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松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中学 264400)
按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动物的运动”一节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结合教学内容,可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位为:①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②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③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④解释神经系统与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围绕既定的目标,本节课可设计三个环节进行问题设置,展开教学。本文从各环节中的问题设置,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在促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上的作用分析如下。
(1)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认为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是围绕重要概念提出来的,任何一种动物通过运动产生行为,其目的和意义都是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等。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动物的运动是有目的的行为,也对应了学习目标。通过学生思考交流和教师的板书进行评价,目标达成率高。
(2)不同动物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意义如此重大的运动的呢? 根据你前面所学的知识,举例说出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这个问题是围绕头两个教学目标设计的,采用的评价活动是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按照“动物名称+运动方式+参与运动的结构”模式接龙,这个问题涵盖了多个要素,课堂上可让学生通过游戏接龙,相互补充,列举大量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说出参与运动的结构,有效达成目标。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最大的失败是学生厌学,最大的成功是乐学。本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
(1)画出骨、关节、骨骼肌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并推测三者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这个问题是一个驱动型问题,尽管问题比较大,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联结、骨骼肌。②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骨——坚固,附着肌肉;骨骼肌——能够收缩和舒张;关节——牢固而灵活。③各结构的相互关系: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连在一起;肌肉附着于相邻的两块骨上。④运动产生的过程:骨骼肌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运动。学生通过分析,找到这些问题的内在因素,从而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究,有效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目标的达成。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可帮助达成目标。
(2)只靠一组骨骼肌能否完成一个动作?
这个问题能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可通过绳子拉车的例子形象地解决学生对每个动作的完成需要至少两组以上的肌肉的理解。在关注细节中可进一步设计问题:①骨、关节、骨骼肌从结构层次上看属于什么层次?说出你判断的理由?②构成骨、关节、骨骼肌的主要组织分别是什么组织?这些组织有什么功能与三者在运动中的功能相适应?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对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进一步明确各部分的功能,让学生联系初一(七年级)的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并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进一步深化达成目标。
比较传统教学中注重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复述,促进思考的设计思路,而建构主义的设计则要求学生通过不断获取知识来进行信息加工,以提升思维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上述问题的设计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作用。
(1)在做屈肘或伸肘动作时,首先是接到对方的一个指令,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说明运动的产生还需要什么系统的调节呢?
(2)(神经系统)运动的产生还需要动力,身体如何提供运动所需动力?这说明运动还需要哪些系统的配合呢?
这是两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结合初二(八年级)下册所学“反射弧的结构”,结合教师的板书和一份随堂练习一系列评价活动的设计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