。复习时,考生需要训练通过读图发掘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提升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2)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误区表现】考生在作答该题时,一是不能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以及文字材料中提及的“甘肃酒泉”等信息就可以确定图示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二是不能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文字材料“陆上三峡”“世界风库”以及图例中有“年大风日数”等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图例中的“沙漠”“戈壁”一方面说明这里“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多”“地形平坦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三是不能把图文材料和当地的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由于当地戈壁、荒漠广布,经济较为落后,属于我国不发达省区”,因此就应联想到“该地区对风电能源的需求较少,资金也可能较为缺乏,加上距离东部发达地区(如京津唐、长三角)比较远,长距离输电成本较高”,这些都是作答本题的关键。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会对试题中的关键词“熟视无睹”,并且不能很好地把涉及河西走廊风电能源开发的诸多优缺点挖掘出来并加以综合考虑,因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现象,很多考生该拿满分而没有得到满分。
【方法策略】注意平常多进行空间定位方面的训练,多问几个“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注意提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如文字信息、题干信息、图名信息、图例和注记等。考生平时考试和练习中应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和做题习惯,要认真审题,学会从中抓出“关键词”,并结合试题所提供的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归纳、专业表达。
【答案】(1)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2)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所谓考试误区,无非是考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把握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做题粗心大意,信息解读错误,思维方式不科学,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等。只有在平时常规训练中,严格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才能避开误区、走出误区,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