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白 艳 张珊珊
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行为的发展策略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白 艳 张珊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开展区域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我园将区域活动作为园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三个年龄段区域活动进行“定点观察”和“追踪观察”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行为发展的策略,积极为幼儿创设温馨、自由、自主、探索的游戏环境。
㈠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是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行为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就区域活动而言,幼儿对现实生活认识的范围、深度有很大区别,感受和体验的深刻性也不同,再加上儿童在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使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不同年龄各不相同、同一年龄则相对稳定的年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把握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观察、介入与指导,是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行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㈡根据教育目标制定区域活动计划并设计活动内容
区域游戏与自然游戏不同,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幼儿创设的教育活动,因而教师对区域的设置、安排和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应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对区域进行功能定位规划,对自己投放的材料应有自己的设想,如: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如何实现该目的?是否达到所设想的效果?如果没有又该如何调整?这些问题都是在创设区域、投放区域材料时所需要考虑的。此外,要做到有效的干预和指导,教师必须制定专门的区域活动计划,将区域活动计划和课程计划结合在一起,明确列出每个区域的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提供的材料,如:美工区本周的目标是学会撕贴,教师就可提供分类装好的各种材质的纸、胶水、胶棒等材料,巧妙地投放到不同区域之中,将目标内化于区域材料中,引导幼儿练习撕、贴技巧。
㈢提高幼儿操作行为计划性以支持其自主学习与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幼儿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商量要创设哪些区域,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区域规则的制定中,尝试共同承担管理、整理区域的责任。给予更多幼儿自主计划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决定在操作时间里做什么,教师辅助幼儿完善和实施。交流环节也是如此,幼儿通过自主回忆他们在区域中做的事情,分享自己操作过的内容和收获的结果,看到计划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操作行为有更为清晰的意识,用“自我反思”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活动中的收获和不当行为,而不仅仅是老师一味的总结和批评。
㈣在观察、解读幼儿操作行为的基础上支持幼儿操作行为的发展
观察幼儿是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基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对哪些材料表现出了探索的兴趣,幼儿与材料发生了怎样的互动,观察不同幼儿作用于相同材料表现出不同的玩法和发展水平,把握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观察的基础上,解读幼儿行为,考虑是否介入。只有看懂幼儿的行为逻辑,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再对操作行为作出判断和分析,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行为发展。如在大班的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看到孩子们在美发区内好像有些“无所事事”,就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入了该区,一边建议幼儿搬来椅子让顾客坐下,一边指导孩子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做发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看似忙忙碌碌却有些不知所措。而当老师离去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客人设计发型、化装,并从隔壁小超市获得经验,为提供的每一种服务定价收费——和之前老师在的状态相比,孩子们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了,也获得了更多相关的经验。
㈤打破班级、年龄段界限以形成区域之间的联动
横向(跨班)和纵向(跨年龄段)的联合区域游戏,既能够让幼儿尽可能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和环境,又给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将幼儿放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对于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体验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有很大帮助,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大班开展“社区”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在大三班和大四班两个相邻班级创设了联合区域“快乐小镇”,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各班空间环境特点和已有材料,两个班共同设置了“快乐银行”、“快乐照相馆”、“快乐美食街”等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活动中孩子们也遇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两个班幼儿如何协调、如何制定并遵守游戏规则、不熟悉的材料如何操作、如何争取工作机会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孩子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观察、判断、对比等一系列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㈥优化整合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以便针对性的支持幼儿操作行为发展
作为园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活动以它自主化、个性化的特征满足了幼儿个别化发展的需求,而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优化整合更能在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综合体现出活动的系统性,能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操作行为的发展。如在开展“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各个年龄段的区域中都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大班语言区投放了“小蝌蚪找妈妈”、“遇见春天”等绘本;表演区投放了相关的故事、诗歌、戏剧等适合表演的内容,以及背景、头饰等表演道具;美工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孩子们一起“搓柳条”、“折纸花”、“设计风筝”,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春天;自然角内添置了种植、养殖的内容,让幼儿通过语言、音乐、艺术等多种途径认识、感受春天,和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春天的知识和经验。
㈠把区域活动融入幼儿园整体课程规划中
区域活动是在幼儿园整体课程规划之下设定的,应在制度上对区域活动时间和内容有所体现,但要把具体的区域活动开展时间交给班级老师灵活安排,一方面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开展属于自己的游戏,另一方面,强调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之间的动态变化与积极互动,根据幼儿活动需要灵活开展。此外,开展区域活动应与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和功能定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明确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整体功能定位,从园所到班级再到具体每一次区域活动都要根据年龄段特征、当前的主题、开放的策略等来平衡自主性区域活动和有目的的区域活动的设置和开放时间,通过明确目的和意图,把区域活动整合到课程中。
㈡通过多种形式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区域活动意义与价值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实现,从微观层面来看有赖于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而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教育理念、观念又无法割裂,只有当教师真正的意识到游戏不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蕴含着大量的学习契机,教师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的内化这些教育观念;从幼儿园层面看,应定期组织有关区域活动的教研、讲座、培训、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分析、讨论区域活动实践中的问题,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与改进,形成教研文本记录,使教师真正能够转变教育观念,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不仅仅放在意识层面,而是在实践中去做、去思考、去调整,真正在实践中内化区域活动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㈢家长提高认识并支持区域活动的开展
通过组织家长学习《指南》,让家长明确游戏是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区域活动是游戏活动的重要载体,并将区域活动开展的理念介绍给家长,分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视频、照片,一起分析区域活动对孩子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促进家长对区域活动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到图书区中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家长提交区域活动后与幼儿的沟通反馈,班级定期向家长发放“倡议书”收集废旧物品、玩具和图书等作为区域材料的补充,这都是家长参与、支持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行为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SGH137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