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驱动”教学的思考

2016-04-10 09:47
生物学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酵母菌染色体

沈 平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211100)

新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以学生生物学科思维活动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生物学课堂上如何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问题的设计须有支架和依托点,能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交流与思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先了解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设计有支架的问题。还须考虑支架如何搭建才是适当的。更需确定如何“期待学生发展出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才能跨越其“实际发展水平”,又不至于超越“最近发展区”的范围,逼近其“可能发展水平”。

例如,教师在减数分裂的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屏幕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已具备有丝分裂的基础知识):两对青年夫妇,假设其中一对夫妇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染色体数为46条的精子和卵子;另一对夫妇则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为23条的精子和卵子。设问:如果第一对夫妇产生的精子和卵子又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受精卵,那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是多少?这样的受精卵细胞如果能发育,发育成的还是人吗?在此“问”的引领下,使学生想到减数分裂的本质: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如何减半,在什么时候减半?”等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问题的设计要能围绕知识本质,要有层次性、条理性,加强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性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注意厘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联想,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酶与酶促反应”的教学中,分析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链:①该实验可设置哪几个不同的条件?(不作处理;无机催化剂FeCl3溶液;新鲜酵母菌液(含过氧化氢酶);高温处理酵母菌液;盐酸处理酵母菌液;NaOH溶液处理酵母菌液等)②通过什么实验现象来观察反应的速率?(是否产生气泡和产生的气泡数的多少、快慢;带余烬的卫生香是否复燃、复燃的猛烈程度等)③本实验中的对照组实验是哪一组?哪些组实验为实验组?(不作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④哪些是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素?(引出“变量”的概念)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哪些?(引出“自变量”的概念)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是什么?(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引出“因变量”的概念)⑤通过实验观察你发现酶在实验中起了什么作用?(加快了反应的速率即催化作用)⑥酶的催化作用有什么特点?(与无机催化剂比,催化效率高)酶的催化需要哪些条件?(温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⑦你能在已知坐标系中绘出过氧化氢在加入FeCl3溶液和新鲜酵母菌液两条件下的分解速率曲线图吗?(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加强对酶的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3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体验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解决,以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有深刻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可设置以下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纵坐标表示光合速率,则横坐标可以表示哪些因素呢?②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在坐标轴里可以用怎样的曲线表示出来?③能否用恰当的生物学语言把曲线的含义表达出来?④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有哪些共性?又有什么特殊性?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通过这些问题也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比的方法从生物学、数学等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取得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酵母菌染色体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酵母菌及其衍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能忍的人寿命长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