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主义到效果历史——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建构的一种解读

2016-04-10 22:41:02黄海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西柳州545006
社科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伽达默尔流传

黄海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西 柳州 545006)



从经验主义到效果历史——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建构的一种解读

黄海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西柳州545006)

【内容摘要】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近现代科学经验主义进行深入批判基础之上的,经验在实验中的可重复性不能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因为后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不可重复,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效果历史意识,但必须通过历史流传物这一载体和视域融合这一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经验主义效果历史历史流传物视域融合哲学诠释学

*本文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资助课题“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4LSZ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是现当代哲学界公认的巨匠之一,《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在批判地诠释西方传统哲学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效果历史”的概念,在批判地诠释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向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转向,从而使哲学诠释学为西方哲学特别是人文主义流派的发展开辟了更宽更广的道路。意图从“效果历史”和本体论的视角打开一个缺口去解读其宏大严密的哲学体系。

一、对科学经验主义的批判

(一)经验在近现代自然科学里的重复性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思维方式等各领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此以实验和理性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在人们的研究和工作日常生活越来越明显的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强势的影响使原来与自然科学合而为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样也难以逃脱被强加于头上的命运,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原则、立场和方法大有逾越人文社会科学的趋势,近代哲学的大发展往往总是以自然科学的成就作为归纳总结的根据。近代自然科学所推崇的方法论无非就是经验概念或经验主义,说白了就是经验在研究中的可重复性。经验主义方法论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归纳逻辑推理中起了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弗朗西斯·培根作为观察归纳实验方法的倡导者之一其主要的任务不是把我们日常经验进行简单的草率的累积,而是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理性去阻止日常经验的无规则性和偶然性,在鼓励的条件下人为地引出事件过程并使之得以度量,“自然解释应当通过按方法进行的实验允许我们进一步地上升到真实的可靠的普遍性,即自然的简单形式。这种真实的方法的特征是精神在那里不能为所欲为。”[1](P26)培根认为科学实验应避免人们感性地草率地做出的经验结论,必须从事物的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这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论与之前古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根本不一样的地方。可重复性成为科学的目的,客观存在的经验应该能够为每一次同样的实验所重复,不管是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程序还是精神科学的历史批判方法都是一样,这导致了了经验的历史性在科学里已经没有任何的地位了。一切经验只有被证实时才是有效的,经验的本性抛弃了,丢掉了,取消了自己的历史,与来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已经没有什么两样。

(二)经验在近现代人文科学里的历史性

把这种科学经验理论与获取真理相关等同的做法是明显带有目的论和理想化的倾向,因此带有更多地偶然片面性,遭到了不少哲学家的批判。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弱势和边缘化状况被后来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家透视出来并采取了有骑墙的(如狄尔泰、康德)、有否定的(如黑格尔、尼采)、有另辟蹊径的(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各种态度。

作为经典诠释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狄尔泰就曾经批判过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缺乏历史的教养,但他的批判在现在看来还是不够彻底的,他只是处在生命哲学的动机和科学理论的动机之间徘徊不定,应当说是看作半个批判。事实上,无论是生命哲学也好还是经验论也罢,存在的根本缺陷就是没有注意经验的内在历史联系。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推向巅峰的大哲学家康德可以说是把人类的理性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试图为三种人类理性(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划分界限的做法获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推崇备至,可是他同样没有摆脱科学目的论的束缚或是这种幽灵一直在他思想的四周游荡。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在科学经验当中渗透历史,必须采用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去对待经验,人们是不可能多次做出同一个经验,经验的本性不在于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而在于倒转自身。尼采也看到人文社会科学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干脆提出了那句最著名的口号“上帝已死”,不想自己最后却被逼疯。胡塞尔认为精神科学之所以越来越边缘化,主要的原因在于心理学(广义的)企图用自己先入为主的经验论方法去占领其它学科的领地,只有现代科学可重复性的经验论方法才能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为此胡氏提出了超验玄虚的“悬置”事物的态度和“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但却被别人看来彷佛是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深渊。海德格尔也不关心科学经验的可重复性,他只关心事物的存在,当下的存在,而存在总是与时间时刻紧密联系的,存在与时间其实上就是存在与历史的关系。

二、对效果历史意识的诠释

伽达默尔在批判性地总结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在人文精神科学领域诠释和探讨真理问题必须采用历史的方法,即所谓的效果历史意识。要理解把握他的效果历史意识必须把握三个关键概念:效果历史、历史流传物、视域融合。

首先何为效果历史,他对此做出的解释是:“真正的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2](P387)历史事件和学科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的范畴领域,历史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逆的,即不可重复的,因此靠历史史实堆积起来的经验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会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一件事情或一种经验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出现相似性的事件,这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偶然性,必然性就是事物不断地推陈出新,任何阻挡历史发展潮流的障碍都将被抛进历史的故纸堆。历史与时间密不可分,每一段历史或每一起事件都深深地铭刻上时间的标记,时间即使是人为设定的,可也是不可逆的,没有同一时间的说法。从对于历史和时间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看出把近现代自然科学所谓的实验方法“移植”到历史学科或人文精神学科领域去抓住规律性的东西或发现可重复性的经验从本质上说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真理不仅不能找到,还有可能出现危害其它学科发展的恶果。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概念为我们重新去理解历史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通道。

在哲学诠释学领域只是泛泛地空讲效果历史的时间性和如何反对经验主义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最好是拿出直接的载体或具体的实例来证明效果历史的正确性,为此伽达默尔提出了如何去理解和解释历史流传物这一概念。伽氏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并没有单独开辟一章或一节来论述历史流传物这一概念,只是在各章各节的字里行间偶尔顺带解释一下,新、旧约《圣经》和一般的艺术作品被看作是重要的历史流传物,只言片语给读者理解和把握带来了不小的苦难。近现代自然科学所犯的一个根本错误在理解和解释历史流传物的时候又被人为地重复:它是历史流传物客观化,并在方法论上消除理解者和解释者的现在对理解所产生的任何影响。[2](P432)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历史流传物并不是针对某一个特殊的人讲话,而是要求任何接受历史流传物的人都有效。例如基督教徒从《新约圣经》出发去理解和解释《旧约圣经》,而犹太教徒对《旧约圣经》的理解和解释则是与前者不一样的,很难区分到底谁是正确的,但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都基于一个先入为主的大前提:我们被上帝问题所支配并相信认识真上帝及其启示的要求。可是马克思主义或者无神论者就不接受人的此在是被上帝问题所支配这样的预设前提。

如果说历史流传物是达到效果历史的有效载体,那么视域融合则是具体的方法论手段。伽达默尔从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得到启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我来起作用的。[3](P150)任何诠释学的理解和解释都是人们的前理解,即不言自明的先入之见而已。伽氏认为理解和解释根本不能被看作是人们的主体性的行为方式,它只能是一种被放置于历史传统进程中以过去和现在作为中介的行动,这被认为是诠释学过程中的前理解和前解释。视域融合中的“视域”就是人们从某一个设定的立足点出发所可以看见的区域内的一切,视域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它是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开放性和联系性的场所。历史赋予理解者或解释者积极性的理解或解释并提供了某种特殊的视域,只有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之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解释历史流传物。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历史视域,不断地加强与不同类型视域的交流,视域融合是历时性和共时性、历史与现在、客体与主体、自我和他我的无限的有机的统一体,这样也只能是有限的视域融合。伽达默尔至始至终都坚持不同视域之间只可以有限度的融合而不可能完全的重合,因为任何人的视域都是受先入为主的自身历史视域影响的,因此在理解和解释其它的视域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色彩,把愿意曲解甚至误解都有可能,这也是他不主张外国人去翻译自己著作的根本原因所在。[2](P13)

三、结语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辩证地看待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解构和重构,既要看到他学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和立场看问题的积极一面,他敢于批判、挑战乃至打破近现代自然科学中心主义的权威垄断地位为人文社会精神科学建构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确实给了我们后人颠覆性的重要启示,同时也要看到他实质上还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导致最终还是陷入不可知论的境地的消极一面。我们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和立场,继承和发扬积极的东西,批判和摈弃消极的东西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培根[英].许宝骙译.新工具(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4.

[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德]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海德格尔[德]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作者简介:黄海峰(1978—),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139- 03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伽达默尔流传
经典“咏”流传
幼儿园(2021年9期)2021-08-23 01:08:16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10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哲学分析(2019年2期)2019-12-16 13:33:51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中华诗词(2019年6期)2019-11-25 01:45:58
思 辨
中国诗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6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