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圣经》对中西文学的影响

2016-04-10 21:15
社科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圣经作家文学

杨 明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简论《圣经》对中西文学的影响

杨明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内容摘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圣经》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20世纪之交,《圣经》译介进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圣经》的经典文学品质和其重要影响,对了解和欣赏西方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经典文学西方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作为一部宗教神学典籍,《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最早成书于3500年前,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民族早期的希伯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新约》则伴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主要记载了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以及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事件等。《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神学典籍,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具有鲜明的经典文学品质。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圣经》就是希伯来文学的代表。自中世纪以来,每一个阶段的西方文学都深深地打上了《圣经》的烙印。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圣经》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圣经》的文学经典品质

《圣经》题材丰富、语言雄辩生动,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质。虽然最初是作为宗教著作出现,但《圣经》作者在编著之初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概念。不管是《圣经》的最初著述者,犹太民族早期的希伯来人,还是《新约》的作者们,在文学体裁和文学修辞的应用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智慧,《新约》的作者之一保罗就深谙“当用诗章、颂词,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圣经》文体概念清晰,修辞运用娴熟。纵观整部《圣经》,很多篇幅恰当地运用了叙事性散文、论说性散文和抒情性诗歌,格言、谚语、语言、谜语和讽语等在《圣经》中俯首皆是,这些题材和格式都属于文学范畴。《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就分别使用了叙事、诗歌和律法三种文体,而《先知书》和《新约》中的《使徒书信》则大多是论说性散文,读过《圣经》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名言警句印象深刻,并津津乐道。在这方面,《圣经》可与我们的国学经典《论语》相比。此外,《圣经》的作者还擅长运用多种修辞手段表达思想感情,作者将比喻、夸张、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段巧妙地融于叙事和说理中,如“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高举智慧,她就使你高升。怀抱智慧,她就使你尊荣”等等,修辞的运用使得《圣经》语言生动雄辩,充满智慧。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而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圣经》也具备了以上品质。这本书卷帖浩繁、包罗万象、意蕴深邃、经久不衰,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圣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各种学科知识。它吸纳了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精华,容纳了法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思想,在对世界的认知上表现出深刻的思想睿智,《圣经》一经成书就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世界的行为准则和真理依据,成为欧美精神文明的根基,为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自中世纪以来,《圣经》就被冠以“书中之书”和“唯一之书”的美称。更难能可贵的是,《圣经》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前沿性。当今时代与《圣经》的成书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书中反映的文化冲突、种族矛盾、民族性、个人与社会等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的启示和反思对我们人类今天解决此类问题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说,《圣经》跨越时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将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它对中西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圣经》被认为是西方文学最伟大的源头。西方的诗人和作家与《圣经》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题材创作、语言表达、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放等方面,他们从《圣经》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营养。

1.《圣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意大利的民族诗人但丁是中古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旷世之作《神曲》博大精深,这一点得益于但丁对《圣经》的理解和借鉴。在文体风格方面,同圣经的作者一样,在《神曲》的诸多篇章中,但丁习惯并擅长运用叙事、论述和抒情等方式进行写作,善于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段,将一个个宏大、充满诗意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内容表达方面,但丁对《圣经》中的诸多内容,如启示、福音、说教等进行了引用和详尽的刻画,这也间接表达了但丁对《圣经》的高度崇敬。在情感表达方面,《神曲》同《圣经》一样都宣扬人的精神道德经过磨练后得到升华。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圣经》倡导仁慈、博爱和宽恕,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可以感觉到这种精神的存在。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仁慈”一次多次出现,主人公安东尼奥正直、仁义,以仁慈之心救人,在身陷危难时,表现出耶稣式死而无怨的精神,但最终在众多仁慈之人的帮助下,摆脱了危机。再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为例,经过两家儿女为爱赴死的悲剧后,在神父的劝解下,两个家族的抹去世仇纷争,握手言好。这都体现了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宽恕的思想。在基督教家庭熏陶下长大的莎士比亚,从小汲取《圣经》的营养,《圣经》的语言大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据统计,每部莎剧对《圣经》的引用达十四次之多。

2.《圣经》与西方近现代文学

到了近现代,在西方文学的肥田沃土上,《圣经》依然枝繁叶茂,成为西方近现代的大批文学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歌德的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不管从架构还是情节都得益于《圣经》。《浮士德》中魔鬼引诱浮士德,让读者联想到《圣经》中撒旦引诱耶稣,作品最后主人公灵魂得到升华,这与《圣经》中耶稣升天的意境同出一辙。《浮士德》中描述主人公的精神冲突,浮士德与魔鬼的冲突,这正是《圣经》中对善与恶冲突的诠释。

拜伦的多部作品取材于《圣经》。《该隐》取材于《创世纪》,但是拜伦一改该隐在《圣经》中逆来顺受的形象,把它塑造成一个反抗上帝权威、具有理性的英雄形象,这是因为拜伦身处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宗教迷信的人文主义理念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圣经》不仅是后来作家的创作源泉,也激发了他们新的创作灵感。

狄更斯的作品也充满了《圣经》的理念和价值。《雾都孤儿》主人公奥利弗历尽磨难,最终有了好的归属,但他对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人却给予宽恕,希望上帝保佑他们,这体现了基督教仁爱、宽容的精神。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塑造了一个耶稣式的人物卡尔登,他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竟然甘愿为他人受死。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复活》在结尾引用了《圣经》中的大段经文,这说明《圣经》的标准和理念是作者刻画人物的尺度。《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从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体现了《圣经》阐释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玛丝洛娃通过对聂赫留朵夫的宽恕,也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道德上的升华。“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等《圣经》语言在小说中的引用表现了作者博爱、宽恕的基督精神。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曾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该部小说的评语是:对当代文体的有益影响。如果将《圣经》与《老人与海》同时阅读,我们会发现两者的文体非常相近,那就是,无比简介,异常有力。《圣经》用词简单,句子结构简单,但又智慧雄辩,《老人与海》处处体现着这一闪光点。除写作风格受《圣经》影响外,海明威在作品取材方面也得益于《圣经》,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便取自《旧约·传道书》。

三、《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圣经》的译介。在当时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圣经》备受中国现代作家的礼遇,他们有意识地借用《圣经》内容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国现代作家引用《圣经》

《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圣经》中典故、箴言、故事和意向的引用。朱自清认为,《圣经》的翻译丰富了当时的汉语语言。主张“拿来主义”的鲁迅在其文章中多次引用《圣经》故事,他用词中的“凶兽”、“魔鬼”、“复活”等等都来自《圣经》。在《揩油》一文中,鲁迅讽刺贪图小便宜的人说:“揩油的生活有福了。”这其实是借用了《圣经》中耶稣的训导:“虚心的人有福了……”在鲁迅眼里,《圣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圣经》中的意向,如十字架、伊甸园、鸽子等也被引用到一些诗人的诗作中,如诗人艾青,他的诗作内涵丰厚、博大庄严。

西方一些作家常引用《圣经》中的篇章为自己作品的序言,以此含蓄地表达写作意图。《圣经》译介进入中国后,中国作家也采用这一做法。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之一《电》就引用《启示录》和《福音书》中的篇章作为序,曹禺的《日出》扉页上也引用了《圣经》。

2.中国现代作家化用《圣经》

在直接引用《圣经》内容的同时,随着对其研究和理解的深入,一些中国作家对《圣经》内容进行调整、删减和改造,以小说、散文、诗歌或戏剧的形式诠释《圣经》,以表达某种情感和期待,这被称为对《圣经》的化用。这方面的作品还不在少数,如鲁迅的《复仇》、矛盾的《耶稣之死》、徐志摩的《卡尔佛里》等等。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编译作品。

3.《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转型

《圣经》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生动形象,雄辩智慧,这一文学特质也被中国作家所吸收和借鉴,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谙熟《圣经》的一些中国作家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运用《圣经》的句式和语气。冰心在《寄小读者》中的诗作不管是从句式、语气语调,还是意向方面都同《启示录》中的诗歌形似神似。鲁迅、曹禺和巴金等作家也有类似的运用。

中国现代作家对《圣经》的引用、化用和对其话语方式的吸收和借鉴,反映了《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在语言形式、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方面的影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圣经》以其无可比拟的文学特质对中西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和研究这部圣书的文学特质和其影响,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和中国近代文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肖德法,张积家.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M].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英语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5]张世臣,杜兰玉,赵淑文.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6]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I1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125-03

*作者简介:杨明(1972—),女,西安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圣经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