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培源
“归离”:虚构与真实的二重奏
⊙ 文 / 林培源
林培源:八○后作家,广东汕头澄海人。二○○七年、二○○八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散见于《花城》《青年文学》《山花》《长江文艺》《作品》等刊。已出版短篇小说集《钻石与灰烬》《第三条河岸》、长篇小说《薄暮》《锦葵》《欢喜城》《南方旅店》等。二○一五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格非。
我和草白初识于二〇一四年长沙《创作与评论》杂志举办的笔会,其时出席者皆为八〇后同辈人,笔会间隙,众人游浏阳河畔的烈士公园。水何澹澹,草木青青,一行年轻人且行且谈。草白身着亚麻布白色上衣,一条簇蓝布裤,短发,眸子清亮。我和草白聊得不多,擅写散文的胡竹峰说草白是散文好手,这番话让我记住了她。“草白”令人想起书法中的飞草、留白,尽管这也许并非“草白”取这个笔名的本意。
中国的小说传统分“史传”与“诗骚”,“史传”重叙事,“诗骚”偏抒情。若将这两支脉络延续到新文学再到当代,会惊讶地发现,现实主义的“鲁郭茅巴老曹”盖过了倚重抒情的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将草白的作品置于这一文学源流中观摩,她的散文也好,小说也罢,是偏向抒情这一端的。因此,将草白的小说《他的坐骑是鲸鱼》和散文《深渊》对照起来读,就颇具意味了。前者讲的是有关故园、家乡和“逃亡”的故事,后者讲了一个叛逆少年从离家出走到反复归家索求,直至“浪子回头”遁入成人世界的故事,然而两者间又有着相似性:同样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打量身处的世界,同样在叙述中透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然而两种抒情又如此不同。在《他的坐骑是鲸鱼》中,“我”目光打量下的那个被大水淹没的故乡,带着回不去的乡愁和居于新家的忧患,可自始至终,草白的语言和叙述都带着诗意;这诗意,以想象力的巨大张力得以凸显。在草白的小说中,故乡被洪水淹没,人们奔逃,溃散,另觅他处安置身家,而“我”的奶奶躲在一只巨大的木箱之中,至死,都与家乡,与记忆捆绑在一起,这成了“我”想回到水底一窥究竟,“如今,这一切全都沉于水底之下。一想到这些事情,我就很想哭”。想回到过去是“我”的念想之一,也构成小说叙事的推进力量,但在小说中,这般“想回又回不去”的念想,被草白以带着幻想和寓言性的笔法呈现出来。承担这份“奢望”的是“我”的弟弟,这位天赋异禀的小男孩,“他天生就有在水里穿梭的本领,就像鱼。弟弟是人鱼。他身上携带的某些东西,让我越来越确认了这一点”。于是,借助弟弟鱼类一般潜游的禀赋,“我”的愿望得以达成,弟弟潜入水底,回来向“我”讲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可是最终,随着成长,弟弟身上的鱼鳞、他的潜游自如的本性也被现实世界的规训消磨了,因为他最终意识到“人在水里是会死的”。小说便借着弟弟和“我”的两重视角,完成了一次有关乡愁、恐惧和逃离的叙述。草白的语言温润平和却携着悲戚,尤其在写到爷爷因屡次离家试图回到水下家园最后被“我”的木匠父亲囚进木笼时,这种悲戚更为沉重。小说结尾,爷爷失踪了,他化成异相来到“我”的梦里,“他骑在一条鲸鱼上。他的白胡子浸在汹涌的水波里,闪着模糊的光芒”。弟弟消失的“人鱼”禀赋,最终由寓言和“梦境”替代了。这篇虚实交错的小说,如此琢磨,倒透着些许宫崎骏动画的色彩了。
《深渊》一文中,叛逆出离,频繁闯祸的少年将家庭拖入黑暗的深渊,财物的拮据,致使这个家环堵萧然,一家人只能在物欲的匮乏和难以填补的渴望中节衣缩食。亲情割不断的关联,母亲不计回报的付出,致使“我”思考:“一个人天生地永远地为另一个人服务,不计报酬,不问反哺,我不知道这该归之于母爱的伟大,还是盲目。”草白在描述记忆、人生悲苦时透着和小说不一样的深沉,没有诗意化的措辞,有的皆是克制、沉郁又直抵人心的力量。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草白的目光最后都停驻在沉重而无法挣脱的世俗/现实语境内。归来的浪子成了市侩,命途多舛而未知;恐惧大水的人仍旧择高处而居,抵抗灾难的愿念最终销蚀在无解的惶惑和无奈的叹息之中。一则真实,一则虚构,“归”和“离”的二重奏最终都指向了“不确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