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满员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 314300)
1.1 考查内容稳中求新,突出核心内容的考查 2015年浙江省高考生物学部分试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考查内容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相符。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光合作用、植物激素、遗传图解年年考。考查内容分布合理(若去除难寻其归的实验设计题,则必修1占20分,必修2占24分,必修3占24分),保持历年来强调主干、凸显能力、重视教材、联系生活的命题风格。突出主干知识“细胞周期、光合作用、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神经调节、遗传与变异、种群与群落”等的考查。同时试题加强了综合度,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完整结构。
考查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1题的“艾滋病”、第5题的“种群分布型”、IB模块第18题“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内容均为首次考查。考查能力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31题的预测实验结果从1个因变量到今年的3个因变量,及在没有任何提示下画出双坐标图。考查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3、6题将图表演绎与推理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整卷试题题干严谨简明,且按从易到难的认知程序设置。试题既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又注重区分度和信度。
1.2 突出能力考查,明确减负导向 根据对“理解与表达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四大能力的考查要求,试题设置各种图文信息:包括IB模块在内,生物学部分共有2幅示意图、1个流程图、1个坐标图、1个表格。试题情景也主要选自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第1题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第4题“血液中K+对膝反射的影响”,第6题“遗传病和家系图”, 第32题“变异和育种”,及IB模块第17、18题的考查。尤其重视综合运用能力,如第3题、第30题中卡尔文循环中吸能反应和反馈调节和31题的第(3)小题,知识的跨跃度大,考查面广,综合性强。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第31题尤其到位。这些能力的考查方向淡化了死记硬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题海战术。同时,不再将选修3列入理综考查范围,而列入自选模块的考查,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和高校人才选拔,体现了高考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减负导向作用。
1.3 注重实验探究,强化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试题年年有,今年的试题则更注重考查实验和探究能力。如第31题,要求学生设计出所有的实验步骤,还要求在没有任何提示下独立绘制双坐标图来预测实验结果,试题难度大,对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也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好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考查。
1.4 注重原创,体现公平性与选拔性 虽然2015年试卷的结构、题型、分值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常规题型也透出新意,如光合作用年年考,年年新。将第30题光合作用的题图,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及高校《植物生理学》教材中的图比较可知,试题图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而所有的答案则在教材中可以找到,所谓“起点高、落点低”。第31题“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与必修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原创试题体现了材料的“陌生化”,就更能考查学生从图中去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使得试卷具有了很好的选拔性。
1.5 注重考查浙科版教材的不同之处 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还是有相当多的细节处的不同,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自主命题以来,浙科版教材中的不同之处也是浙江省高考的常考之处。如光反应、碳反应、免疫、动作电位的传导、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等。今年考查中浙科版教材内容尤其多,如第1题考查了艾滋病;第3题考查了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第30题考查了卡尔文循环中的吸能反应NADPH的书写,还有IB模块的第18题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套种、间种和轮种技术等都是浙科版所特有的。
2.1 重视基础知识,加强教材中核心知识的巩固 2015年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既没有脱离中学的实际,又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由此提示在教学中要研究好教材,紧紧围绕高考大纲,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主,详细扫描各个知识点的漏洞,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事实和要领等陈述性知识要反复巩固、准确掌握,把精力花在教材解读和分析上。如必修1的光反应、碳反应;必修2的转录、翻译,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必修3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种群与生态系统等。
2.2 重概念、重思维、重本质,追求有学科特点的教学 虽然一些陈述性生物学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但如果认为生物学知识纯靠记记背背就行了,那与英语、语文等教学有什么区别?生物学更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毕竟生物学属于理科,是一门需要“讲道理”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概念分析、关注思维过程、重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例如,第6题: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该题就需要明确种群与群落概念的区别:种群是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群落演替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种群”的概念是包含在“群落”概念之中的。而题干中是“某种……灌木,其分布型……”属于种群水平,不属于群落演替的范畴。所以B项就很明显错了。
第31题看似考查细菌的培养,但其实质是考查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确定、随机取样与可重复原则;必修3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其实质是通过酵母菌培养,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增长方式,这其中涉及的取样方式就是随机取样的“样方法”,而设置“空白对照组”则不是必需的。又如必修2中,“可遗传的变异”与“遗传病”概念,其本质是一样的,只看遗传物质是否改变,而无关其育性。如果抓住概念的本质,则就可以对“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区别一目了然。可见,重核心概念、重本质的教学能“化繁为简”、“握少以知多”,对知识的内在逻辑亦“洞若明火”。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概念图、大专题、小专题、微专题等多种形式对所学的基本规律和概念及时梳理并且系统化。而靠题海式的“刷题”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妨碍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3 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一直是生物学考试的重点,每年必考。考纲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比较、分析、综合、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考查中的地位。高考中生物学实验设计题往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实验教学相应就要“站得高,落得细”。“站得高”是指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准确找出自变量与应变量,这些对了,答题方向就对。“落得细”是指对实验设计细节的处理,如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不要设空白对照、如何设置对照、对无关变量的处理、对因变量的测定、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呈现与分析、实验结论的表述等,每一处都是“细节决定得分”。如果实验结果用表格或曲线图来表示,则1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如何表示;如果是多个自变量和多个应变量又如何处理。
所以,复习时还应加强实验变式思维的训练,包括实验材料的变式、实验原理的迁移和变式、实验条件和过程设计的变式、对照实验的设置与变式、实验结果鉴定和表达方式的变式等。