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反思:传统婚恋文化与现代婚恋危机

2016-04-10 21:01曾雪阳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婚恋婚姻人类

曾雪阳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海南 海口 571100)



审视与反思:传统婚恋文化与现代婚恋危机

曾雪阳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海南海口571100)

【内容摘要】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对应,人类的全部文化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与物质再生产相匹配的文化,是属于规律性技巧性的经验总结与科学认知;另一方面是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也即婚恋文化。伴随着传统婚恋文化的萎缩,婚恋危机跻身于时代危机之列,与经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一起困扰着21世纪。审视与反思人类自身生产所面临的阻断危机寻找应对之策意义非凡。

【关键词】婚恋文化婚恋危机传统现代

人类从远古走来,生生不息的原因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概括地说就是两种再生产活动,一种是物质再生产,一种是人口再生产。在人类参与实践活动的漫长历程中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1]人类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对应,人类的全部文化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与物质再生产相匹配的文化,是属于规律性技巧性的经验总结与科学认知;另一方面是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也即婚恋文化。

一、全面审视婚恋文化与婚恋危机

(一)婚恋文化的异变与婚恋危机的蔓延

有学者指出,婚恋文化在任何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一个民族的婚恋文化充满生机,在人口与生育上具有蓬勃的活力,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历经千难万险也会倔强挺立且绵延不绝。但是如果这个民族的婚恋文化萎缩,在人口和生育上走入衰败,那么它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而难以兴旺更不可能壮大。[2]所以,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物质生产任务一样不可推卸。人类发展到今天,物质生产高度发达,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出现低迷与萎缩,人口增长的持续走低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婚恋危机”跻身于时代危机之列,与经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一起困扰着21世纪。

婚恋危机意味着人类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活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甚至破坏。从自然属性角度解读,婚恋危机意味着一个种群面临繁衍的生命危机;从社会层面理解,婚恋危机昭示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宗接代”“世代更替”“文化传承”“持续发展”的阻断危机。自古以来,婚恋危机的蔓延,导致很多不可控的问题涌出,像瘟疫一样影响到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严重时可以悄无声息地消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类的动物属性与其原始欲望的合理改造,是婚恋文化的范畴,认识婚恋问题的本质,拥有和谐的婚恋生活,是人类完成自身再生产必不可缺的智慧。构建和谐婚姻、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终极目的。

尽管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人那里曾经被当成耻辱的印记企图彻底否定与摒弃,但是婚恋文化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穿过了悠长的历史隧道,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化整合,延续到今天,仍然能够在留存的元素中窥察到她原始的面貌。一个延续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古老民族,是完全有自信和勇气去回溯其文化的历史,扬弃其文化的精华,弘扬其文化的价值的。在婚恋文化方面,我们从形式上摧毁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礼制,却并没有真正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友善,恰恰相反,从内容到形式都迷失了:欲望的放纵、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子女无所养、父母无所依;婚姻买卖、权色交易、钱色交易;闪婚、闪离、重婚;妻杀夫、夫灭妻等等惨烈、丑恶的丧失人伦的事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现代婚恋困境让我们回想起被冠上落后帽子的传统婚恋文化,厚重的积淀与温馨的氛围吸引着我们到历史的宝库中去答疑解惑。

(二)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情结

中华儿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有着浓郁的始祖母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始祖母形象,这些英勇善良而不失智慧的女神形象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其中家喻户晓的女娲的形象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进入华夏儿女的记忆的。作为人类始祖母形象,她繁衍抚育人类,抟土造人、带领子孙远避灾祸、教导人类安排生产生活等。这不仅仅是权力的至尊,而是慈爱而英勇的母亲的伟大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的智慧与在她的美德中绽放。这种精神,是所有优秀母亲身上所共有的奉献精神。女娲形象并不是以征服人类而凸显,她是挑战自然的英勇斗士,是庇护人类的安全之所,是引导后世生产的智慧之源。始祖母形象执着于征服与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展现的是仁慈、善良、勇敢、智慧与博爱。在女神故事中,读不出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对男性的征服与主宰,看到的是任劳任怨、自强不息的勇敢而智慧的母亲形象。女娲形象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女性生活。典型的东方女性是与丈夫共同承担创业的艰辛,默默承受着繁重的家务,为家族为子女做出悲壮的牺牲等等,以换取家的和谐、国的安定。在神话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中,女性英雄地平静地奉献着,直到现代社会的到来。

(三)男性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弱化

在父权制时代到来之后,男性中心地位的突出导致了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对血缘继承制的重视,强化了女性繁衍后代的血缘纯洁性要求。为了维护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族利益,对女性的约束层层叠加。女性由最初的被保护到被控制被忽略,到习惯性地依附与退让,最终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沦为男权统治下的奴隶。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难以辨识的过程。女性的沉沦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惰性。作为英雄的母亲需要的是牺牲精神、需要的是大智大勇、需要的是呕心沥血。如果只想着被庇护,只保留原始的生育功能,就是主动扼杀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与思想。抗争的女性和自立的女性即使在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照样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因为,她的内心从未屈服和放弃。做好自己,展示自己,相信自己,从远古到今天,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士,都一样重要。从人类诞生开始,男女两性从来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同样也不应该是丧失自我的依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与合作的关系。

二、理性看待传统家庭分工

(一)家庭分工与夫妻博弈

由于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社会的自然分工从男女生理特征出发,男女合作模式逐渐地演变为“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或躬耕在田野、或捕猎在山林、或征战在边塞、或游说在朝堂等;女子却基本上都要整理家务、烹煮食物、豢养畜禽、生养后代等。但是,由于男权对名利的关注,所以男子的建功立业得以记载与传承,而女子在幕后的贡献却往往被隐没。其实,就其国与家的稳定和谐角度来讲,女子在任何时代的贡献都不亚于男子。为什么女子会被视为依附者和娇弱者呢?究其内在原因,还是女子不够自立自强的惰性使然。男性中心地位可以在男性心目中边缘化女子,但女性可以有自我的精神、自我的思想,对男性可以理解、可以帮助、可以爱护,但是不可以依附,不可以役使;对男性不过于崇拜就是对自己不过分贬抑。可以说,女性贡献的光辉是被作为中心地位的男性所阻挡,一旦男性的缺位,女性的伟大就凸显出来。比如教育处伟大思想家的孟子的母亲。没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湮没于历史的母亲哪会有叱咤风云的成功男士。从这一角度看女性,虽然千百年来,她们基本上处于人生舞台的配角地位,但她们的功劳一点不逊色于主角的男子。可惜的是,功劳簿上很少记载,翻看历史典籍,除了宫廷变故少不了女性,其他几乎清一色男子的世界,或奔走呼告宣扬自己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或著书立说传达自己皓首穷经的哲理思考,唯独极少颂扬女性为国、为家的和谐稳定、为男子的成就作出的贡献与牺牲,但她们仍世世代代贡献着,所以她们更伟大。或许,在汉文化的“国家”这一词汇中,才依稀可以窥见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国,哪有家。家是女性展现智慧和品德的舞台,家同时又是国的细胞。在传统的婚恋文化中,女性委屈地奉献着,但是她们所流传下来的美德是一笔不容忽视的精神财富,也许是现代婚恋陷入困境的精神润滑剂。

(二)婚姻女性的“他者”身份

在传统婚恋中,道德礼法影响着婚姻观、择偶观、恋爱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最基本的原则。家族利益胜过当事人意愿,当事人的意愿一般很难左右婚姻的取舍,当事人之间的情感基础也不是一桩婚姻看重的因素。婚姻不仅仅是成婚男女的事,更是双方家族之间的大事。所以,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传统观点认为婚姻双方“门当户对”是维持长久而稳定的婚姻的基础。为了扩大家族的利益与影响,对婚姻双方门第出身的考虑也很慎重,对婚姻双方尤其是男子的人品德行的要求也很严格。传统婚姻观上特别强调婚前婚后女性的贞洁,这是女子忠于婚姻、忠于丈夫的基本保障,也是一桩婚姻诞生血缘继承人的保障。所以,走入传统婚姻中的女性最大的功能就是传宗接代。女性的价值只有通过缔结婚姻、生养子嗣才得以实现,这种扼杀女性主体地位的男权中心社会,让女性的能力被禁锢、自我被模糊化。在长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文化熏陶中,女性从经济上的依附于男性发展到人身上的依附于男性,到最后的完全用男性思想意识主宰自己。中国古代传统的女性没有婚姻自由,这就好比是一个需要通过婚姻交换和男性肯定才实现价值的商品式存在,只有被选择的权利,却几乎没有拒绝选择的权利。可是同样是古代,男子却被赋予众多休妻的权利。

当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瑰宝。同样,传统的婚恋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传承与弘扬,如忠贞不一、肝胆相照的思想,和睦团结、顾全大局的原则。即使传统婚恋文化中有些可能滞后于当今社会,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完善与沉淀,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深深烙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融汇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扬弃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对“男尊女卑”的冲击与“男女平等”的倡导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直到今天,虽然为女性的发展赢得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女性在受教育上与男性获得了完全的平等,但是即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女性,尽管她们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更加自由独立,但思想上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在个人的婚恋选择与家庭构建经营中仍然有很深厚的传统思想。

三、重新审视夫妻平等

(一)婚姻女性话语权的回归

走出家门的女性融入到物质生产和社会建设的大潮中,与男性同工同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整天围着锅边转、事事仰望着丈夫的柔弱女子。勤劳智慧、坚韧顽强的英雄母性特征是女性的巨大潜能。走出去的她们,个人价值有了多种体现与实现。她们撑起了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并有了社会地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在婚恋问题上,很多人是外在形式上的现代,而思想内涵与精神理念上仍深深眷恋传统。传统婚恋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男女。“男主女从”的家庭分工模式像烙印一样留在人们的思维中。这是传统的生活习惯造就的传统生活模式,即“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方式。[3]这就导致了思想观念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落差。一旦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从相夫教子养儿育女的家内劳动中走向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家庭生活方式的单一性受到冲击,我国传统婚恋文化中纯粹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已经多元化演变,“男主女从”型、“女主男从”型、男女“AA制”型等多种家庭模式并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我国近现代自身社会结构的变化。任何一种家庭模式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男女平等”思想,即使是“主从”关系,也不再是一方说话,另一方永远惟命是从。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夫妻博弈,以寻求效益最大化。比如家庭生活中,由于遗传基因和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男性在家务琐碎中显得很笨拙,于是在家务琐事上心灵手巧、细致柔韧的女性就承担更多责任并拥有更多话语权。在家庭重大的财务购置上,更多女性表现出优柔寡断,难于取舍,在这些方面刚毅果决的男性做出决断更能取得效果。当今时代的婚姻与家庭不再是一个统治与被统治、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个融洽的合作关系,是博弈的结果,以互补和互助的方式融入家庭生活,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占据着话语权,彼此尊重与珍惜。

(二)婚姻中男女平等的相对性

女性走出家门,实现独立,并不意味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根除。“男主女从”模式的彻底瓦解,当然也不是“男女平等”待遇的全方位实现。尤其在生活中,女性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同时推进的后果就是远离家庭。事事要求“平等”和“自由”是难以衡量也是难以实现的。如何理解现实中的真正“男女平等”,如何实现女性的真正平等自由,这不是一个喊喊口号或表面上的男女僵持那么简单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这里蕴含着深广的内涵,解读它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等思想理论基础。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间的平等和谐是切身体验和心心相印,甚至不需要语言的渲染。真爱就是一种尊重与平等。男女之间的平等既不能依赖于空喊口号,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是女性的复仇式反抗。男人与女人之间有差异,女人与女人之间也有差异,不关注差异的平等,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尊重差异和尊重平等在婚恋中尤其重要。用理性的心态和科学的思维对待婚恋对象,才好准确定位自己。婚姻中的夫妻首先是男女个体,因为天生气质不同,所以不可能事事平等。男性与女性都有基于生理特性而需要履行的责任,不能任性自由。现代社会,女性的抗争动作最明显也最激烈的就是婚姻。但是,也有部分女性,以轻率地开始与结束一段感情或婚姻而作为自由的标志,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社会中的男女平等既体现为权利平等,也应该体现为义务平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神上的平等。

(三)和谐婚恋: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近现代中国女性在西方新式教育和中国传统熏陶的双重作用下,一直在传统和理性之间苦苦寻觅出路。她们追求自由,要求走出家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同时又摆脱不掉传统“贤妻良母”观念的冲突。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职责使她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境。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中国社会面临着急剧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时代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等价交换意识,受道德礼制支撑的传统婚恋文化受到震荡式冲击。现代社会各种新潮婚恋观念借助多样的传媒手段进行渗透式影响。转型期各种文化全方位的交融和碰撞,使中国固有的婚恋观开始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现代婚恋观念呈现出复杂性特点,既有对传统婚恋观念的继承,又有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孕育出的新观念,传统性、进步性、开放性与自主性并存。

尤其是现代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她们在学识、能力和素养上得到很大提升。她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更具敏锐性和尝试性。她们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较之传统女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择偶观上,她们看重男性的内在素质、发展潜力和能力,肯定个人魅力和情感因素在婚恋中的首席地位,注重于物质与精神兼备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婚恋生活。现代女性对于“裸婚”“AA制婚姻”“周末夫妻”等各种新潮的婚恋模式中所体现的一些新观念也容易接纳。但是,尽管很多心理禁锢已经被新潮婚恋理念所冲破,而她们潜意识里仍不能完全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婚恋文化、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女性社会分工与传统角色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又加上当下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健康的婚恋观做引导,社会中多元的婚恋价值观念使现代人在面临爱情和婚姻时变得更加茫然,所以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和谐的婚恋观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长新,石云明.社会规划综合协调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1(6):35-38.

[2]相树华,刘明福.中国婚恋危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

[3]王薇,钟全仁.从婚恋网站看网络时代的婚恋取向[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421-421.

*作者简介:曾雪阳(1976—),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30-04

猜你喜欢
婚恋婚姻人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